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志明 / 戀物者袁廣鳴?
分享 | 瀏覽數: 2997

戀物者袁廣鳴?

林志明 | 發表時間:2015/07/25 15:15 | 最後修訂時間:2015/07/29 17:16

評論的展演: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 不舒適的明日—袁廣鳴個展

袁廣鳴早期的作品呈現出一種神質者的特性:難眠、呼吸困難、想要逃脫、自我面目模糊… 較晚近的時期,他的作品卻逐漸顯出一種趨近戀物癖者(fetishist)的氣質。

這個特徵,首先可以在他一直堅持使用貫通式的攝影機運動中看得出。如果說受邀為佔領立法院的學生們留下「藝術性」的影像,他很有理由使用自己發展出來的影像風格,一貫地運用鋼纜懸吊及數位後製技術;那麼到了運用空拍機拍攝「能量的風景」,是不是還有必要這麼堅持風格的一貫性,就有點值得商榷;畢竟空拍機可以劃出的攝影軌跡還有許多可能。

 另一個也接近戀物者氣質的特性,則來自最近的作品指向的一種心態。在精神分析的語境中,這被稱作戀物者的否認(fetishist disavowal)或戀物者的分裂(fetishist split)。它可以被濃縮在一個語式之中:「我知道…但我仍然相信」。在這次他獲得2104台新獎的展覽中,有一件名為〈棲居如詩〉的錄像,就可以讀出這樣的基本語句。「我知道災難可能有一天會發生,但我仍然相信這不會發生。」或者,依照這錄像可以譯寫為更直接的話語:「我知道可能有一天這如午後陽光一般平靜的中產生活會突然爆炸喪失,但我仍然相信這不會發生,而且,即使發生了,一切還是會恢復如前,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由這件錄像作品所在的展覽「不舒適的明日」中的相互脈絡來看,這裡面認知和信仰的分裂是很巨大的,但也有點不得不然。〈能量風景〉一作觸及了核能在台灣所造成陰影,並且指向了福島核災。後者由錄像終結於東京灣的海面上,便可看出其中的暗喻。當我們讀到斯洛凡尼亞思想家紀傑克下面這段話是,便能了解我所謂的「有點不得不然」:「一直到現在,歷史實質(historical Substance) - 歷史作為一種遵守某些法則的客觀程序 - 扮演的角色是作為所有主體行動的中介和基礎:不論社會及政治主體做了什麼,它是由歷史實質所中介,並且最終會受其主宰、多重決定。今天隱現在水平線上卻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可能性,也就是主體的行動有可能直接地作用於歷史實質、災難性地擾動它的進程,其方式是啟動一場生態災難、一個致命的生物基因突變、一場核子或類似的軍事-社會災難等等」。[1]由於對可能出現的災難後果,因為觸及框架的整體變化,使得行動不再受限於它自身的格局。在生態災難背後出現的可能性是,主體再如何行為,歷史本身無論如何會繼續下去(carry on),這一點已值得存疑。而所謂「有點不得不然」,也在於這樣前景使人心理上難以接受,這時躍入戀物者的分裂便成為一種自我防衛的機制。 

常聽有人說,觀看袁廣鳴「棲居如詩」一作有「癒療」效果,因為影片似在顯示,即使災難可能突然來臨,打破寧靜的日常生活,但一切仍能回捲歸零,仿佛夢境一場。我對這看法持保留態度:這由於作者使得影像變得極為緩慢,我們在觀看災難過程有一種美學化的悲壯效果,但水底爆炸完,一切回捲的速度又極快,這個形式特點使得我覺得這影片不是「癒療」,反而是個「提問」:像是核子災變那樣巨大的災難如果發生在台灣,一切仍能恢復如前嗎?

 

 

[1] Slavoj Zizek, In Defence of Lost Causes, London: Verso, 2009, p 421.

相關評論

從個人記憶開始──第13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第十三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 張小虹

第十三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 紀慧玲

生滅,在當下。 西門

第十三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 郭昭蘭

突如其來的崩壞_袁廣鳴的預知紀事 沈伯丞

我看《無色》 西門

第十三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 陳泰松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初選入圍名單揭曉!

可見之外:非歷史影像的未來 --- 孫松榮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五項得獎作品揭曉!

第十三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 邱誌勇

雌雄同體但靈肉分離 --- 林志明

第十三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 郭亮廷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周邊活動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大獎揭曉!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

「不舒適的明日」與「土地計劃」的對照記 --- 郭亮廷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