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轉折的分號── 速記徐瑞謙個展「一天儲存一公分」
張韻婷 | 發表時間:2023/04/30 23:48 | 最後修訂時間:2023/05/11 12:36
評論的展演: 一天儲存一公分 徐瑞謙個展
徐瑞謙個展「一天儲存一公分」展出作品。照片:TKG+提供。
一段透明膠帶浮貼於窗玻璃上;它的中段處越過長形鐵架——一小截短細鐵條扣著窗框,使鐵架得以斜靠而嵌入其間——並從鐵架尾端岔開處穿出;它止於落在地面的膠帶管芯。日光下,由透明膠帶與鐵架構成的作品顯得既隱又顯,微嵌進窗框內的鐵架與輕靠在地面的管芯維持著作品脆弱的平衡,像是人們只要用力一蹬腳,它便會逐步塌陷。展場窗邊的這件作品沒有名稱,亦未收錄在徐瑞謙個展的作品清單上。這個「意外」究竟是來不及收束的結尾,還是不安於收編的叛逆?
徐瑞謙個展「一天儲存一公分」展出作品,一截短細鐵條扣著窗框,使鐵架得以斜靠而嵌入其間。照片:TKG+提供。
徐瑞謙個展「一天儲存一公分」展出作品。膠帶從鐵框尾端岔開處穿越而出。照片:TKG+提供。
精準。看過徐瑞謙這次個展的人們多數會留下這個初步印象。無論是媒材的運用、造型的掌握,或者是各元素間的組合,處處可見多年的藝術專職訓練在他作品中刻鑿的痕跡。這份精準落在未滿30歲的年輕創作者身上,無疑是值得讚許的,因為那是來自長時間的反覆勞動以及創作上一絲不苟的自我要求。然而,當強調媒材純粹性的盛世不再,在這個「反叛」當道的當代藝術現況中,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份精準?而在精準之外,作品中是否還有些隱而未明之處?
異質的平衡
他在作品中如何構作出其特有的精準度?首先,他善於並置異材質,操作一種不對稱的平衡。《側邊》中兩塊形體相似的鐵板並列地斜靠在牆上,黑鐵材質的重量感以及工整的長方形共構其堅實感;相較這種厚實的量感,另一個視角則呈顯出其輕薄的質地:斜靠鐵片與牆間的縫隙裡,細薄層疊的灰綠色薄片,以單薄、形小、異色與難辨的材質對應著黑鐵的堅硬。相鄰空間中的《沒有圓周的圓》同樣展現著異質平衡的操作手法:巨大鐵球壓在細長的鐵架上,其百般錘煉的球體表面對照著後者明快的工業材質;而相對於單側的沈重鐵球,架子的另一頭僅以一個小型垂燈勉力維持著平衡。同樣是運用表面經過敲錘的不鏽鋼,《暗面-1》中5個不鏽鋼方形骰子歪斜地疊加成柱體、維持著一種不甚穩定的平衡,骰子柱一旁並列的則是垂直而堅實的鐵架與鐵片。藝術家像是在一個物質實驗室裡,在天平的兩端放置各種材質,添加或減少其量體與質料,來造就一種「重量」上的脆弱平衡關係。
徐瑞謙,《側邊》,2022年,鐵、聚氨酯。照片:TKG+提供。
徐瑞謙,《側邊》,2022年,鐵、聚氨酯。照片:TKG+提供。
徐瑞謙,《沒有圓周的圓》,2022年,不鏽鋼、鐵、石膏。照片:TKG+提供。
徐瑞謙,《暗面-1》,2022年,不鏽鋼、鐵、磁鐵、鐵屑、仿皮繩。照片:TKG+提供。
同語的反覆
除了上述這種維持平衡的「重量」關係外,他亦以同調性的反覆,試驗材質可開展出的形態與空間關係。在《方塊》裡,他以各種材質試驗「方」的可能形態:銀色的鐵製長形架上鑲嵌著一只透明的玻璃長方體,其中置放著一只暗綠色蠟筆材質方塊體,下方鋪墊著灰色水泥板;它們右側地面上則擺放著兩只白色的石膏正方體,其中一只被置放在長條形的落地鐵架上。在此,各種顏色、材質與量體的方形物件以疊句的方式重複地演繹「方塊」的特性,唯有倒映牆上的影子,以其變形了的傾斜稍稍打破了「方」的確定性。
徐瑞謙,《方塊》,2022年,鐵、水泥、蠟筆、石膏、玻璃。照片:TKG+提供。
《暗面》系列作品則加入了空間關係,展現了各種材質與空間的交替,在鐵片(堅實的平面)與鐵框(鏤空的框架)構成的三角空隙之間,藝術家進行了各種試驗:《暗面-2》空下了鐵片與鐵框間的空隙,而將兩個水泥製的彈簧造型物件擺放在空隙之外。《暗面-3》則是將4個造型與前者一致但形體較小的彈簧狀水泥置入了空隙之中。《暗面-4》翻轉了鐵片與鐵框的擺放方向,並將3個白色石膏圓柱置入空隙之中,它們以展開扇形呼應著鐵片與鐵框構成的弧度。《暗面-6》 將成堆的小型「鐵塊」置入空隙之中,它們表面被劃上的黑色細紋使得它們可在金屬材質中魚目混珠,然而,成堆鐵塊上方擺放的那只白肚朝上的橡皮擦卻洩漏其橡皮擦的材質。無論是對方形的各種變體,或是鐵片與鐵框構成的空間關係,都是在同一個語調中置換各種材料,以凸顯物質與其所在空間所構成的關係裡,所能引發出的不同材質感。
徐瑞謙,《暗面-3》,2022年,鐵、水泥。照片:TKG+提供。
徐瑞謙,《暗面-6》,2022年,鐵、橡皮擦。照片:TKG+提供。
鐵屑、鏽斑與膠帶
黑鐵、不鏽鋼、水泥與石膏等媒材,在他熟稔的操作下,呈現出相當堅實而準確的外貌。然而,其實有更多的試驗隱藏在這些明確的表面形式之下。此展中至少有三個細節處可以看出他的試探:鐵屑、鏽斑與膠帶。《暗面-1》的鐵片上有著一只由細碎鐵屑聚集起的團塊:中央的磁鐵讓碎屑不規則地黏著成塊,亦有零星的碎屑因磁力而貼附在一旁的鐵片上。而展場中各個白色石膏上零星出現的不規則褐色污漬,是裹在石膏中的鐵片鏽蝕而出的鏽斑,它們像是湖水表面偶爾出現的漣漪,擾了一池平靜,微微地干擾了由這個幾乎由白灰黑為主要色系所組成的展場。相對於鐵屑與鏽斑,膠帶在此展中以更為鮮明地的方式展現自身。在《反光》系列作品中,膠帶以其輕盈、透光、易變形的特質,對峙著鋼、鐵、石膏與玻璃等媒材:一長段垂落的膠帶與其落地的管芯緊鄰著垂直的玻璃與鐵製十字架(《反光-1》 );膠帶的中空管芯被鑲入了鐵製軸心,使其更為穩定地落在水泥板上(《反光-2》)。鐵架與石灰版垂直相交,一只膠帶如同捲筒紙巾般掛於鐵架高處,其片段在架子中間處飄飄然地懸空垂掛。(《反光-3》)
《暗面-1》鐵片後的鐵屑團塊。照片:TKG+提供。
徐瑞謙,《反光-2》,2022年,鐵、石灰岩、靜電膠帶。照片:TKG+提供。
徐瑞謙,《反光-3》,2022年,鐵、石灰岩、靜電膠帶。照片:TKG+提供。
徐瑞謙,《反光-3》局部,2022年,鐵、石灰岩、靜電膠帶。照片:TKG+提供。
透明靜電膠帶這個曾多次出現在徐瑞謙作品中的材料,以其看似脆弱卻又強韌的特性,擾動著鋼鐵材質的堅硬。它平滑而具有黏著性,一層薄膜的兩面能隨時沾黏上「不夠純粹」的物質。它的不確定、不持久而不穩固的屬性,似乎可照見徐瑞謙創作中那種不安於純粹之下的野性。在「一天儲存一公分」裡,他過去作品中曾有的野性看似收斂,然而收束之後,究竟將迎來一個反作用力的大爆發,還是將走向一種徐氏特屬的媒材美學?此展或者是一個分號,句子尚未完成,下一步將是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