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郭強生 / 讓「台灣之光」發光的舞台—曾宇謙與TCO台北市立國樂團
分享 | 瀏覽數: 2376

讓「台灣之光」發光的舞台—曾宇謙與TCO台北市立國樂團

郭強生 | 發表時間:2016/09/22 16:42 | 最後修訂時間:2016/09/26 14:42

 
圖版提供|台北市立國樂團

       2015年第15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小提琴組,在金牌從缺的情況下,最高榮譽銀牌大獎頒給了來自台灣的曾宇謙。對關心古典音樂的人來說,這是非常令人振奮雀躍的。當時年僅二十一歲的曾宇謙,憑著無懈可擊的技巧與穩健的台風,打敗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老將獲此殊榮,絕對是國際樂壇的一件大事。但相對於棒球界一堆被媒體打造的「台灣之光」,這份榮耀卻不見國人的津津樂道,不免讓人感慨。

        拿到這樣的大獎,無疑也為曾宇謙贏得了未來進入國際級職業演奏家的敲門磚。接下來我們也許只會看到來自台灣的他,以「旅外」的身份,接受的是國外經紀公司的包裝,與台灣漸行漸遠,而我們最多能做的,或許也只能如棒球迷一般,遠遠看著大聯盟的賽事搖旗吶喊。從台灣發跡的年輕優秀人材在海外成為「台灣之光」,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國人還能沾沾自喜?就只能阿Q地承認,我們確實無法提供他們更上層樓的舞台嗎?

        那一晚,在國家音樂廳欣賞了台北市立國樂團推出的「台灣音畫—曾宇謙與TCO」,讓我看到一個令人期待的全新可能!

        此次演出中,TCO與曾宇謙合作的曲目是中國作曲家陳鋼、何占豪早已家喻戶曉的作品《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這個選擇雖不讓人意外、但最後的效果卻意外地充滿驚喜!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曾宇謙的詮釋,多了人性的激情與掙扎,不再只是過去此曲留給我們的婉約淒美印象,一則古典的傳說在曾的琴弓下,重新轉世成了具現代性的苦悶與壓抑,用他的方式把這個故事又重述了。另一方面,由曾來演繹《梁祝》無疑是音樂與舞台演出的一次完美結合。《梁祝》是一個青春的故事,曾的年紀、散發出的氣質、斯文的書卷味,讓現場觀眾宛如看到了一個會拉小提琴的梁山伯活生生站在舞台上!

       十五次的謝幕,全場的欣喜若狂,說明了西方古典樂與國樂的結合,在曾宇謙身上已綻出了燦爛火花!從TCO與曾宇謙相得益彰的合作來看, 不僅台灣可以成為曾宇謙走向國際的推手,讓Chinese Orchestra由台灣品牌獨占鳌頭也不會只是夢想。

       未來曾宇謙的職業演奏家之路,技巧已不成問題,重點在於如何建立起自信,讓自己的舞台魅力更趨成熟。在故鄉聽到如雷掌聲,對任何一位年輕演奏家來說都是難得的鼓舞;而那晚曾宇謙的舞台魅力也多得力於國樂曲目的搭配,讓他一改向來的拘謹內斂。就連馬友友近年來在企圖融入更多民族色彩與國樂元素之後,也顯得如魚得水,有了更大的揮灑空間,像曾宇謙這樣一塊即將在國際展露光芒的美玉,除了繼續演奏西方古典樂外,確實也可從與國樂的合作中磨練,建立起更具個人風格的舞台魅力。

       國樂在台灣近幾年好不容易又恢復了生機。過去不少樂團悄悄把團名置換成「XX絲竹樂團」、「XX民族樂團」、「XX雅樂」……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但是玫瑰不叫玫瑰仍不改其香,這是不變的道理。國樂的創作上,我一直以為台灣有其超前的優勢。不像許多大陸作曲家的作品,追求氣勢磅礡反成為一種重覆的單調,台灣的創作曲則融通了更多的元素,生活上的開放自由反映在新國樂的風格上。

       這次TCO在演出曲目上看得出用心,以台灣青年作曲家王乙聿的《北管印象》開場,頗有類似《波麗路》、《波斯市場》的趣味,很快帶動起氣氛。如果說《梁祝》是當晚的高潮,下半場「激情過後」的曲目如何安排,就是TCO的巧思所在了。團長鄭立彬以國樂版世界首演的《台灣音畫》做為壓軸,更是加強了台灣國樂足以跨足世界樂壇的印象。原由大陸作曲鮑元愷所寫的管弦交響曲,這次由孫光軍重新以國樂方式編曲,一氣呵成,與台灣文化情境更加貼近,期待TCO不久能有錄音發行。當然,如果能有更多作曲家能融合國樂與西方交響樂,相信必能吸引到許多華裔(甚至亞裔)的一流演奏家來台灌製錄音。

       國樂是傳統的,也可以是現代的;是台灣的國家雅音,更可以是打造如曾宇謙這樣明日之星的搖籃!讓「台灣之光」有來自台灣的國樂做為他發光的舞台吧!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