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2020年最為特殊的地方,就在於對於「線上」的探索大幅增加(特別在表演領域),但是這樣的「線上」不只是在線上,重點其實是線上與線下的連結關係。在疫情還頗為緊張的時候,曾獲第五屆台新藝術獎,2020年重製的《朱文走鬼》,減少觀眾現場演出直播開了第一槍,現場演出加直播的觀看方式,讓「劇場是什麼?」、「表演是什麼?」、「表演影像/影像表演是表演嗎?」、「技術變遷對於現場性的影響是什麼?」這些相關問題成為2020年討論度最高的問題。除了《朱文走鬼》促發了直播與預錄之間的探討之外,我們可以快速地列舉幾個思考方向不同的作品。在影像與表演的軸線上,台北藝術節Eisa Jacson的《馬尼拉動物園》將隔離的問題與性氣質/可愛動物形象之操作相銜接,透過直播凸顯影像與展演性的不一致。在同一條軸線上的還有驫的《感謝您在家》,透過不同的觀影平台讓影像與表演分道揚鑣。另外還有將「線上」的問題銜接上「在場/遠距」的處理方式,甚至也把「觀看行為」與「群眾聚集」一併捲入這個問題叢結裡,王如萍與高沛齡的《一個表演A Performance》、狠劇場的《城市之臉》遠距版都讓「互動/在場」兩者分化開來,甚至來到《虛擬親密》的可能性範圍。
在這樣的背景下,的確有一道沿著世代、技術使用與感知方式的重大差異明顯地凸顯出來,對於表演的在場性與本真性兩者緊密扣連的強調,並不常見於現在三十歲以下的世代,特別是ACG的重度愛好者。相反地,缺乏強制中心的實驗社交(experimental clubbing)在各種數位網路平台上,由於疫情的推波助瀾,而成為值得注意的探索方向,NAXS.corp是藝術圈少數注意到這個趨勢的團體,除了他們在《AFTERLIFE網路來生:ev20f1》以氛圍來創造群聚動力的方式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可以開發的社交動力,頗為值得持續觀察。這樣一種群聚動力源的開發,以及遠距、多/去中心、虛擬分身與物理性身體同時出現/在場/不在場……等等這些近年來大量出現的現象,其實是當代關係美學、參與性藝術、後戲劇劇場以降的重要命題,不僅各式平台在意這件事情,文化行動主義也在策略上對這個問題有所著墨,小事製作從「週一學校」發展衍生的《戰鬥果醬》也是這方面重要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