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靖傑 / 科技即遠古——在《無人音樂會》的洞穴裡
分享 | 瀏覽數: 3399

科技即遠古——在《無人音樂會》的洞穴裡

林靖傑 | 發表時間:2018/10/09 12:10 | 最後修訂時間:2018/10/12 17:10

評論的展演: 2018新點子樂展「無人音樂會」


下層12顆,上層8顆,懸吊在空中的20顆音箱環繞成一個圓型劇場(註1),底下是五六塊梯形的傾斜木製平台,像浮洲一般,觀眾被指示可隨意坐、或躺在上面,也可以在中間的白色走道自由遊走。浮洲是這舞台設計給我的感覺,並非演出者的說法,但這感覺於我最為適切,因此,我將繼續以浮洲名之。剛開始,幾乎所有的觀眾都在浮洲上找到自己的角落安憩,等待「演出」開始。

顯然,這是一個邀請你沈浸其中而不是置身於外觀看的演出,這演出名之曰《無人音樂會》,果然你看不到規劃給演出者的固定位置,基本上舞台區就是觀眾區,走的是泯除表演與觀眾之界線的路數,唯一可分辨出演出方的,是貼著入口處附近牆邊的聲控人員和他們的器材(也許他們就是主創人員低調地偽裝成技術人員),以及穿著全套白色類似輻射防護裝的工作人員(其實就是演員)——他們的存在較像觀眾引導者,以一種隱匿的方式在角落做著最低限的活動。

時間再往回推幾分鐘,那時你剛走出國家實驗劇場三樓電梯,寄放包包後領到一張號碼牌,然後按指示走向唯一的演出入口方向,很快地,你發現你在穿越一個白色甬道,這白色甬道的壁面由白色塑膠袋質料包覆,還會浮動,因此你就像在穿越某種腔道,中間有穿著白色防護裝的工作人員對你的手掌噴消毒水,然後,穿越到劇場入口,由腔道進入囊袋,進入有傾斜木平台的浮洲區。這儀式像走進一個劫後餘生的避難所,也像走進一個異次元空間必經的手續,也像——如果你感覺甬道是腔道——進入一個活體內部、或乾脆覺得自己是細胞回到母體,受精卵進入子宮。


這是一個結合音樂與劇場的演出,但主體仍是音樂或說聲響,劇場則保持最低限的存在,只是賦予場域一種氛圍、跟某種暗示。觀眾的心態各異,也呈現不同風景:大部分人找到自己想待的浮州,安靜地坐著等待演出開始,有的人是更進入狀況的觀眾,他們接受節目單的建議「你可以自由的走動,也可以和旁人相依偎。」(註2),於是演出沒多久,果然就有很上道的專業觀眾站起來這邊走走那邊坐坐。演出大半場我沒感覺到走動的必要,便只是坐著感受場域與聲響共振出來的奇特一體感,是想過有和旁人相依偎的權利(演出指示有講),但畢竟面對陌生的旁人,還是無法那麼全然地像細胞與細胞相依偎地融入。有人身心釋放躺下來感受,也有人像一群一起參加活動或野餐的同仁,演出開始前嘰哩呱啦地高聲聊天哈拉,演出中間則雙手插在胸前,很理性地評判著這演出在玩的是哪招……。

嗯,我想某種程度上,這個開場起手式是成功的,它用場域的包容感,釋放出各式觀眾的習性。

扮演主角的音樂與聲響,事後看節目單得知是如下曲目(但演出中是以一種無縫接軌的方式過渡,並不打算告知你「現在換曲目了」):《那隱匿而神秘的機械之聲》、《番茄五重奏》、《隱形的價值-Ⅰ.雨傘》、《3D像素之歌》、《隱形的價值-Ⅱ.視力矯正器》、《聲音肖像-聖索菲亞大教堂聲場》、《火車回憶錄-苗栗功維敘隧道聲場》。

《火車回憶錄-苗栗功維敘隧道聲場》苗栗功維隧道錄音現場

此外,也將觀眾進場,以及開演前的聲音蒐集起來化整為零成為聲音元件匯入整場音流之中。由這些曲目名稱,當不難發現,這是一個高度利用科技,或說與科技對話的聲音藝術。這是2018新點子樂展三個節目中的最後一檔,「From Human to Machine音樂+科技的聲音方程式」是整個新點子樂展的主文案。

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趙菁文寫到:「如果,音樂會的舞台上沒有人?如果,是聲音帶你旅行到一千五百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或是,你從未去過的苗栗恭維敘百年隧道?引領全球聲學科技研發的史丹佛音樂聲學中心CCRMA與策展團隊合作……將實驗劇場轉化成一個3D放射狀「沈浸式音場」,讓聲音,帶著我們超越時空的限制。火車啟動了旅程,機器在說話,植物氣息引發了聲響,3D列印機在唱歌,漫步至隧道洞口……。最後,也許,因為『無人』,而『有人』。」

這段文字已經言簡意賅地點出這個「沈浸式音場」裡頭的聲音之特殊,例如:將番茄在十天的熟成過程釋放出的二氧化碳數據,以及過程中濕度、溫度、光的變化數值轉為聲音,呈現生命狀態在時間中的動靜起伏,其張力與消逝。這是聲音的部分,視覺的部分則由導演張育嘉帶領那些清一色著白色防護衣的演員,低調地(不搶聲音主體的風采)提著盛裝番茄的籃子出現,逐一遞給每一個觀眾。然後,又由一個防護人員用手機錄影功能拍攝觀眾手中的蕃茄,另一防護人員即時將之同步投影在牆上、在浮洲上、在觀眾身上……這些默默進行中的儀式,帶有一種末世救贖感,這也許是導演在音樂的基礎上延伸的劇場想像,而我想這想像是成功的,在聲音的基礎上,劇場賦予了畫面與儀式,不減損原來已存在的,而延展出新的。

另外,例如「3D列印機在唱歌」。在劇場角落有一台裸露的3D列印機,在列印的同時,機械精準而重複的運動,發出規律的節奏聲。這3D列印機的運作聲,經由電腦重組轉化後,成為一首《3D像素之歌》,再與現場的3D列印聲音融在一起形成一個精心編曲與現場即時聲音交響的音場。而觀眾看向全劇場中唯一的小小光區下的3D列印機,是那麼默默而精準地運作著,看著看著,一種永恆的寂寞,便如詩一般,流瀉而出。

 

圖版提供I 史丹佛 CCRMA

策展人趙文菁在列舉聲音內容後,寫道:「最後,也許,因為『無人』,而『有人』。」身心靈探索的況味非常濃厚。

當代表演藝術中,越來越常看到身心靈的探討,或許有人覺得這類主題有點氾濫,但換個角度來看,若我們會說陽光空氣水是不可或缺的,而不會說陽光空氣水是氾濫的,那麼一樣的道理,身心靈主題的探索其實也永遠不會是氾濫的,只有不可或缺。當然,缺乏立足根基的玄之又玄,浮浮泛泛的空靈,那又另當別論。

所以,這正是最理性的科技與最直觀的身心靈探索,被統合在一個藝術展演裡頭有意思的地方。理性的科技提供我們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且精密嚴謹不容置疑,而它竟與最非理性的直觀與神秘經驗結合,竟能走向同一個終極路徑——探問「存在是什麼」這一永恆之謎。

 

註1:後來看節目單才知道原來總共有32顆揚聲器,分別為:頂圈4+斜上圈8+耳際圈12+地面圈8,形成一個3D放射狀的「沈浸式音場」。我沒看到的頂圈4猜測可能在貓道上,地面圈8也許被舞台設計所隱藏。

註2:節目單中,張育嘉的導演論述。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