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泰松 / 裸視與影視互參的舞蹈 -----關於黃翊的「量身訂做」
分享 | 瀏覽數: 1912

裸視與影視互參的舞蹈 -----關於黃翊的「量身訂做」

陳泰松 | 發表時間:2014/06/06 22:17 | 最後修訂時間:2014/06/12 11:26

 攝影 | 顏翠萱


 裸視與影視互參的舞蹈

關於黃翊的「量身訂做」

 

地點 : 國家實驗劇場
時間 : 2014/05/30
圖版提供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把攝影機搬到舞台上,一方面拍攝演員的演出,同時讓這拍攝過程與即時取得的畫面也成了一種演出,像這樣的演出雙重性,最具代表現性的是2013年王嘉明的《SMAP X SMAP─In love with the 90s》,在此,演出不全然是展示的終端,而是中介,是作為另一個展示的演出;也就是說,觀眾要看的固然是演員在台上的演出,但這個演出的本義是透過台上攝影機的當場拍攝,同樣是2013年,台南人劇團隨後在《安平小鎮》也有相同手法的出現。這種雙重性揭示我們的時代記憶往往是框架在影視媒體的傳播機制上,「黃翊工作室+」今年推出的《量身訂做》也帶有這層意味,但不是在影視媒體上的敘事上,而是在攝影機的操作下的舞蹈演出。

在科技主導視聽模式的今天,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它的無所不在,包括劇場在內,但內涵可以不是消費主義的拼裝俗套,而是抵制追逐聲色的官能刺激,對於科技仲介生命政治的強勢,能帶入反思與探索它的幽微曲徑,闢出種種未知的、能得出充盈生命風采的主體化之道,《量身訂做》的舞作便是引領我們踏上這條有教益的道路上。正如黃翊在演後座談上所談到的排演,人的舞作肢體不是單憑肉眼就能辨析它在運動上的細微層裡,例如動作是否得當,得靠高速動態拍攝的影像(能呈現細部與慢動作)來判讀,甚至反過來變成糾正或調整前者的依據。這個調節是屬於排練的過程,在演出裏我們看到的是成果,並且推出一組對照:當場演出的舞作,並即時拍攝,然後在舞完後,隨即在舞台上以架設好的螢幕放映剛才的舞作錄像,但影像是慢動作的,觀眾配戴的耳機放出音樂,構成舞作通常有配音的表演模式;此時又形成另一組對照:沒有音樂的舞作現場,觀眾看著、透過耳機聆聽音樂的舞作,或是舞蹈影像的慢動作與舞蹈本身的慢動作。在《量身訂做》開場前半段,“舞作∕無配樂→然後看它的錄像∕配樂”,這個對照組重複了幾次,顯然是要向觀眾揭示在舞蹈裏的感知差距:舞作,但沒樂音,或有樂音,但舞作不是原本的現實狀態,因為是慢動作的錄像,而慢動作的動態影像給出肢體是有別於現實舞作的某種符碼。不僅如此,我們在下半場見到舞台上播映「黃翊工作室+」成員在某處棚拍現場、演練舞作視效的紀錄片,對照於舞台現場的舞作;至此,《量身訂做》的舞碼應可說是裸視與影視互參的舞作。這種互參可說是建立在一種類似模控(cybernetic)的觀點上,而且也表現在觀眾因耳機設定不同而被分成「全知席」、「一般席」與「未知席」三種不同位階,甚至包括在節目單上有待檢證說要觀眾提供所謂的舞蹈「指令」(order)。

舞蹈不再是單方舞者或編舞者的事了,因為我們生活(連生命也將被涵括在內)的所有一切都關聯到模控系統的運作與治理,因而我們的感知不再是本能的內涵,純真、純粹源出自我的主觀投射,《量身訂做》的舞碼劇場讓人意識到這種科技與治理系統的強能。然而,這不是說《量身訂做》全然是異化力量的展示,我們的美學感知都是被媒介操控的結果;相反地,它是透過前述那些對照組的感知差距,似乎要我們去揣摩影音媒介化的舞蹈,跳出肉身的有限位置去感知另一個視角的舞蹈,也就是說,企圖走出本真的舞蹈,走向它的賽博格化(cyber-organization):這裏不同於2012年《黃翊與庫卡》的人機連動,是攝影機的「庫卡」在操弄舞蹈影像的空間方位,帶有某些情境化的詮釋符碼。正如黃翊著名的機械手臂「庫卡」再度出現在此舞作裏,舞蹈的賽博格化不等於舞蹈的異化、非人性或機械規格化,因為人的肢體運動與機械彼此流變,是彼此的相互擬態;當然,這種擬態在現階段還是以人為本位的,是由人來設計,握有運作流程的主控權,是人藉由舞蹈的一種主體化;簡單講,這是黃翊的舞作,是他「要與」機器共舞的舞作,一齣人機合體的舞作。

攝影 | 陳韋安

有趣的是,《量身訂做》讓人想到王俊傑的《無人劇場》,兩者同樣出現時間倒數的期限概念,但前者不是末日敘事,而只是想要顛倒演出順序(開場時,黃翊現身,說了一句讓觀眾面面相覷的話,「演後座談會開始!」,意思是想要擺脫制式化的劇場流程,但可惜只是流於一種感覺的形式主義),而兩者也同樣有機械手臂的運用,但前者不是科技劫難的覆滅,而是強調人與機器共存的烏托邦想像。再者,《量身訂做》是一場實驗性的舞作,每個段落的聯繫不是敘事的聯繫,而是感知差距的不斷演練與探討,因而是值得批評的地方,因為繼《黃翊與庫卡》之後,令人期盼不僅是人機合體的賽博格舞作在實驗之餘能推到怎樣的境界,更是像這樣的舞作在互動機制之中能提出怎樣的思想視野與敘事;這是什麼儀式?透過人與機器的互為舞弄是想要談、揭露、或想表達什麼文明課題?

2014/06/06陳泰松


攝影 | 魏琥玹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