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劇與京劇戲迷失望的《孝莊與多爾袞》
郭強生 | 發表時間:2016/11/14 15:46 | 最後修訂時間:2016/11/21 22:32
如果我告訴你,一直到演出下半場,也就是開演兩個小時二十分鐘後,劇名中的兩位主人翁,由魏海敏所飾演的孝莊皇后,以及唐文華所飾演的多爾袞,兩位名角在台上才有了第一場的對手戲,你的反應會是什麼?
這齣國光劇團的新編大戲《孝莊與多爾袞》,演出至此已經被太多人物枝節拖拉,再也無法拉出高潮。看完整場,也許最精彩也最有戲味兒的,反而是大玉兒勸降洪承疇那一段。至於孝莊與多爾袞,這段清史中最引發後人猜測想像的兩位開國大人物,原本應該是集權謀浪漫奇情哀怨殘酷大成的兩人關係,在這齣不知道該定位為京戲還是話劇的作品中,竟顯得平淡無奇到了乏味的地步。
雖然是在台中新開幕的國家歌劇院上演,但這齣《孝莊與多爾袞》卻讓人感覺像是回到了國軍文藝中心,還有國軍文藝金像獎競賽的年代會出現的《田單復國》、《句踐復國》、《少康中興》……那些空有歷史背景,卻無人性刻劃的劇碼。反正一切都是以家國社稷為重,以百姓蒼生為念,大家相忍為國。一齣戲劇裡如果主角全是好人,那麼就一定不會是齣好看的戲,很難相信大師王安祈教授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在那樣混亂詭譎的宮廷王位廝殺鬥爭中,孝莊與多爾袞的結盟或相惜,既然沒有確實史料可以採證,豈非創作者最得以發揮的題材?但是這齣戲始終不敢大膽假設任何觀點,讓主人翁更具血肉,例如大玉兒在發現自己是經國大略之才的同時,難道沒有過掙扎恐懼?或者,她也逐步享受到了掌握權力的快感?
但是我們的編劇十分怕玷污了這位奇女子,一定要讓她有母儀天下的德慧兼備,只敢在劇尾從多爾袞口中憤嘆一句,原來自己是她用「飢三分飽三分」玩於股掌間的棋子。然而,多爾袞豈又真是那個寧為美人放棄江山的多情種?難道一路以來都不知兩人之間的恐怖平衡,要到了臨終才恍然大悟?編劇小心翼翼,企圖讓觀點四平八穩,卻並未討好到喜歡歷史題材的觀眾。
以舞台劇觀之,這個劇本是失敗的。做為一齣戲曲而言,問題也不小。戲曲觀眾要聽唱功、看身段,但是這齣製作在這一點上,犯了企圖討好一般「非戲曲迷」觀眾的毛病,唱段從來都只像是過場,每次開口絕不超過八句。除了讓飾演洪承疇的溫宇航在「勸降」一場好好發揮了一下京戲唱作,魏海敏與唐文華則都只是點到為止。
想想《四郎探母》吧,何需把整個宋史交代一番?劇本就聚焦在「坐宮」、「盜令」、「見娘」、「回營」,每一折都設計了令人難忘的唱段,生旦淨末齊聚,京劇名角各有所發揮。如今,京劇改良的思維為何?是生怕觀眾發現這是一齣貨真價實的京劇嗎?沒有西皮二簧也就罷了,在「奪位」那一場理應最緊湊的高潮戲,魏與唐唱的卻是不溫不火的中板,讓戲劇張力整個鬆掉了,作曲者的用意難以理解。
反觀這幾年的新編歌仔戲,不論劇本成功與否,唱腔身段始終頗有可觀,而且戲詞格律也愈發的工整講究,也可以說,是愈發的「文言」。這次,《孝莊與多爾袞》的唱詞,恐怕令許多戲迷都傻眼,例如:「我想對你輕輕問一言,你眼中可有淚光閃,在從天上墜落的瞬間……」劇情缺乏張力,人物流於浮面,如果能有更深刻的唱詞與曲式,或許還能多少補救。可惜太多時候,唱的都是接近白話的短歌體,與主角的身份格局與性格並不相符,感覺上是為了求變而求變,並未考慮到整齣戲以朝廷權鬥、家國與私怨衝突為主的重量級題材,輕短口語的戲詞過多,難免減弱了氣勢。
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國光劇團可以邀請流行歌手同台演出?—–如果真的那麼擔心,京劇不夠直白簡易會流失觀眾的話。此次的《孝莊與多爾袞》不論從歷史劇或京劇的角度來看,都有過於簡化的問題,就像是古典文學的白話節譯本,零散而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