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台北 — 微電影與音樂的互動
評論的展演: 「台北地圖」音樂會
演出名稱:「台北地圖」音樂會
演出單位:台北市立國樂團(TCO)
時間:2013年3月26日
地點:國家音樂廳
多年來,一直洋溢著活力與創意的台北市立國樂團,再次推出一場令人好奇與驚喜的音樂會 — 「台北地圖」由導演兼作曲家梁啓慧擔任製作人,委託十二位作曲家與十二位導演,每一組就台北市的十二個區之一,進行微電影的創作;電影在國家音樂廳「一區」又「一區」的被放映時,北市國進行現場的演奏。
如此與台北市各區相關的一場演出,會不會淪為「市政宣傳片」?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這十二對導演—作曲家們都相當年輕,他們推出的十二部短片,每一部都嘗試著去挖掘、透露台北的特徵與詩意。除了極少數的二、三部顯得較生硬、刻板之外,大部分的短片與音樂都能各自展現出鮮活的創意,一部部短片在北市國的音樂演奏渲染下,一再激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穎感受。可惜的是,懸吊於舞台後上方的銀幕有些太小,令人看得相當吃力。
「台北地圖」令人聯想到先前幾部描繪都會生活的電影,尤其是十八位不同導演執導的短片串連而成的《我愛巴黎》( Pairs je t’aime, 2006年)。不同處卻在於《我愛巴黎》是一些劇情短片,每一部都有著具體而微的情節,經常是與愛情有關的;「台北地圖」卻是一些速寫般的記錄片 — 不是刻板、流水帳般的敘述與記載,而是透過敏銳的鏡頭,去發掘市區中經常被匆忙的市民們忽略、遺忘的一些獨特、迷人的角落,儘管有時候被處理的有些太過於懷舊與唯美,例如吳珮芸導演、吳宗憲譜曲的「大安區〈金華煙與紫藤慢〉」,陳芯宜導演、林心蘋作曲的「大同區〈源〉」。
有幾位導演,在記錄片的基礎上,加入了相當抽象的編舞或編劇,藉著律動與肢體語言,讓靜態本質的記錄片「活」起來,攪動了某個區的韻律與詩意;這些生靈活現的韻律與詩意,更被音樂渲染、擴展開來。在「北投區〈湯之舞〉」(鄭卜元導演,陳怡慧作曲)中,一位女舞者游走於湯泉、荒地與老屋之間,隨興而舞,讓北投寧靜的角落隨著飄浮起來。在「中正區〈台北小步〉」(韓允中導演,賴曉俐作曲)裡,一對男女在中山堂的古樸門、拱之前翩翩對舞,在長鏡頭的游移、交錯呈現之下,兩位舞者與西門町熙來攘往的行人們,中山堂與周邊的現代建築,傳統的雅樂與當代音樂,形成了詭異的對位。一位穿著古式的西裝,頭戴禮帽,手持陽傘,儼然一副日本紳士模樣的「松山先生」,在台北機場附近的到處遊逛,這個有些「超現實」的意象,激發了人們對「松山」這個地名的無限遐想 — 這是龍希武導演,巨彥博作曲的「松山區〈松山先生的流轉〉」。……
上述的十二段短片/音樂,是整個演出的下半場,上半場則沒有電影的介入,而是與台北市相關的幾首樂曲的演奏、演唱。這些樂曲彷彿是為下半場預作「暖身」的前奏,設計與構思上應是合理的:被當成序奏的鍾耀光的一首舊作《超時空的城牆》之後,由梁啓慧編曲的《城市,樂活,台北》組曲,是一部結合獨唱、合唱團、國樂團的大規模演出;這套組曲還邀請了兩位流行音樂界的歌者王治平、謝宇威擔任獨唱。對流行音樂相當熟悉的梁啓慧,將流行樂曲改編成合唱與國樂曲時,卻顯得力不從心,無法駕馭這麼一個超大的編制 — 合唱團與整個大型國樂團宛如被「晾」在一邊,起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