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明則遇到陳金鋒 ──[動見]的藝術家的運動關照/就在藝術空間 [策展人胡朝聖]
李俊賢 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藝文中心任
展期:2013.07.13~2013.08.16
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初看這個展覽標題,先入為主的以為又是一個典型當代「台北式」、標題莫測高深、展品虛無飄渺的展覽,經過看完之後,原來的預設立場有所改變。
這個展覽被安排在台灣棒球「經典賽」、「曼尼熱」之後,挑選6位藝術家作品,分別表達「運動」這種人類活動,在全球化、時尚化、資本化潮流中所呈現的面貌。
整個展場中佔地最大的陳萬仁《我只是來到一個來不及沮喪的地方》,用很多木料構成一個像工地現場的空間,並以投影機投射出木構造剪影,而這只是初步印象,只要再多幾秒鐘閱讀,就會看到在這個工地現場,有一些小人正在做棒球、高爾夫球等揮擊動作,而且擊球點位置真的有球,只是擊球動作只是投影,即使真的打中擊球的「甜蜜點」,因為少量的光還是無法推動實體的球,那個球永遠無法被打出去,使他成為被打擊教練特訓的低潮球員,況且明明有看到球,卻永遠打不到球,令人對這個擊球員的下一個表情充滿了期待----。這是一件很cute、很tricky、卻不落俗套的好作品,充分鼓動觀眾的閱讀慾望,沒有談流行議題,卻在流行脈絡之外建構「創意」空間,極為可喜。
相對於陳萬仁的跳脫流行脈絡,余政達的作品則屬進入流行脈絡陳述,余政達作品本來就很「陽光色彩」,這次拿出來的「網球好手」,更是「陽光」到一個程度,兩個「明眸皓齒」的白人 [有gay的可能],因為「陽光」顯現健康膚色,站在熱帶海洋色彩背景前面,明明是陽光型男,卻共同拿一支球拍,擺出有些「搔首弄姿」的姿勢,在很陽光的氣氛中,隱約暗示著同性情誼。
本來搞同人誌攝影的陳擎耀,依舊延續同人誌脈絡,不過相較於過去的流行脈絡,這次則選擇歷史脈絡發揮,明明是中年人,穿著小學生制服到處隨「國民健康操」音樂做操,提醒著觀眾以前講究「集體意識」的時代,同時向觀眾表達當代「集體意識」,涵蓋了國際化的部分 [做操的人種很多] 。
以錄像表現的廖祈羽,以《Heavy Rain-Man/ Heavy Rain-Woman》為標題的作品,男女身著薄衫閉眼靜坐,頭上一直有水滴淋下來,兩個model為藝術辛苦的一直坐著,薄衫下的身體隨著呼吸起伏,令人感覺兩人真的很忍耐,相較其他藝術家, 廖祈羽作品是屬運動「內功」類型。
來自澳洲的尚恩‧格萊德維爾 Shaun Gladwell,可能是這次展出者當中真的有「運動底」的藝術家,作為一個滑板運動好手,加上滑板也可作為城市巡航載具,以及滑板本身其實就是青少年次文化的標識符號,作品基本上以「輪型」和「身體平衡」為探索脈絡,另外也觸及青少年hip-hop、塗鴉文化等等。
尚恩‧格萊德維爾兼有運動員對於平衡、節奏的敏感度,也有藝術家的美感素養,因而更能掌握運動的本質內在,並加以藝術的鋪陳。
印度藝術家瑞亞斯‧科穆 Riyas Komu,一向很關注政治議題,也很關注足球運動,2008年以前,多以畫印度人的頭像為主,近期作品多以柚木精雕足球員的腳,表達足球運動運動員在英雄榮耀的現實背後,其實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激烈的足球運動,是最沒有階級限制的運動 [球具、設備最簡單],因此成為全球最普遍的運動,因為其普遍姓,其競爭也最激烈,足球明星才是真正的世界運動英雄,競爭激烈也造成其背後的傷兵累累。藝術家固然是足球球迷,也看到榮光背後的種種。
回朔奧林匹克精神,運動,本來用來展現人體在生理巔峰狀態的肌肉美感。進入近代社會之後,運動本身被賦予更多意義,也被開發更多的效益,在當今全球化、流行化、商品化的時代,「運動」固然仍保有其原始精神,而當代「運動」,往往牽涉國族角力、組織運作、行銷開發等操作,其複雜性和原始的奧林匹克相去已不可以道里計,也因此存在大量議題空間。
藝術與運動,希臘時代的藝術家,大量以運動員為題材的雕塑,歌詠人類肌肉美感,流傳千年而不衰。不過,那是美好的過去,當代藝術家面對運動議題,以各種角度切入探索,呈現「運動」在當代社會的各種樣態,表達「運動」在當代社會更深層、內在的狀態,觀眾面對這樣的展覽,或許沒有看陳金鋒全壘打或陳偉殷三振的「爽度」,卻足以感受當代「運動」的一些「深度」狀態。
這是一個有常民介面而且有專業說服力的展覽,很好。
《動見Insportsration 》展場照片,圖版提供│就在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