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一同的心靈荒域 --動見體2013春季製作《台北詩人》
評論的展演: 動見体劇團 2013 春季製作 《台北詩人》 Uncle Poet
《台北詩人》海報 攝影│劉人豪 圖版提供│動見体劇團
這是一件整體各個環節分數都很高的作品。劇本、故事的鋪陳、人物性格刻劃、劇場結構、轉折……等,各方面都在簡潔中還能夠呈現得特別豐富細膩,而且幾乎每個演員的表演都是恰如其分的好。
舞台的空間處理很簡單,中央斜切一個坡道下來,僅僅透過燈光的變化完成空間的連結跟分割,就能夠將想像與現實、過去與現在、不同場景的敘事……等等,達成蠻輕巧、靈活的出入轉換,完全流暢無礙,而燈光與舞台設計這些創造,特別的僅守且節制,如此高明,卻格外樸素,絲毫不過分炫技。
此外,演員群也都是值得一書的好,特別喜歡的是作者(編導一身)把一個很痛的時代與生命經歷,以不同性格之人物交織的敘事方式,捨棄了陰暗與控訴的凡常手段,而經營呈現得非常非常溫暖、充滿了情感,全劇平均展現了劇場各方面的能力,把整個風格統合得非常完整,藉著所有細節的統合,成功的堆高、指向全劇所要達成、表現的質地。因為創作者的這份真誠,以及所有各方面都是如此恰如其分的飽和,對於歷史與生命所流露出的悲憫、理解、以及一種溫暖人性的樂觀,使得這齣戲得以長久滯留在觀者記憶中,帶著莫名不絕的感動。
《台北詩人》由王靖惇編導,以他故逝的詩人叔叔王添源做為角色的原型,劇中編織、穿插著王添源的詩作與未公開的日記,透過一個詩人在面對生命終點的時刻,返視著家族分崩、生活流離無所歸依,終其以詩聊慰的一生,就在這生命的最後,最後的結束之前,探索一道提問:生命,該如何跟自己,道別。
戲幕開場,詩人臥病在床,在臨終之前,一生中不同年代所經歷過的關鍵場景歷歷目前重演,透過此刻與不可復返之過去的面對,詩人得以重新返視、思索在過往肉身與靈魂的流離中,「家」的意義與象徵,以及鄉關何處的失落,終以「寫詩」作為心靈寄寓之地的真相。
《台北詩人》很優異地達成總體劇場的藝術實踐,透過對於一個既有文本的再創作、再轉換,完成了觀者、演者、編導之間共同的情感與凝視。全劇以既詩意、又樸實單純的舞台語言,揭示了當代人的精神情境,也深入探索了古今一同的,人們渴愛、渴求歸屬之地的心靈荒域。
這種敏感與虛無,這種在悲傷中不曾放棄懷抱之希望的生命日常,願以詩人王添源的詩句,做為此文結語:
而若干年後,我們也要在人們的哭聲裡笑著趕赴離開塵世的第一道光,
我們出生時不帶來什麼,死時什麼也不帶走。
至於身後的榮辱褒貶,我們什麼也聽不到。
——王添源《死亡》
上《台北詩人》宣傳照 、下《台北詩人》劇照 攝影│劉人豪 圖版提供│動見体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