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對鋼刀‧切‧切‧切 ──2013年8月的吳寬瀛和席時斌,在高雄[小、新思維]
評論的展演: 109°28′16″ 吳寬瀛幾何雕塑展 、 切比雪夫的腳 ─ 席時斌個展
李俊賢 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吳寬瀛作品
當一個男人被發現劈腿,他的女朋友斷然表達:「切切咧」,那就是表示從此以後「一刀兩斷」,不再有關連。
所以,「切」,是一種絕對斷然的動作,一「切」下去,就是要和很多事情說再見,而且多半很少有回復、逆反的可能。由於「切」這件事是如此的嚴肅、絕對,在大部分時候,對於「切」的動作,一定要戒慎恐懼,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切」很嚴肅,牽涉到「切」,就一定要認真對待、全力以赴,作為獵人、農夫、廚師、外科醫師如此,甚至講究瀟灑、率性的藝術家,面對「切」的時候,有時也要開始嚴肅起來了。
2013年8月,有2位藝術家吳寬瀛、席時斌,分別以其作品展現「切」在當代的不同風貌。年紀比較大的吳寬瀛,當過黑手,在高雄高工教板金科直到退休,原本號稱「積木王」、「樂高王」,長年研究榫接結構,20幾年的鑽研,累積數以千計的榫接「結構」作品。這種偏執性的投入,使他早已禿頭而終不悔,依然經營「算計」各種結構,並組合成各種展現工藝極致的作品。即使有時會以金屬铣孔作為工法,木材榫接仍為吳寬瀛最為專長且有個人特色的做法。
木材榫接可以結構出各種充滿美感的物件,而榫接的品質因切削木料的精密度而不同,用刀時的準確性,其實是榫接結構成敗的關鍵之一。就這個部分而言,在關鍵階段的切削,仍然必須以精巧的手工技術完成,或許年輕時代擔任壘球投手的力道和技巧,使他操作鋼刀時游刃有餘,也使他的榫接結構幾乎是「天衣無縫」,表現為一種工藝極致的美感。
比較年輕的席時斌,大學讀實踐建築,當代繪圖、AutoCAD等電腦軟體是基本功,電腦上設計的結果,交由雷射切割,也是很當代一般的作法,重點是,原始藍圖的創造性美感,以及個別部件和整體結構的關係,就此而言,電腦是無法取代的,也是判別藝術家專業的最重要著眼。席時斌在大學時代就已深入鑽研古典繪畫,當時畫的古典素描,已確實掌握古典美感的各種面向重點,一當創作「電腦化」,古典美學的典雅質素轉而「當代化」,使當代的不鏽鋼材料和雷射工法,還是可以傳達古典的美感情趣。
在這次的展覽中,席時斌運用19世紀俄羅斯科學家切比雪夫Chebyshev [俄文原名 афну тий Льво вич Чебышёв] 的公式,轉換為具美感形式的「移動式」木心板雕塑,單一絕對的數學公式,因為藝術家參與,被轉換為各種不同形式的「藝術」,原地循環的動能被轉換為不斷向前的位能,精準的繪圖和切割,使展出的「藝術」很流暢的前後移動,21世紀新時代的科技工法,使19世紀俄羅斯科學家的數學公式被更準確的運用,對「動態」雕塑的初體驗,也可望開展藝術家更大的空間。
以「切」為創作手法,不同於用筆作畫,凌厲的鋼刀橫斷木材,或是極熱的雷射燒斷鋼板,面對的是很絕對的狀況,起手無回、一去無回是基本狀態,就像武術的「一陽指」,即使細小的接面,精準到位,可以發揮無比威力,這兩位老、少藝術家,雖然世代不同,工具、工法也不同,對於用「刀」的心法,仍有共同的了然。
吳寬瀛作品
席時斌作品
圖版提供│李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