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與勁力場域──孫尚綺的《浮.動》
時間:2013/3/8,19:30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這真是一場激盪人心的演出,充分展現孫尚綺卓越的編舞才具與創發性的舞蹈語言。在觀看的過程中,《浮.動》免不了讓我想到雲門舞集的「行草三部曲」,一種把中國意象(古典書法)融入舞蹈的嘗試,尤其孫尚綺曾是這個舞團家族的成員之一,「雲門2」的創團舞者,更強化了這種聯想。或許,不是因為這個淵源所致,這種舞蹈的語法完全是他個人既有的構想;不過,評價的判準不於此(傳承或影響等認知),而在於這種語法的美學意義。
先就中國意象來說,在孫尚綺這邊,它其實也不是書法符碼,而是講求內勁的中國武術拳法,特別像太極拳,使得《浮.動》看起來像是一種內勁的運作場。跟近年來顯得相當耀眼的蘇文琪相比,兩人的肢體語言都具有當代科技符碼,一種強勁的運動,有時呼應於電子音頻的肉身之歇斯底里,因而剔除了姿態扭捏的修辭造作,值得肯定與推崇。我想到蘇文琪的舞蹈,這是瀕臨動物般的姿態,邁向一種瘋狂或解放,孫尚綺則是戮力將他自已的舞碼放在施展勁力的軌跡當中,一種在肢體結構的強調下進行幾何空間拓樸的位移與運;這裏,我們不僅可讀出前面提到的勁力的中國符碼,一種強調內勁的動力觀,同時更被嵌入西方當代舞蹈強調舞碼發明的身體運動當中。這種嵌入很流暢,一點也不勉強,不做作。首先,這不是投機買辦的貫通中西,而是在運動中給予一種中性的頓止,以及這種頓止所意指的書寫零度,而孫尚綺便是以這種頓止“貫穿”或扣連(articulate)了中西這兩種古典式的文化身體──“扣連”此詞須以關節與發音的雙關語來掌握。於是,它們絕不是拼貼的嫁接,因為這不是靜態的、圖樣式的結合,而是頓止含帶的內勁,或是投射於未來的蓄勢待發;這是一種潛勢(virtual,拉丁文virtus),一種能量狀態而非現實化的行動。
據此,孫尚綺編導的《浮.動》可說是把幾何結構給潛勢化了,同時也把內勁給幾何結構化了,構成一種詭異莫名的文化變體。若說儀式是舞蹈的歷史本源,昭示了人們期盼的生命共同體,那麼《浮.動》為人們提出什麼視野呢?舞蹈家對於這個宏大的命題是不能妄自菲薄的,因為舞蹈自它存在以來就肩負這種天命,註定含蘊著形上理念,亦如是安頓生死的祭典部署!這是一個有待探討的課題,不過孫尚綺有給出一些提示:舞蹈的音樂設計。這是強烈又重複的機械音頻,是噪音,當代科技的器材符碼,點明了這齣舞劇的存在環境或其欲投射的時空脈絡,像是要求我們去思索這種勁力與科技世界的關聯,或其中含蘊的文化症狀:人要以何種身體狀態活在未來的賽伯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