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泰松 / 歷史介入 -關於紀紐約的《三協境》-
分享 | 瀏覽數: 1646

歷史介入 -關於紀紐約的《三協境》-

陳泰松

歷史介入

-關於紀紐約的《三協境》-

時間:2013/12/21~2014/01/19
地點:齁空間

三協境-紀紐約個展,作品-八角圓圖版提供|紀紐約

 

紀紐約特製一個銀色呼拉圈,外邊八角,內邊圓形,並請來一位女子行走在巷弄間進行搖擺,錄像播出這段演出,希望製造出水面波光粼粼的視覺效果,以模擬出這個地方所在的台南市,地底曾是繁華水路的五條港河道,橫亙在市區西側,連結當時的海陸運輸。呼拉圈是一個有創意的佈署,是用來暗指歷史上曾有的河道,也就是說,它不僅是物件的運作,同時也被賦予影像的生成:影射水,以及反射在水面上的光。不僅是水跟光,呼拉圈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形制,外邊呈八角形是隱喻廟宇的柱體,意指五條港的廟宇,及其一段獨特的歷史;這是以寺廟為核心的民間防衛網絡,構成一道邊界,所謂的「三協境」之說,即是由風神廟、南沙宮、金華府、藥王廟四間廟宇負責聯防「南勢港」與「南河港」的區域。

這是紀紐約跨年間的個展《三協境》,由位於台南市的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賴依欣主辦策劃的「城市·記憶」系列,邀請藝術家在台南駐市,進行計畫性的展覽。台南,作為一個奠定台灣進入現代歷史的城市,三百多年來的演變,從政治首府走入地方區域,洗盡鉛華,道盡人文事物的滄海桑田,但也蘊積了無比豐富的人文景觀與深厚的歷史遺產。《三協境》的做法有別於官辦或一般文史工作室,像是教育推廣的活動,有立即成效或能以數據驗收的事務性工作,而是在於當代藝術那種帶有語言實驗、能提出創新語法的創作。雖然不會讓眾人馬上懂,但這是好事,沒有掉入缺乏想像力的業務窠臼。就如同廟宇建築或梁柱雕刻與結構的細膩工法,藝術總是要求思想與感知層次的構思與精煉,其內涵在於語意層理的經營,而不在於工具性或功能性的直陳,如同紀紐約製作的呼拉圈,及其對它的操作便具備這樣的美學質地:人對它的使用,在巷弄裏演出的事件,具有歷史脈絡的踏查等等。

在展覽裏,除了錄像的播放,我們可以看到幾件東西:搖呼拉圈的一位女子照片有如劇照,擺設有如雕塑的呼拉圈,以及一份地圖的平台。在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的臉書裏,我們還可以見到眾人伸手圍拱這份地圖,作狀呼應五條河本來就有如手掌伸向城市的地紋型態。根據這樣的佈局,《三協境》顯見一種透過身體感知去觸摸城市歷史的慾望,而歷史在此有個投射對象,或是說,一個主要意象:河流城市。這是從地紋切進歷史的一種體驗,不過此等地紋業已喪失,遺落了:遺落在自身過去、但如今已不是的所在之中。這是曾經恢弘過的河通海,因水道逐漸淤積,失去功能,經日治時期的都市規劃而隱沒於如今狹促的巷弄之間,廟宇的有幸存留則是委婉的證詞。是水波、水道的地理,再加上伴隨的信仰與治安生態,構成《三協境》的歷史考掘,於是此作的課題在於這種過去如何召喚,以及這種召喚所代表的當前意義。我們可以問,這名搖呼拉圈的女子有何代表性?在作品上,紀紐約沒有給出特定的語意構成,讓人有各種可能的解讀,至於當前意義,若要把時空裂隙從緬懷的櫥窗拉出一條關乎現實的向度,能作用在什麼層面的思考與行動,這似乎是討論《三協境》歷史介入最為關鍵的問題。

2014/02/05陳泰松

三協境-紀紐約個展,作品-八角圓圖版提供|紀紐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