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奇妙生活(之四):人類世的秩序與失序
林志明 | 發表時間:2016/07/23 11:44 | 最後修訂時間:2016/07/26 09:03
評論的展演: 林泰州X李孟哲 "失序的序列:PM2.5.7.12.19.31.50"
國美館水牛廳旁的時光天井有一使用十個液晶螢幕上下排列為兩排的影像顯示裝置,一向在此展出適應此一特定展示模式的影像作品。這次林泰州和李孟哲合作的「失序的序列:PM2.5.7.12.19.31.50」,採取的調適策略是製作一部影像拼貼作品,再以亂序的方式交錯地在十個螢幕中播出,而且請美術館每日變化其播出秩序,使得觀眾難以在其中找到重覆序列的秩序感。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這些影像的內容主要呼應了作品題名中含藏的密碼:PM2.5。PM2.5指的是空氣中一種微小的懸浮微粒,而且它的體積小到人體的防禦系統難以加以過濾。由於中國記者柴靜著名紀錄片「穹頂之下」產生的普及效應,這個技術名詞現在已成為空氣污染的代名詞。影片中出現的許多影像都和空氣污染的現象有關,比如大量排放煙塵的煙囪、籠罩在煙塵中的城市、燃燒稻草的田野的景像等等。但也不只如此,影片中也出現了將工廠側影和綠能風車並置、風在河床上吹出塵土痕跡等較不能直接當作人為空污索引的影像,許多影像的處理方式也脫離單純只是空污現象的紀錄 – 顆粒化的影像質地、倒置或側置的影像框架、速度及走向變化的動態影像流。而這就像是題名中的數字序列,它難以一眼看穿。雖然這序列作為謎題或密碼並不是很艱難,因為由5之後,接下來的數字便是前兩個數字的總合。由秩序的角度來看,看似亂碼的數字序列卻有一定的生成邏輯。
由於影片中加入了基督教和佛教的部份經文引述,「失序的序列:PM2.5.7.12.19.31.50」看來更是強力地超越了對空污的控訴和批判,躍升到另一個境地。由於是兩位導演合作,並根據各自的宗教信仰引述經文,所以有這兩大傳統各自經典的段落出現。考察這些經文內容,其共同點是滙集在塵土的意像上。在其中,塵土大約有兩個語意方向:第一個與事物和人的興滅有關,第二個方向則較朝向低下和負面的意義。比如基督宗教中的經文:「都歸一處 都是出於塵土 也都歸於塵土」、「凡有血氣的 就必一同死亡 世人必仍歸塵土」屬於第一語意,而佛教的經文:「如塵隨風 各無所見」、「當知色生時 但是空生 色滅時 但是空滅」也是如此。屬於第二個語意方向的,則有「飛心造奸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把我扔在汙泥中 我就像塵土 和爐灰一般」。這兩個意像對照起來看,一個以塵土煙風意像談論生滅之必然及無常,另一個則設立高低階序。整體來看,這樣的語句加入,把煙塵的產生,導向了一個更具形上位階的議題。雖然這使得創作脫離了原有人類中心主義視點,但新形成的視野是否也模糊了批評空污和其背後的工業發展,在斷裂的敘事和顆粒化的影像片段中,使訊息變得模糊不清?
置身當前去人類中心主義的物件導向思潮中,2014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所提的人類世概念或許是這個問題的解決線索。人類世的意含如下:「有鑒於人類活動對地球的衝擊,導致今日某些科學家提出人類進入一種新地球物理學時代的假設,那就是繼歷時一萬年的全新世(holocène)之後而到來的人類世(anhropocène)。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土壤、海洋及大氣環境遭到污染,便是造成冰川融化的溫室效應的始作俑者:我們這個物種的活動改造了地球體系,從今以後,人類這個物種主導著所有自然力量。」[1]雖然說人類的活動強力地主導其所生活的地球環境,但是在個人層面上,人卻仍覺得受到異化,在這樣的鉅變之下,個人面對龐大的科技-經濟體系,感覺自己對於周遭現實無力改變。
於此相對的,在新物質主義的物件導向哲學中,人處於一種和萬物平等及共同循環的中介者地位。這是出於對人類世現狀的一種導正和反應的思維。由兩位導演所引述的經文來看,來自軸心時代的思想仍可加入這種最新的思維體系之中。由此,影片意像中的各種煙囪和塔狀物的建構,其實代表著聖經中的巴別塔似的人類意志,想要和神看齊(或是認不清色空的我執),而這種意志和執著正是當前混亂失序的來源。加入這個解讀元素之後,便不難在影片紛亂的表層(斷裂性敘事、顆粒化影像處理、抽象電子音聲、看似難解、彼此無關的古代經文),整理出這種種失序的因果,也不致使得主張終歸塵土的經文只代表一種物件生活的必然循環。影片最後把受到水污染所害而大量死亡的死魚與廠區中大量躺平的各種筒狀物交錯剪輯,或許意謂著只有消弭塔狀物所代表的向上矗立的高昇意志,才能使得萬物的生命獲得拯救。
林泰州和李孟哲各別來自前衛影像和紀錄片背景,他們在最近的反空污影像運動中相遇及合作。這次他們在國美館共同推出的影像裝置,乃是這一年多以來,一件在意像處理方式和哲學意旨上超越同儕許多的作品。以運動的角度來說,這可能較多是感性上的啟發,而較少意識上的啟蒙,然而美學層面上的擴展,終將有利於思想的更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