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黑失眠的音景聲場——評莫子儀×黃裕翔×日京江羽人《失眠的人》
于善祿 | 發表時間:2018/08/03 13:21 | 最後修訂時間:2018/08/07 13:53
評論的展演: 失眠的人 莫子儀 × 黃裕翔的音樂劇場
時間:2018年7月13日,週五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圖版提供:楊景翔演劇團
今年初,在兩廳院戲台咖的新書平台上,不經意地發現了莫子儀的文集《失眠的人》,當時隨手略為翻閱瀏覽了一下,裡頭是重度失眠的他多年來的文字札記、攝影,甚至還夾帶了一個短篇劇本〈潛入者〉。
偶爾會留意一下戲劇人的文字書寫及出版,除了莫子儀的這本之外,像黎煥雄的劇場文字作品集《遺憾先生遺憾的包裹掉進了遺憾的海》、林奕華何其繁多的連綿書寫、王嘉明在《PAR表演藝術雜誌》的每月一甲骨文新釋、連俞涵的詩集《女演員》和散文集《山羌圖書館》、黃致凱和鄧九雲各自在《聯合報》〈繽紛版〉的「青春名人堂」專欄,以及鄧九雲的短篇創作集《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等,幾乎都展現了戲劇人的細膩心思,從微小處發覺常人所忽略的繆思妙念,諸如意識、娛樂、影視、文字、自然、生活、創作、工作等,它們可能體現了作者的日常關心、生命價值、創作思維,在表演的舞台之外,以文字、攝影、插畫等,展現另外的才華。
再回到《失眠的人》,看起來這是一個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整合的創作展演企劃。從去年九月起,莫子儀就和盲眼音樂人黃裕翔合作(兩人都是「有享娛樂」旗下的藝人,該公司的營業項目包括雜誌期刊出版、書籍出版、聲音錄製及音樂出版、軟體出版等,這次的創作展演企劃正好能符合其中諸多項目,這也是值得鼓勵的文創方向),以音樂劇場結合文字朗讀的形式,從這本文集裡挑了十四篇(依其目次有音符符號標記者),有〈什麼時候〉、〈輕輕巧巧〉、〈無關緊要地落寞〉、〈無題(如果失眠……)〉、〈無題(他說……)〉、〈嗨〉、〈無題(我的心……)〉、〈憎恨〉、〈沙漠玫瑰〉、〈沒有人陪他玩的小孩〉、〈如煙消逝〉、〈沙漠玫瑰(之二)〉、〈恍惚〉、〈亂〉。
該書的〈後記〉是去年七月寫的,十一月六日初版一刷(臺北市:新經典圖文傳播),YouTube上面可以找到十月二十五日發佈的一分多鐘新書宣傳短片,拍得像微電影似地,搭配黃裕翔的鋼琴演奏〈My Dearest〉,抒情、浪漫,莫子儀朗讀〈如煙消逝〉的片段,聲音充滿其個人簽名式的磁性,無可替代的聲紋,極具張力與聲音表情,沁人入耳浸心,特別適合於夜深人靜之時聆聽。
莫子儀的這些文字讀來,沒有明確的書寫對象,但至少有位書寫者,喃喃自語的成份頗濃,感覺其在斗室之中,長夜未眠,處在睡著、醒著、夢著的臨界邊緣,以文字捕捉著意識的流動;有時則描寫著週遭景物,寫著物我之間的關係,感受著物,想像著物。文字沒有什麼重量感,彷彿雲淡風輕,只存在於書寫與閱讀的當下,誠如莫子儀在〈後記〉中提到:「這些文章大部份都散落在筆記當中,本來的計劃是要找一天集中起來燒掉,哪一天若我不在了,他們也不會孤單,也不會被曲解,那就好。」(頁172-3)看起來,書寫者對其文字札記,抱持著自在隨緣的態度,記得也好,忘記也罷。
挑選過的十幾篇文字,經由莫子儀的朗讀演繹出來,在劇場中聽起來,卻有另一種立體感與空間性,整個演出也的確在聲響與音效的設計上,做了許多音景層次的安排。莫子儀的聲音透過麥克風,不太費勁,又帶有深蘊的感情,與觀眾的聽覺之間,形成意識交流的私密體驗;再透過聲音的延遲與縈繞的迴音效果,交疊再交疊,聲音的物質性被盡量地玩開了。這些製作出來的聲音效果,都是莫子儀的敏感偏執所致,對他而言,夜裡房裡任何一釘一絲的水管水流聲、秒針滴答聲、高頻電波聲之類,都能造成他無法成眠,用盡各種方式促眠(如瑜珈、靜坐、中西藥物等)亦多半枉然,到最後乾脆聽重金屬搖滾伴以入眠,只因那是被「製作」出來的聲音,而非被「藏匿」起來的聲音。這樣的聲音體驗,被大量運用在這次的聲音劇場演出之中。
聲音之外,還有黃裕翔與日京江羽人的現場音樂演出,黃裕翔的鋼琴,日京江羽人的吉他,時而隨著莫子儀的文本朗讀情緒與能量強弱快慢,時而引領或烘托著劇場氛圍的鋪墊與轉換,緩時如舒軟被棉、輕盪搖擺,急時若大雨傾盆、叮咚珍珠,表情十足的演奏,身體隨節奏而晃動,享受在音符樂曲之中,莫子儀是,觀眾也是。
演出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來自莫子儀攝影作品的巨大投影,經過一些影像處理之後,投放在天幕之上。誠如書中所附的許多攝影圖像,多半是莫子儀旅行當中或從自己的房間所拍攝的照片,除了城市建築的天際線之外,最常看到的就是天光雲影或薄光微暮,既像朝陽也像落日,尤其喜歡站在一個可以平視或俯瞰城市的地點,攝向遠方,照片的下方為城市建築,上方則為顏色表情豐富的雲彩天光,中間藉由曲曲折折的天際線彼此扣合在一起,天地合一,而人在建築的黑影裡或燈光下,甚至是鏡頭後面,謐靜中隱然透露著失眠者的憂鬱。
書中最厲聲的叫囂「過甜的罐裝咖啡,我這種台客的最愛,我幹你娘雞掰」(頁151),演出當中沒有出現,反倒是如經過一番的藝術療癒般地,勸慰朗讀的聆聽者「祝你好眠」,最後還選讀了一篇匿名網友的網路投文(這是演前網路票房行銷的一部分),可以看到自我的私書寫,轉變為音樂劇場的即時公共交流,在審美經驗的結構布局上,最終觀眾還是感到暖暖地離開劇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