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志明 / 閃現性片段回憶中的手工性質 黃心健個展−繼承之物
分享 | 瀏覽數: 1344

閃現性片段回憶中的手工性質 黃心健個展−繼承之物

林志明 | 發表時間:2015/09/02 16:46 | 最後修訂時間:2015/09/02 17:41

評論的展演: 黃心健個展−繼承之物


圖版提供|鳳甲美術館

雖然黃心健宣稱他的2015年個展"繼承之物"建構了審訊室的氣氛,然而進入鳯甲美術館展間並仔細沉浸在其中之後,觀者的感覺會比較像是在看一些舊時代的遺留標本,雖然使用的是新潮的3D影像技術在觀察它們。展間一直迴響著一個報時台的機械性聲音:"下面音響,几點几分几秒,嗶...",藝術家說這是過去撥某一個電信局號碼會獲得的結果。也許這帶來了一些低壓的氛圍,並且令人想起戒嚴及前數位的時代,但也可以說它代表著一種沒有感情的,冰冷的機械時代。

"繼承之物"雖然有著想要透過微觀來談巨觀歷史的雄心(由父親身上繼承了戒嚴時代的意識的慣習以及如何加以掙脫),但在我看來,這展覽的特點比較是展現出運用科技敘述"閃現型片段記憶"的一種"手工業"特質。

可以長時間永存的"回憶"(remembrance [Eingedenken])和短時間閃現的"回想"(reminiscences [Gedächtnisse]),是班雅明在探討小說和故事間的區別時,對記憶兩種的形式作出的區分。它們所對對照的歷史書寫乃是以解釋前因後果為職志的"史書"和"大事記"。班雅明對大事記有個發人深省的說法:大事記作者記載事件時不會區分其大小,對他來說,"任何曾經發生的,就歷史而言是不會喪失的"。

這種凡發生便不會喪失的記憶,班雅明還讓它結合弗洛依德對記憶的看法:有機體在接受到創傷性衝擊(shock)時會以一種保護之盾將外在刺激摒除在意識之外,但回憶便成為這些受壓抑者痕跡的保存庫。意識中的記憶因而像是在一個被清空掉的空間中的回憶,而真正的回憶則變成了像是普魯斯特所描寫的非意願性回憶,是那些非明示和未曾在意識中被化作經驗的事物的痕跡,透過某種機緣的牽引,又再度浮現於意識。 

"繼承之物"中作為主要觀察對象的物件,比如父親的皮鞋、相機、手錶和假牙,都像是這樣的一種"回想"中的痕跡。它們不能解說時代的大因果,卻述說著個人私密的回憶。為了這些回憶,黃心健各自敘說了小段的故事,有些頗為動人。比如他提到父親的老皮鞋之所以是他印象深刻的事物,其背景是嚴肅的父親很少和他有身體接觸,甚至常會加以責打。唯一特別時刻是下雨天父親會在小學放學時打著大黑傘來接他。當面臨到積水,父親便會抱著他"暫時飛行"跨越水溝。這是他童年時和父親少有的身體接觸:父親的髮蠟和微微汗味、雨水打在傘上規律的聲音、視覺上那雙被濺濕的皮鞋,組成了這短暫的記憶風景。這些小細節就像是由事物相互聯結的生活世界中切片下來的一個影像,其刺點性格由老皮鞋代表著,並以自我延展的3D影像延伸於記憶的外場(hors-champ)。

對於班雅明而言,故事乃是一種手工形式的傳播,而且它在不斷敘說、不斷回憶的過程中,逐漸和敘說它的人融為一體。就好像陶瓶身上留著陶工的手印,故事也覆上了說故事者的痕跡。依他的說法,故事將事物"沉入"了說故事者生活之中,以便再將它由他身上帶出來。(It sinks the thing into the life of the storyteller, in order to bring it out of him again.) 

相對地,報導和新聞都像是機械生產的敘說,無法帶入個人的質地,只想要赤裸地傳達事物旳本質。黃心健也讓他的私人回想為一些陳年的報紙版面圍繞,形成對比。這其中所述說的,除了領袖巡視等例行公事,便是無窮無盡的誇大災難,流露著悖妄虛構的性格。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