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鄭文琦 / 第十七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249

第十七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鄭文琦 , 2019年01月11日 16時30分

提名觀察人姓名:鄭文琦

第四季(10月1日至12月31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柯念璞《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

 

時間︰2018/7/28-2018/10/21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典藏主題展覽,除了郎靜山、楊英風、陳澄波、顧福生等已列經典之林的創作者,亦展出許淑真與其他男性當代藝術家的身體變奏圖像。最特別是策展人亦展出陳瀅如探索集體暴力的三頻道錄像〈超距作用〉(非館藏)為結尾,展現了超越「身體」母題的意圖—身體作為承載藝術史的「文化複體」,在想像歷史如何藉著肉身呈顯之餘,殖民現代性或移植西方啟蒙主義的身體觀也如同國族建構工程的標準化作用一般難以擺脫。雖然「身體是靈魂的神殿」源自於靈肉二元的西方傳統,但藉探索在地身體的殖民、現代性與理性化作用,它也穿越物質存有的縫隙並提出對性別、體制或標準化暴力的反思,亦即:何種身體(美學)才得以進入國族記憶的廟堂?

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 柳春春劇社X區秀詒 《南洋情報交換所》

 

時間︰2018/10/05-2018/10/07

地點︰實驗劇場

表演始自區秀詒從世紀之交,帝國南方想往的文獻採集,來源涵蓋廣播、寫真、文學與電影;表演文本糅合馬來史詩與民間傳說、史實與咒術,透過實際電波放送建立聽覺先於視覺的劇場性空間。兩位跨國資深演員鄭志忠與Ayam Fared從互相窺探、追逐、對峙或肢體交纏,是敵我對峙的半島風雲再現,也是主客體間的肉身模擬、抵銷或回應隨之而來聲音事件的解構及再建構;豐富的聽覺層次溢出抽象的表演空間,似眾多無法言說的南洋記憶般瀰漫整個空間卻難以觸及。

差事劇團 《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

 

時間︰2018/10/19-2018/10/21

地點︰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

在「還我客家話運動」30週年及隔年台灣社會第一場罷工事件(遠化)的雙背景下,導演王瑋廉與鍾喬(文本創作)、中生代及新生代演員合作的長劇。每50分鐘休10分鐘的工業化節奏緩步召喚內在時間感。相繼描述發生在1950年代偏遠客家庄的白色恐怖遭遇和1980年代風起雲湧的社運,儘管兩者只是在《人間雜誌》上同列為「台灣客家」主軸。但罷工的戒嚴身體感或圖像記憶卻在客家集體噤聲的體制性壓迫裡,逐漸扣合日常與歷史的雙重現實,呼喚年輕演員重新投入運動。貫穿全劇的是一名不斷在問「你認識范天寒嗎?」的演員和一名紀錄片導演,透過紀實報導和歷史隱喻的雙重框架在白色恐怖/工運推動的近代舞台上建構主體性。作為受難者象徵的空椅子更可隨劇情化為不同道具或沈默指控,直到范天寒的遺物又回到空椅子上。雖然終場現場演奏稍嫌突兀,但仍瑕不掩瑜。

王俊傑《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

時間︰2018/11/10~2019/1/27

地點︰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展覽旨在回應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六年計劃,從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到空軍總部、再到如今文化部所轄的空間背景,在歷經一年營運後,《再基地》委託藝術家於圖書室、中山堂與戰勤大樓等空間現地創作。如果「再次基地化」的意義在於藝術家不再是以技藝作為銘寫空間記憶的代理人,而是通過自身的媒體化建構訊息介面,它也等同將空間的詮釋權力還給展場的觀眾,確認了空間為自身而存在的事實;就像鄭淑麗與馬修.富勒79天「睡眠計劃」的「機構化」關鍵字。這個去意義的方案是,介於有作為與無作為之間的生產基地,不再是強或弱的機構區別,而是「機構的機構」:一個得以豁免於意義生產的實驗場了。

《未來遺址:用藝術挖掘歷史》

時間︰2018/9/28-2018/11/27

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位於台東的史前館首度辦理的進駐計劃,三組團隊「太認真」(郭柏俞和佘文瑛)、吳思嶔、日本藝術家奧野翼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發表進駐成果。其基進之處在於它竟出自這樣一個以「自然史」為主題的博物館:一個國家所保證的博物館化想像空間。「未來遺址」不只是藝術家要如何以技術重新探問過去的書寫,「技術」的能動性更在於它如何從自然史的中性語法空間出發,透過博物館「體制化」作用展呈而體現「共同體」想像的未來潛能。

2018第六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節 許家維、許峰瑞《離線瀏覽》

 

時間︰2018/10/20-2019/01/13

地點︰鳳甲美術館

本屆錄像藝術節策劃承襲之前幾屆的趨勢考察,轉進技術哲學觀點思考數位科技影響下的全球影像發展(如人造物的,物件或歷史本體論的,人類學或匯集不同學科的典範)。各國藝術家從手持裝置、電玩、電腦網頁或各種螢幕介面出發,探索影像如何反映後設數據與前台文本的複雜關係性—其中人類或非人類(如人工智能等代理者)用戶端又如何在此生產過程中發揮不同的中介作用?無庸置疑,幾乎要整整二天才能「瀏覽」完的44件參展作品彷彿反映過量生產的現實基礎。「離線」遂成了本地藝術家在全球影像過剩之餘,進一步思考如何從人類世主角的位階上全身而退的策略及實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