《災難的靈視》
Author: 鄭淳瀞, 2020年01月13日 00時37分
評論的展演: 災難的靈視
災難,是人禍還是天災呢。「災難的靈視」,集結了各國的藝術家,以創作來紀錄和療癒這些災難帶給人們和環境的傷害。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門口,由策展人放置了「富士丸7號」,一艘在日本三一一地震後,漂流至台灣的舢舨,詮釋全球緊密的共生共存關係。也以此作為整個特展的楔子,串聯各個作品彼此間的連結。
整個展覽,以隔間的方式區隔了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因為空間的限制,廊道、樓梯間都成為展品展現的地方。在此提及展場中,個人印象較為深刻的作品。
日本建築家周防貴之的影像、裝置藝術作品《拆廢和起厝》,描述東京奧運後,新宿歌舞伎町的興衰重建模樣。對於城市的過度建設和發展抹煞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和記憶,提出了批判。
日本藝術家加藤翼的作品《311光屋計畫》,將福島被拆除房屋的廢木重新打造成新的地標,燈塔。與周遭居民共同參與心靈復健的藝術活動。而在展場中,以影片、照片和堆積的廢木,作為這個活動的紀錄和呈現。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奧德賽》及錄像作品,以巨幅環景牆紙,埃及圖畫式的繪圖,和動態影像的方式,談論敘利亞難民遷徙的議題,歐洲社會對於這些難民的暴力對待。
越南藝術家阮英俊的作品《在呼吸中:無物靜止》,以越南史詩〈土壤和水的誕生〉作為靈感來源,以影片和裝置藝術等方式,敘述越南河南礦石過度開採產生的污染和破壞。
以及,館外放置的《連儂船》,由北藝大的學生創作,展現了對於香港議題的態度和討論。
因為場地的因素,每個展品都會配合著調整展場的設計和規劃。其中,我很喜歡《奧德賽》和《在呼吸中:無物靜止》這兩項作品的展現。
《奧德賽》的巨幅環景牆紙,配合空間的從窄至空曠,讓整體感覺是強烈且壯闊的,圖樣是類似於古埃及的黑白壁畫。進入到空間中,便會立刻被吸引住,而空曠房間的盡頭,便是艾未未這位藝術家所拍攝的錄像作品。
《在呼吸中:無物靜止》則是將空間一分為二,讓觀者進入時,先觀看錄像作品,而後走入屏幕後方,便有著〈土壤和水的誕生〉詩句的呈現,和裝置展品的擺放,讓觀者能夠在錄像作品的餘韻中,擁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這個展覽,像是一場錄音對話,沉重而珍貴。為曾經台灣,或是世界上遭遇過的傷痛,錄了音、拍了照、寫下了文字,這樣的一個紀錄。為這些讓人悲傷的記憶,留下了些甚麼,不讓人們在未來重蹈覆轍,能有所警惕,不輕易地割捨。
它同時也是一場對話,讓人們在展覽中,能夠輕輕地洗去了這些刻骨銘心上的髒汙,將這些心中的陰暗,經由藝術家之手,塑造成了別樣的型態,放置在藝術當中,期望減輕人們身上沉重而悲痛的擔子,重新拾起被迫失去的希望和熱情,一起攜手面對未來。
災難,在將來,依舊會不斷出現及產生,無論人禍,遑論天災。那時,人們會一再的悲傷,失去,絕望,然後我們再提起最後的勇氣,撐過一場場災難。而藝術的存在,更像是一種溫柔的撫慰。它於過程中,成為一種力量,集結更多人的善意,讓遭逢災難的人度過絕望;於結束後,讓人們的付出,有了深厚的價值,成為最後釋懷的所在。
相關評論
見證自己造的災難(上)——「災難的靈視」 --- 吳介祥
見證自己造的災難(下)——「災難的靈視」 --- 吳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