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音樂迷宮 —「音樂劇場」的實驗
評論的展演: 采風樂坊《音樂會是誰?》
演出名稱:「音樂會是誰?」 (音樂劇場)
演出單位:采風樂坊
時間:2013年4月13日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勇闖音樂迷宮 —「音樂劇場」的實驗
四位音樂工作者董昭民、張藝生、王小尹、林慧寬,共同創作了這齣音樂劇場「音樂會是誰?」,此劇是以四位作曲家的四部音樂作品為基礎,創作而成的:潘皇龍的《迷宮逍遙遊》;張瓊櫻的《懸,懸念,懸置,懸疑》;董昭民的《惢 — In Tel Core Trio II》,鍾啟榮的《心,吟》。這四首樂曲中,除了董昭民的《惢》是首演之外,其他三曲都是舊作。此劇嘗試將音樂與戲劇緊密的加以結合,演出一場有如偵探小說般的懸疑劇。
近年來,「音樂劇場」一詞,如同另一個時髦的名詞「跨界」一般,在國內藝術界到處浮泛的流竄著,只要不是純粹的音樂演出,只要是搖搖頭、扭動身體,只要是穿戴著奇特的衣服、行頭,只要是打上有變化的舞台燈光、加上些圖像的投影、擺些佈景,全都被泛稱為音樂劇場。這類強調「加法」式的所謂音樂劇場,只是為音樂演出添加些音樂以外的、視覺因素的「身外之物」,鮮少能為音樂演出帶來積極的作用。
采風樂坊製作的「音樂會是誰?」,顯然不是這種時下泛濫的、鬆散的音樂劇場,而是一種狹義的、嚴謹的音樂劇場的實驗。講明白些,那是曾經盛行於1950年代到1970年代「音樂劇場」(Music theater〔英〕,théâtre musical〔法〕)的延續,主要的作曲家是:卡格爾(Mauricio Kagel),舒諾貝爾(Dieter Schnebel),布索堤(Sylvano Bussotti),阿佩吉斯(Georges Aperghis)等。
這類音樂劇場強調音樂與戲劇的緊密互動,演奏者必須「邊奏邊演」,他們的姿勢、動態中,不只充滿韻律感,這種律動被用來突顯音樂本身的戲劇性,音樂與姿勢、動態是相輔相成、緊密無間的。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如果由音樂家來「演出」這類狹義的音樂戲劇,由於缺乏戲劇與舞蹈的訓練,他們的韻律感與戲感經常不足,邊演邊奏之下,又經常會分心,使得音樂的唱、奏不盡理想,如此而「兩頭落空」。若是由舞者或演員來演出這類音樂戲劇,經常由於音樂技巧不足而難以勝任。
「音樂會是誰?」的四位演出者,林慧寬是琵琶演奏家,王小尹是擊樂家,董昭民是作曲家,張藝生是導演。全劇剛開始時,四位「演員」陸續出場,的確是頗有那麼一回事 — 韻律、動態與他們演奏的音樂是「黏」在一起的,而不是各自為政。然而隨著劇情拉長,演與奏持續一段時間後,兩者的關係卻逐漸鬆懈了。從頭到尾,三位演奏者與一位導演雖卯足全力,盡力演戲,卻總是給人一種無法放鬆、太過緊張的感覺,而達不到音樂戲劇應有的悠然自如的境界。或許,演奏家們必須承受更多的戲劇、舞蹈的基本訓練,並且有更多的磨合機會,才能解決這類高難度的技巧問題。
「音樂會是誰?」演出一齣偵探小說般的懸疑劇,全劇卻未將情節交待清楚,而讓音樂本身去營造抽象的戲劇起伏。這種非敘述性質的、有別於歌劇的、「讓音樂去演戲」的呈現方式,無疑把握了音樂劇場的特質 — 卡格爾(M. Kagel)不是建議以「器樂劇場」(Instrumental theater)一詞取代「音樂劇場」一詞,以免造成誤解?儘管如此,「音樂會是誰?」這齣名符其實的「器樂劇場」,卻由於它的全劇甚長,分段、對比不夠清晰,每一分段的呈現不夠乾淨俐落,而讓人聽/看的滿頭霧水 — 蕪雜的呈現似乎有待理的清楚些。未能發揮正面效果的投影、封鎖線、腳印、警示燈,故作庸俗式的(Kitsch)服飾,看起來雖很炫,卻是多餘、徒增困擾而已。
「音樂會是誰?」全劇的音樂以四位作曲家的四首作品為核心:潘皇龍的《迷宮逍遙遊》,張瓊櫻的《懸,懸念,懸置,懸疑》;董昭民的《惢 — In Tel Core Trio II》,鍾啟榮的《心,吟》。除了董昭民的《惢》是新作之外,其他三曲都是舊作。然而音樂劇場慣常的創作方式卻是由作曲者統籌整個創作,他同時是作曲者與劇作者;也就是說,音樂劇場的樂譜與劇本是「一體成型」的,作曲者在創作時,幾乎同時考慮到音樂、姿勢與動態。「音樂會是誰?」則是根據已譜成的音樂,再編配上劇情、姿勢與動態,如此處理而成的音樂劇場文本,難免顯得鬆懈而不夠緊密 — 儘管每一首樂曲本身都是相當獨特的音樂。
采風樂坊此次音樂劇場的實驗性質演出,應具有相當正面的意義:它以較嚴肅、深刻的眼界去正視音樂劇場,而有別於國內趕「跨界」時髦,卻不曉得音樂劇場本質的許多散漫、隨意的演出。狹義而嚴謹的音樂劇場,牽涉到諸多複雜的思想上與技巧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容易立即解決的,期盼采風樂坊在內的一些有可能演出音樂劇場的音樂單位,能夠更多的進行這方面的演出實驗,而逐漸解決演出時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筆者還建議,在進行音樂劇場的創作與演出時,先不要嘗試規模、格局太大的作品,而是從一首首小型的創作著手,如此才能琢磨得更精細、流暢、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