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鄭文琦 /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藝術節、遺產與共業
分享 | 瀏覽數: 1315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藝術節、遺產與共業

提名觀察人: 鄭文琦 , 2020年03月11日 06時59分

筆者在去年觀察報告裡提出「類型」、「主體」、「體制」與否的複數軸線。今年二度參與任務,但有不少只在特定場景發聲的活動,由於個人時間分身乏術只好錯過。其中又以不同名目的「地方藝術節」、「藝術祭」最難以兼顧,自我臧否之際不免遺憾。為了藝術生態的長遠利益之故,未來機構若有常設藝術節觀察機制,也許更能強化年度觀察的功能。

說到特殊定位的大型地方藝術節,今年最大的遺珠莫過於「2019綠島人權藝術季:拜訪麻流溝15號」、「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和「斜坡上的話:2019大山地門當代藝術節」。而「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設計展」和定調政治受難者家屬視野的《卸密》展雖未進入決選,卻都彰顯景美人權園區的轉型意識,化集體傷痛記憶為珍貴的歷史遺產。同時,「拜訪麻流溝15號」、「標誌不義」、《洩密》和入決選的「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都選在相關歷史座標進行展演,雖然可見體制性因素(如推動中的轉型正義)之影響,另一方面,卻也反襯出提名結果「體制的移情」未必要轉換成美學上的表現,策展如何兼顧或不須兼顧,我們也還在學習。

今年決選名單的視覺藝術類名單,五組入圍者皆專注於美學上的自我追求與反思,難得出現皆為個展的一年。回顧歷年視覺類本來就多為個人得獎,將來如何呈現「藝術節/祭/季」或地方創生的趨勢仍屬難題。至於表演藝術類,除了上段提到的「明白歌」外,考察小林村舊址的「相遇舞蹈節—林廷緒〈八八〉」,還有臺灣國際藝術節《不要臉》、衛武營《永恆的直線》也都入圍,除了說明表演藝術類更受到多方因素影響,或許也突顯出表演團隊所仰賴的資源與場館整合,更勝於個人因素。 

猶記得十年前在景美人權園區引發爭議的游文富事件,如今白色恐怖歷史題材越來越受到關注,也有一定的票房保證,顯示生態早已不同當初。最後,在慶幸視覺類的主體越顯深化、表演類的類型亦復多元之外,我們也不禁關心體制的政策挹注能否持續轉化為有效的群眾聲量,以免熱門地段的活化空間又淪為替他人作嫁,這才是不論官方、民間都得面對的共業。

相關評論

2018年度觀察報告 --- 鄭文琦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介祥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轉型正義‧異∕藝托邦‧單人宇宙 --- 于善祿

自戀與自負的情感指數——評李貞葳《不要臉》 --- 于善祿

記憶是競技場上的搏擊_拜訪流麻溝十五號(下) --- 吳介祥

藝術做為農業副產品: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一) --- 吳介祥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二)-空間論述權的競爭 --- 吳介祥

「不資本化藝術」: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二) --- 吳介祥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白斐嵐

記憶是競技場上的搏擊_拜訪流麻溝十五號(上) --- 吳介祥

以聲音重述歷史的多種可能-《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 白斐嵐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魏琬容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一)-記憶所離之處 --- 吳介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