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363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Author: 温欣婕, 2023年01月10日 18時13分

評論的展演: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此次張徐展於個北美館展中展出的「動物故事系列」是源於他2018年在東南亞駐地研究的創作,據一次的採訪中便透露出,這個故事藍本是印尼駐村時發現的民間通話所作。這不僅令我想起,《馬來紀年》裡的一個傳說——馬六甲王朝建國歷史中關於拜里米蘇拉在逃亡時偶遇一幕小動物鬥智的故事,可見亞洲國家之間的文化的確有非常相似互動的本質存在。 

這次展覽中的六件作品中不乏彩色動畫、空間裝置和紙紮的傀儡戲偶,而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是,肉眼可見的它們構造出詭異的、寂寞的,有時候也是戲劇化、狂歡的視覺張力。在展間設計與一般美術館裡的空間設計不同,此處並非呈現出白盒子或是黑盒子,而是用以燈光灰暗,紙糊佈滿四面牆或將牆面粉刷成灰色裡夾帶一點綠的色調,塑造一種出身處於叢林的氛圍裡。展場內的每個人猶如沈浸在一個新世界裡,而這裡便是是張徐展打造的大型糊紙劇場。

 

「糊紙除了應用在喪事中,在宮廟祭典扮演重要覺得,糊紙文化是傳遞人間心意的媒介」,張徐展出身於糊紙世家,從祖父那輩便經營著糊紙店,可隨著禮俗簡化糊紙式微,身為糊紙世家第四代的張徐展亦經歷過一段艱辛的時刻,所幸後來作品意外被法國策展人沙勉托(Patricio Sarmiento)發現,並被二度引介帶法國巴黎展出,令法國人驚嘆於華人文化中特有的藝術材料——紙的可塑造性。

透過藝術創作重現台灣的紙紮文化,張徐展在自己的作品中除了揉合了世界不同角落卻相似性高的民間故事外,更將糊紙這個媒材去功能性,並賦予它一個新的功能,重新找尋及探討現實中逐漸被時代所淘汰的生存之道。因此,在面臨這種文化意義的質變與物質本體功能性的喪失時,藝術家彷彿不是在問「糊紙是什麼」,而是「糊紙(的功能)還剩下什麼」。

張徐展在作品中所展現出的那種「更接近荒誕」與「黑色幽默」的手法,指涉的是傳統民間宗教的內涵,試圖以一種更容易產生共鳴的方式去接近社會。在技術方面,以多重視角(複眼)的方式,用動畫讓觀眾將自己代入畫面,以產出與自己生命經驗連結的「故事」。就像《熱帶複眼》這個作品,我們在動畫裡不斷地被定位,甚至被賦予全知的角度,去觀看動畫裡多個角色鬥智鬥勇的情景,就像是在一個劇場裡看表演,至於究竟這個觀看者是以哪個視角,以何種身分,則是個非常開放式的問題。

在大螢幕中不斷交替出現的兔子、狐狸、鼠鹿、蒼蠅……帶領著每一個觀看者進入緊湊的情景當中,同時隨著東方樂器製造出來的音樂,不僅僅是好聽,更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每一個角色的動作都會有與相對應的配樂,比如鱷魚的咬合聲是用鈸,讓整個故事變得更立體,同時增加指象徵的力量。

至於故事裡細節,是神話,是慶典,更是一種儀式,它代表著藝術家對紙紮的歷史記憶、日常生活經驗及對死亡看法的關注,這些糊紙動物角色所開展出來的故事除了對應本來的故事藍本外,它也是當代社會的縮影。

我認為這個展覽最令我驚艷的地方是,每個作品可以視為獨立同時又富有連貫性的,意思是說,在這個展場裡,是一個大型展演,每個走進來的人就像是在複製出一個《熱帶複眼》進行版本:帶著全知的視角去看放置在一開始進入展場的那三個大型空間裝置作品,讓這些動物糊紙在自己腦海中產生一幅富有「流動性」的想像空間,與此同時,也可以只是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去看待獨立的作品。

 

 

參考來源: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導覽手冊

https://www.tfam.museum/File/files/02exhibition/220819_ZHANGXU/20220819_ZHANGXU.pdf

{ Si So Mi } 張徐展個展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info/2017120201

 

相關評論

弱勢的堅韌.衝動的睿智:分裂仔在《熱帶複眼》中的影像疆域抗爭 --- 龔卓軍

物的再變體:從紙紮試寫《花山牆》與《複眼叢林》 --- 吳謹為

肉色的祭壇與變形的鏡子,從「複眼叢林」談張徐展的創作 --- 莊棨惟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孟軒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黃亞歷

島嶼有異音.爆炸中躍進 ─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龔卓軍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曾少千

複眼叢林:用多重眼界窺視生命輪廓 --- 吳双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