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觀察報告--舞蹈四季
綜觀2014年的整體舞蹈表現,是步態穩定的一年,這個內向性的平穩局面,乃是由中生代舞團撐起重責大任、新生代舞團繼起直追:年之初始由驫舞蹈劇場的《英雄》揭開序幕,經過春夏的騷動,在秋天豐熟,於冬季繼續爭鳴,以蒂摩爾古薪的《Qai~i愛遺憶》為代表,終結多事的2014。
2014年舞蹈表現有兩大主要特點,一是敘事風格的再興、一是跨域的精進。舞蹈的敘事風格,不但證明了一種浪漫風格的延續,這種幾乎永恆的基調之所以生生不滅,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操作的便利,讓創作者有本可參、表演者有想像的憑依; 其二,表現內在原本就是現代藝術創作的起源性動機,從2014年的舞蹈表現來看,這依舊是創作難以磨滅的性格。
然而在敘事的大標題之下,手法殊異:從個人生命史的微史詩(如《英雄》/驫舞蹈劇場、《歸鄉》/張曉雄為野草舞蹈聚落編創)、挪用經典文本的轉譯作品(如〈杜連魁〉/鄭宗龍為雲門二團編創、《紅與白》/鄭伊雯為舞蹈空間而作)、附著文本而生的抒懷之作(如《我們選擇的告別》/野草舞蹈聚落)、借助當代生命經驗的片段(如《S.T.O.R.Y.—故事》/賴翠霜肢體劇場)、以身體為素材揮灑的肢體文學(《一棵開花的樹》/T. T. C. 張婷婷獨立製作),以及自文化基底焠鍊出的掙扎與吟歌(如《Qai~i愛遺憶》/蒂摩爾古舞團,路之瑪迪霖編創),這些舞作藉由創作者綜攝時間空間與肢體的元素予以呈現,在一個技術和心理都被框架好的狀態下,使觀眾動情。
除了上述這些偏向個人傳記式的、內在的抒懷之作,2014年有三齣作品,則指向集體的、時代的心聲或身影:《看不見的城市》(周先生與舞者們,周書毅編創)與《微塵》(雲門舞集,林懷民編舞)試圖表現現代社會的基本結構下人群的壓抑狀態,而《長河》(林文中舞團)則是難得以現代舞的紮實訓練顯露出一種歷史感,令人產生對文化的孺慕之心。而在這個領域裡,舞蹈界中生代的表現不俗,值得期待。
敘事型的舞作之外,跨領域、特別是與多媒體合作的跨域製作,也是穩健前進,隨著時間推移,在初期的絢爛火花熄滅之後,創作者較能理性地評估這條路線的可能性與其意義,留下來的就是技術的精進問題。目前已經成熟並且繼續不懈的非蘇文琪(一當代舞團)莫屬,她有別於常見的舞團模式,以極具個人特色的身體,產生磁吸效應,聚攏了一個十分優異的技術團隊,2014一系列的WAVE作品,進化版已然成形。後起之秀如謝杰樺(安娜琪舞蹈劇場),不走單打獨鬥的路線,以一種更不設限的集體路線,發展出Second Body。
2014年的繽紛絢爛中,舞蹈界滿心遺憾地送別了頑童劉紹爐,他一手打造了光環舞集,留下為人稱道的特殊技法,以及一種或許無人出其右的典範:作品或許時有高低,真正有價值的是人心。為此,請繼續跳舞、繼續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