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泰松 / 第十二屆第二季提名名單與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1989

第十二屆第二季提名名單與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陳泰松 , 2013年07月31日 11時33分

 

第十二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陳泰松:第十二屆第二季(41-6月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簡述

動見體劇團2013春季製作《台北詩人》

時間︰2013/05/02~05/05

地點︰國家戲劇院 實驗劇場

優美的敘事結構,對詩的想像力轉化為劇場,是對已逝詩人有創意的禮讚

花山牆—蘇育賢個展

時間︰2013/04/27~06/09

地點︰耿畫廊TKT+

跨界的媒體,跨域的人文敏銳與細膩的隱喻手法

2013華山表演藝術接力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愛愛il》

時間︰2013/05/24~05/26

地點︰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跨界的媒體語言,將劇場的演出放大到視覺藝術裝置空間的營造,令人耳目一新

台灣之光:梅丁衍個展

時間︰2013/06/22~08/04

地點︰藝術計劃Art Issue Projects

精到的政治符號,反映台灣當代對國家想像的焦慮與衝突

即刻—賴志盛個展

時間︰2013/06/29~07/27

地點︰伊通公園

極簡形式的復興,詩意與身體的連結耐人尋味

「真真:當代超常經驗」

時間︰2013/01/26~05/1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某種清新感的策展,質地與議題企圖值得肯定

劉秋兒個展—圖抗系〈2〉二十年前一事件&暗物質描繪

時間︰2013/05/11~06/03

地點︰東門美術館

社會介入,跨域的藝術實踐經年有成,南臺灣一位重要的創作者,值得重視

我們在此相遇—2013侯淑姿個展

時間︰2013/06/08~07/06

地點︰大趨勢畫廊

對社會他者的長期介入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林志明策展)

時間︰2013/04/25~07/25

地點︰北師美術館

學術性的策展理念帶出有別於一般在台灣對西方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太過於局限的理解脈絡,對展品的詮釋與佈展安排相當細緻,並善用校方的藝術典藏,有助於教學研究的發展。

 

…………………………………………………………………………………………………………

 

陳泰松第十二屆第二季提名觀察報告

從《台北詩人》的深沉細緻到《檔案K》讓人亮眼的舞台佈景與科技運用,我們也不應忘記在北師美術館由林志明策畫的「米開郎基羅的當代對話」展,以及蘇育賢在耿畫廊相當令人驚艷的個展《花山牆》,這四個展項,規模不小,都跟死亡的美學沉思有關,是很有意思的偶合。這些製作不是單純在講生命有限的肉體消亡,而是各自以其詩性的方式觸及了跟死相關的在世議題,例如政治、慾望、認同、家庭、國家、親情或人生哲學等等。對於台灣當代藝術場域來說,對這方面的表現與開拓可以跟西方藝術的現代性課題產生聯繫,並反思我們的現∕當代性的美學構成,拓深我們的文化視野。

近來無論在視覺藝術領域,還是在表演藝術領域,本季延續上季,愈來愈對社會與政治意識的醒覺與表現是相當值得討論的事。這固然不是在針對某個特定對象,但不能不說它們跟台灣當前整體的局勢與社會氛圍有某種內在聯繫,包括前面提到的《花山牆》,例如小劇場學校與柳春春劇社的《刑場》(導演鄭志忠)、烏犬劇場的《你用不上那玩意》、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的《愛愛》、侯淑姿個展的《我們在此相遇》、劉秋兒的個展《二十年前一件事&暗物質描繪-圖抗系2》以及梅丁衍個展的《台灣之光》等等。在這些名單中,還不包括一些屬於社會事件型的藝術介入,例如由年輕創作者或文化運動者組成的「料理最前線」,在現場支援士林王家的都更拆遷案。近年來,藝術的社會實踐與相關議題的開拓是全球乃至包括台灣在內,為許多藝術創作者與策展論述者所重視的,台北的「立方計畫空間」透過展覽與座談的舉辦,已進行連續幾年的努力推動,結合一些人脈與社群資源,形成民間版的、自力救濟的、小區域性的全球交流的典範,卓然有成,包括聲音在政治與文化上的歷史探索,而這些是當前政權國家文化部所忽略的,欠缺視野格局與文化深耕宏願而不欲投資的事。由高森信男與鄭汰誠主編,今年夏季號《藝術觀點ACT》55期的專輯〈重回南方/台灣-東南亞當代藝術交流新章〉是藝術有識者可參閱的知識文件。

此外,由台新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李玉玲在Artalks網站的forum發起「轉型正義」的藝術思想之討論是重要提議。這個提議,不管政治人物的利害盤算,即使是在藝術文化圈裏也是相當容易被潛藏的政黨意識形態所干預,不然便是被誤識為過時的激情產物,諱言或恥言於以造型詩語去清算台灣現代性的統治檮杌,考掘官方治理的檔案機關。當代,誠如阿岡本所指稱的,不僅是指在照見此時裏覺察出「現時的陰翳」,框出光線無法抵及的地方,也是指一種以其他/他者時間來改變「現時的陰翳」、跟它建立關聯的時間[1],在六月號《今藝術》250期裏,吳介祥的評論〈猶如剝皮之痛的蛻殼〉便以蔡海如的作品《偏航.探痙》鋪陳若干關鍵課題。換句話,當代黨國思想的政商轉近與內化,體現為資本政經文三者交互關係是盤根錯節的勾連,映照出當前的民主危機與歷史記憶的忘卻與失憶,最近台北的慕哲咖啡館在這方面以跨學科的多重視角舉辦座談與討論無疑是值得藝術 “當代人” 的關注與參與。

 

 


[1]Giorgio Agamben, Qu'est-ce que le contemporain?,Payot-rivages出版,pp.39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