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吳孟軒 /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928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吳孟軒 , 2023年03月16日 16時36分

在疫情趨緩、公衛政策鬆綁之下,2022年表演藝術最顯著的現象,莫過於前所未有的生產過量:各地藝術節、大型展會(如白晝之夜)的復甦,因疫情延期的節目重新回歸,同時適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開幕啟用,表演節目的生產無疑達到過剩的高峰。不只觀眾疲於奔命,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更是在不同劇組間分身乏術,此已不僅是藝文生態的問題,更令人憂心的是其直接衝擊到表演藝術的美學基礎:表演基本功。

在創作者與表演者沒有餘裕的狀況下,「練功」顯得既艱難、奢侈又罕見,於是紮實練功的作品,便在2022年特別引人注意,例如深刻連結古謠與身體律動感的《bulabulay mun?》、以流暢動作舞句鋪陳道教信仰世界的《不存在的金烏》、舞者相互照顧也相互耗竭的《崩無盡之下》、精細操作古典戲劇結構與無頭偶的《回家》、透過未現身的角色暴露部落現實的《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以及視覺藝術作品如以親人囤積症鋪展長期照護心境的《間奏請稍候》、將病變血肉化身為陶土創作的《褶肉記》,這些作品皆從藝術技藝的完備,映照出「自我」能具有何等的複雜性,以及人能如何透過對技藝的思考與掌握,輻射出世界的豐富向度。其中,因篇幅過短而未能入圍的《孤獨的敘事者》,格外令人期待其未來濳力,表演者魏雋展在殊異的身體與聲音形體裡迅速切換和流轉,並以此創造出魔幻般的想像與批判空間,此番從演員肉身長期鍛鑄出的表演功夫,為本年度值得記上一筆的傑出表現。

此外,2021年大量出現的線上作品,到2022年幾乎已不復在,但「線上」的影響似乎更為幽微且全面:劇場對串流時代的觀眾而言,彷彿成為專注力大考驗,從某些作品甚至可見,「線上」所形構的時間感、溝通模式與世界觀,實在地影響表演如何結構自身,並以此重新探問表演的真實性。同時,「線上」最顯著的危機莫過於同溫層的封閉繞射,因此2022年不乏大量暴露著自我、也耽溺在自我的作品,劇場成為自我的鏡像,反覆生產單一化的生命軌跡。在此當中,試圖以更為廣闊的視野組建美學語言的作品,例如以旅行串接高雄石化產業和都市發展的《沿海六個夢》,或是在視覺藝術類別裡,聚焦聲音作為心戰武器的《邊角的風標》、從亞非關係切入策展的《海洋與詮釋者》、以紙紮融合東南亞與台灣寓言故事的《複眼叢林》,皆精彩地開展出「自我」以外、卻又能與「自我」產生辯證的宏觀時空,令人印象深刻。

相關評論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汪俊彥

弱勢的堅韌.衝動的睿智:分裂仔在《熱帶複眼》中的影像疆域抗爭 --- 龔卓軍

物的再變體:從紙紮試寫《花山牆》與《複眼叢林》 --- 吳謹為

海與巴別塔—— 「海洋與詮釋者」 --- 陳譽仁

多重(無法)翻譯的原民精神狀態:《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 --- 汪俊彥

【特稿】蒂摩爾古薪舞集《bulabulay mun?》觀後 張曉雄

《崩-無盡之下》 從舞蹈看見身心俱疲的自己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魏琬容]

島嶼有異音.爆炸中躍進 ─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龔卓軍

刻舟求劍至沉船「間奏請稍候—倪祥個展」 --- 林怡秀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曾少千

複眼叢林:用多重眼界窺視生命輪廓 --- 吳双

回到面對面的現場 ─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張晴文

這具身體沒有頭:複象公場《回家》 --- 吳孟軒

暗黑觀光的南方性《沿海六個夢》 --- 吳思鋒

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 温欣婕

肉色的祭壇與變形的鏡子,從「複眼叢林」談張徐展的創作 --- 莊棨惟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黃亞歷

原子想像的社群共感 —《崩—無盡之下》 --- 黃亞歷

「返鄉」的部落圖景《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 --- 吳思鋒

趨往重心的引力 — 蒂摩爾古薪舞集《bulabulay mun?》 --- 黃亞歷

平庸的魅力 ─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嘉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