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寬育 / 第22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805

第22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陳寬育 , 2023年07月17日 15時42分

2季(41- 6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如果無聲水:王綺穗個展

時間:2023.03.26-05.21

地點︰屏東美術館

「如果無聲水:王綺穗個展」由策展人呂瑋倫策畫,推薦此展覽的理由,除了是藝術家王綺穗近年新作的一次完整呈現,其實也是關於都市原住民的身分認同問題的一場意義深刻的探討。以油畫手法處理水與生命狀態的觀看經驗和不斷遷徙的生命隱喻,是王綺穗已經持續多年的創作計畫,作品常常描繪玻璃介面上的水所凝結成的移動瞬間、模糊的風景等。一方面,這是源自對人與自然關係之刻畫觀察,另一方面,也是長年旅居國外的生命寄寓。漸漸地,水珠成為有記憶的生命,成為作品中的主角。王綺穗在此次展覽中,持續將自我隱喻為水珠,並且透過繪畫與編織的創作過程,以及在與策展人呂瑋倫的對話中不斷內化「我是誰?」的問題。這是因為,她從小對自己原住民身份知之甚微,直到近年踏查著父母族系部落場址的移徙過程,與姊姊不斷重訪父母親家族在臺南部落與臺東部落曾經的生活歷史、向部落織女學習織布文化等。這是一段從台南到台東,到花蓮、台北、英國、荷蘭等,近鄉情怯的原鄉概念生成過程。這樣的探詢自身軌跡的腳步,亦是回望半世紀以來隨著政治經濟變遷的臺灣島內移民史的某個縮影。展覽中呈現的繪畫與藝術家織的布,就如同倒映著這座島嶼認同經驗的小水珠,這是不停運動的水珠,無論震動、扭曲與形變,水珠內部包含著帶著記憶的小宇宙、同時倒映著無窮盡的外部世界。

Ladies:劉玗+吳思嶔

時間︰2023.04.15-06.25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劉玗與吳思嶔的作品《Ladies》,將18世紀達爾文的《植物之愛》中的三首詩,含羞草、疆南星、菟絲子三種植物改編為劇本,除了探討在知識系統成形之初,人類如何觀看自然,同時也指出人們在理解與感知的過程中同時進行的感性內在生產;而所謂的知識,便是在接受與創造的兩種行為中逐步建構。《植物之愛》以當時林奈將性徵作為分類方法的理論系統為基礎,透過擬人手法描寫了植物的性格與感官欲望。在環形投映影像的展覽空間中呈現的《Ladies》,藝術家試圖經由感官、形狀與敘事等三個面向來回應達爾文詩中的植物想像,將詩詞轉譯成視覺語言,影像與空間轉譯成環境。影像裝置所形成的場域由穿高跟鞋的無頭男體雕塑、海蛇纏繞造型雕塑與多段敘事的環狀投影組成;肢體、森林、海浪與蛇在影像沉浸技術中輪番演繹感官、想像、慾望與知識之交纏。此時,敘事文本、影像、空間、物件之間,早已從區分虛與實之投映關係,組裝成虛―實連續體的影像裝置;而展場中的兩件雕塑如同轉動影像敘事的兩扇開口,是彼此通聯並相互奔赴的暗示性通道,是敘事的起點,也是形象聚集處。提名此展覽,因為此作從主題設定到敘事演繹,以及場景效果,均能在當前大量氾濫的各種沉浸式影像內容中,見到其深刻、獨到與精湛,將所謂的沉浸性與互動性從表淺的感官刺激,在神話式敘事中引入深層的意識與壓抑的古老情慾面向;而這也都各自回應著兩位創作者一路以來的創作關注脈絡。

2023 NTT Arts NOVA黃翊工作室+《墨》

時間︰2023.06.04. 15: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

黃翊的《墨》,結合了董陽孜《無聲的樂章》、黑川良一的聲響與視覺設計,讓舞蹈中的身體與文字、光影、聲響等,在舞台上不斷組織、交融或潰散。提名理由:這不是停留於對文字之美的讚頌,而是沒有字的書法,或者說,是對於「書寫性」的追求;文字的符號意指功能的意符與意旨連結持續脫逸,書寫的痕跡形成光、化為影、更幻作身體。所謂的書寫性,在這場持續變化的墨影身體與舞者身體在交流中不斷展開彼此的邊界重繪,而聲音則參與了一次次疆界之塑造與形變。黑川良一的音樂聲響乃依據舞者的動態作曲,以強烈,爆炸等的聲音質地,空間變形的感覺與視覺效果營造,高低頻交相使用,讓聲音的質感與速度帶來的具體能量感,具有如同雕塑般的創造力量。整體觀之,《墨》從當代電聲回推古典交響,形成了聽覺上的時間軸,舞者宛如依附在這樣的聲音上找到身體的動力。在聚焦與無聚焦的舞台身體狀態中,加入了自身的呼吸、節奏與線條,承接影像和音樂的氛圍。

數數:何采柔個展

時間︰2023.05.10-07.29.

地點︰TKG+

此展對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感知與的當代身體處境捕捉入微,何采柔以內斂的形式語彙,觸碰個體與環境、生命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之核。提名理由:這是關於節奏、模糊與校正的展覽,透過形成對比的白盒子空間與黑盒子空間,將每一種具有對照性質的併置方式成為各自的節奏,觀者須於展覽空間中調整自己與作品的頻率、持續校準自身目光與感覺。在一進入展場的白盒子空間中,何采柔為生活感的場景置入了疏離感;物件和影像的質感,高冷的無表情美感與微幽默場景的柔和色調,讓看似明亮的生活場景有著要求準確與強迫的質地。推開《Vera × Diary》的黑盒子展間的門,黑暗中以八頻道錄像播放Vera如何以肢體動作回應規律與混亂,並很好地收納身體,將空間、影像與聲響形成獨特的觀看節奏。如果,台灣當代藝術有某種所謂的身體介入環境的「身體測量」路線傳統,那麼在「嚴肅」與「反諷」兩端之間廣闊的無人地帶,何采柔與演員Vera已畫出了一整片屬於自己的風格領地。

跨入風景—劃地起造的自然

時間︰2023.02.23-09.10.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

展覽從日治時期市區改正計畫切入,探討府城被稱為鳳凰城的歷史。當以為這是某種官方城市史展示時,策展人徐嘉晨輕盈地透過周書毅與稻草人現代舞團的舞蹈影像與選件鋪陳,俐落地將展覽敘事延伸擴展為風景與人的關係之討論。這場涉及自然與風景主題的展覽,其實主要處理公園之概念及其固有的空間權力意涵,來作為自然、風景與人的關係的主要中介角色。尤其是對公園的深刻凝視,無論是在繪畫、影像、舞蹈與聲響等不同作品裡,都成了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相遇的代表性地點。提名理由:一方面是展覽不斷試圖喚起身體的感受經驗,例如在周書毅與稻草人現代舞團的公園影像裡,聲響有老歌、編曲、音樂聲與環境音;吳燦政的公園裡同樣是風聲、人聲、樹聲等充滿生活沉浸感之聲響。同時,也設計了論述風景與自然時的幾個關鍵主題;即,透過都市規畫、人造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思空間劃分方式等問題之提出,聚焦地深掘自然、風景與人之關係,並且能將不同時代的作品甚至文學書寫皆納入討論視野,兼顧了縱向之歷史梳理、與擴大議題觸及與連結之探索企圖。

家:基地、壁癌、貼皮和組合屋

時間︰2023.05.06-06.04.

地點︰臺東美術館

提名此展的理由,乃是感受到這是個對空間和身體關係頗為敏銳的策展——當然,也準確地回應了家與空間的展覽諸議題及其延伸。策展人盧芛和段沐提出的展覽主題:「家」,是由基地、壁癌、貼皮,以及組合屋等四組概念構成;細察其意涵,可謂涉及材料與建築美學的家屋的多重形態,以及家作為概念時,人與土地之連結關係所具有的定居與庇護所的流動性界線等。展覽所呈現的家屋不但是回憶之錨、亦是諧擬的空間綺想;同時是棲居於自然中的隱喻、是社會行動的介面、也是身體與環境感受之撫觸。當家屋作為凝視現象與思考對象,策展思考嘗試從基礎到表皮、從形式到內容、毀壞到裝飾等互為表裡的關於「家」的特徵,以優異的選件和作品組織方式,透過很能喚起身體記憶與感受的展覽空間情境營造,在展場的聲響、光影與物件彼此產生的某種有趣且我認為有意義的交相影響中,邀請人們再思索定居與遷徙的政治性與情感性面向。

好鹿圖 : 無所藝術-陳曉朋個展

時間︰2023.04.18-06.25.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陳曉朋的繪畫似乎總是在談某種簡單概念與輕盈的生活情狀,可以說,其過往的「大/小鹿圖」系列一路走在一條並不能算是熱鬧的當代繪畫鄉間小路途上。而這正是推薦此展的理由。簡言之,「好鹿圖 : 無所藝術-陳曉朋個展」除了呈現繪畫、版畫與兩本自製的藝術家書籍,更將繪畫作為觀念、物件、影像等面向融為一體,或可比喻成是一套包含了大量細部動作與理論的拳譜,卻是不直接討論拳圖與拳系歷史之自我品勢。展覽聚焦四個主題:生活空間中的規訓、藝術的生產和銷售模式、概念和實體的商業系統及消費經驗,以及心靈的必需品等意識型態。這都是藝術家在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經驗和體會感受,揭露對於傳遞特定意識型態「風景」的思考與想像。在這裡,同時有著普普與極簡,物之形象與物之觀念(例如招牌),所有現代、當代繪畫發展歷程中曾經思辨與實踐操演過的,如再現性、索引性、抽象與具象、思辨與直覺、媒材感性、身體關係、望向世界的窗口或是被窺看的洞口等,甚至隱約感覺有某些知名風格與現代主義繪畫的幽靈盤踞於展場上空。但陳曉朋所施展的「無所藝術」試圖回應的是最日常的生活情境,以及繪畫與自己的某種最為真實的夥伴關係。透過創作實踐,藝術家探索自己和這些「風景」之間意謂著什麼,也從中發現自己和藝術如何建立新的連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