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張韻婷 / 最低限度的感性——何采柔個展「數數」
分享 | 瀏覽數: 1902

最低限度的感性——何采柔個展「數數」

張韻婷 | 發表時間:2023/07/28 23:19 | 最後修訂時間:2023/08/09 12:39

評論的展演: 數數 — 何采柔個展

個展「數數」展如其名,整個展場呈現了何采柔悉心安排的空間部署,觀者的每一個步伐、眼前的每一幅景緻、耳邊的每一個聲響,或是作品中的象徵與故事暗示,甚至作品間隱微的相互應和,都在她精密的算計下鋪陳開來。她以兩道門依序劃分了小、中、大三個空間,前兩個是典型的白盒子,調性簡約冷冽;最大展間則是一只黑盒。入口處的小空間引導人們來到第一道洞門,它如同展覽的前導,以兩件作品埋下了「數數」的線索。接著的通透洞門讓中型展間中的七件作品得以盡收眼底。而緊臨著的第二道門則是通往暗黑空間,其中安置了一件量體巨大的八頻道錄像。


展場的第一道洞門。照片:何采柔提供。

線索
入口處的兩件作品《20200529》(2020年)與《屈光度》(2023年)分別以聲音與意象埋下了展覽的線索。《20200529》以白襯衫口袋中節拍器的規律聲響首先呼應了展題「數數」的校準意涵,然而這並非展場唯一的節奏聲,從另一個空間隱約傳來的數數聲是《在水中數數》(2023年)中規律的彈舌音。後者以節奏與聲音上的些微落差,幽微地擾亂了節拍器的機械化精準,前後兩個異質聲響像是來回在「機械與人工」間校正彼此。入口處的另一件錄像《屈光度》則是以鏡頭的左右游移、影像的對焦失焦以及自隙縫裡溢出的一縷光源,誘引著人們去猜測影像中這片半透光的條紋介面背後所隱藏之物,而謎底在影片最後得到揭曉——女子緩緩拉開捲簾,揭示了這件作品的構成要素(光、影、條紋玻璃門以及捲簾)。時清時糊的影像以及拉開窗簾的揭示行動,暗示了此展的兩個重要關鍵字:校準與幕後。


圖右:何采柔,《屈光度》,2023年,單頻道錄像,2"29,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左:何采柔,20200529, 2020年,複合媒材裝置,77.5 x 66.5 cm。照片:何采柔提供。


何采柔,《在水中數數》, 2023年,複合媒材裝置,70.5 x 49 x 6 cm。照片:何采柔提供。


校準
白色展間裡兩種規律節拍聲機械節拍聲與人聲彈舌節奏)持續而反覆的出現,製造出一種持續、甚至是爭相的校準,像是正在迫近某個更為精準的數值。這個數值並不易達標,因為它並非固定不動,而是一種不停變動且等待被追逐的標的。它在此展中變身為各種待校準的「標準值」,以此串連起各個作品。譬如《顫抖的風景#1》(2021年)、《顫抖的風景#2》(2021年)與《顫抖的風景#3》(2022年),這些印製或是塗繪在方巾、電腦殼以及捲簾上的模糊影像讓觀者不自覺地先行調焦(在這個講究影像銳利度的時代,面對模糊影像,人們會首先懷疑是自己眼花了),直到反覆對焦仍徒勞無功時,才會注意到這原來是藝術家刻意選擇的視覺呈現。模糊的影像在此呈現的不僅僅是不清晰,而是有一個相對清晰的「標準值」的存在,讓人得以依此校準。錄像《幕後的》(2022年)有著同樣的暗示,影像中的女子立於玻璃落地窗後,緩慢地移動著格狀玻璃,她的身影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有時亦變形成破碎的影格。影像的變化招喚了人們腦中的「標準值」,讓觀看過程產生了「比較清晰」、「比較模糊」以及「更多變形」等判斷。《Momentum》(2023年)也應和著校準,它以層層疊疊的長褲翻模雕塑,呈現出從直立到屈膝坐下過程中的連續姿態,精細規整如影格推進的動態變化不也是一種校準狀態的再現?從聲音到影像,再到雕塑,這些作品都招喚著觀者隨藝術家一同數數、ㄧ同校準。複合媒材裝置《顫抖的風景 #4》(2023年)則以捲簾表面顏色的漸次變化演示校準,顏色從上往下逐步加深,從白、灰逐步至淺黑,呈現黑白色票般精準的色調變化,此外,捲簾底端處露出的白布鞋則隱微地帶出了此展另一個關鍵字「幕後」。


何采柔,《顫抖的風景 #1》, 2021年,壓克力於方巾, 30 x 30 cm。照片:何采柔提供。


何采柔,《顫抖的風景 #2》, 2021年,壓克力於電腦殼, 25 x 36 x 0.6 cm。照片:何采柔提供。


何采柔,《顫抖的風景 #3》, 2023年,複合媒材裝置,壓克力於布面捲簾,150x192xΦ7cm。照片:何采柔提供。


圖右:何采柔,Momentum, 2023年,複合媒材雕塑,90.5 x 122 x 55.2 cm;圖左:《在水中數數》。照片:何采柔提供。

幕後
幕前與幕後、揭露與遮蔽,兩種相反的特性透過一只捲簾暗示出來。捲簾在此展中至少出現了三次:《屈光度》影片尾端的逐漸升起的捲簾、《顫抖的風景#3》與《顫抖的風景#4》裝置都以捲簾作為載體。它一方面暗示布幕後存在一個被遮蔽的空間,另一方面,它也保障了布幕這端的安全——降下布簾便可隔絕外在,自成一個庇護之所。前者是可能藏有秘密、危險或者寶藏的幕後,後者則是明亮、可控的幕前。幕後有什麼?藝術家在幕前留有一點點線索引人遐想,譬如《顫抖的風景#4》那雙布簾底端露出的白布鞋,讓人不禁猜想究竟是誰藏在後面?她/他又為何隱匿?或是《顫抖的風景#3》上十分模糊的文字,觀者吃力地辨識後以為是「state」,而它其實是「shade」顫抖後的變形,其謎底指涉的竟是捲簾自身。究竟有多少像這樣的意料之外藏在幕後?同系列中的《顫抖的風景#2》雖非印製在捲簾上,但電腦殼上的各式小貼紙亦引發各種猜測:這個電腦的主人是誰?貼在上面的貼紙是不是他曾經歷過的人事物?行李標籤牌的人名是不是他本人?「出口標誌」是否來自機場?這些意象、字詞與符號應和著捲簾的遮蔽/揭示屬性,它們是一個個線索,暗指幕後各種可能開展的諸多故事。


何采柔,《顫抖的風景 #4》, 2023年,複合媒材裝置,色鉛筆於布面捲簾,210x136xΦ7cm。照片:何采柔提供。

上述兩個白色空間中的作品辨識度極高,它們幾乎符應何采柔一貫的操作手法:去個性化的簡約調性以及碎片式的線索。前者的去特徵化,讓人難以指認出特定人事時地的同時,塑造出一種傾向普遍而非個別的中性。但是,她又偏好留下某種碎片但卻具暗示性的符號作為線索—隱微的線索耐心蟄伏、等待細心的觀者。若說此次個展有什麼稍稍溢出她的創作慣性,則非《Vera X 日記》(2023年)莫屬。它是一件八頻道錄像,位於此展盡頭處的最大展間。一片漆黑中,八個大型投影螢幕裡演示著表演者Vera蝸居在各種家居環境裡無法被充分利用的空間裡(桌底、層板底端或是衣櫥角落等);她以慢速且機械的動作,將自己的身體塞入其中。這些調性不一的各式家居景象越出了何采柔對自己作品慣常的簡練收束,影像中的家居風格五花八門,不再是其作品影像中一貫的素淨簡約,唯有Vera透露出何采柔的個人印記——總是身著整潔白衫黑褲的Vera,以毫無情緒的臉孔與略帶機械性的慢速動作出現在她的眾多作品之中。36組影片在藝術家的刻意編排下,在八個螢幕中時而共時、時而交替出現,它們並不具一個完整的故事敘事,但影像順序與節奏的安排卻可凸顯出藝術家所欲呈現的某種理想精準值——又是校準。此作品延續了她的影像作品中常見的慢速節奏、儀式化身體行為以及始終如一的表演者Vera。而裝置的巨大量體、各影像間的景框構作以及屬性多元的真實家居場景,這些新的元素則顯示出藝術家正跨向新的嘗試。

何采柔,《Vera X 日記》,八頻道錄像,12"25,,尺寸依場地而定。照片:何采柔提供。


何采柔,《Vera X 日記》,八頻道錄像,12"25,,尺寸依場地而定。照片:何采柔提供。


何采柔,《Vera X 日記》,八頻道錄像,12"25,,尺寸依場地而定。照片:何采柔提供。

何采柔偏好簡約而迂迴的手法來呈現所欲言之物,像是「牧童遙指杏花村」,遠方的確有些什麼,即便現在無法立即看見。這種迂迴操作與隱微線索可說是一極冷一微熱在其作品中相互應和,而最終構成一種「最低限度的感性」去誘引觀眾經驗作品。作品的「幕後」並不指向某個單一的作者終極意圖,而僅是點出一道門、遙指他方。這個他方將有何種景致?觀者可能將揣著各自的意會,循向自己的生命故事。而之於藝術家,「幕後」或許如同個展中最後一道門後的黑暗未知,預見的是創作上新領地的順利解鎖。

相關評論

何采柔個展『數數』 --- 陳譽仁

製造真實──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