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郭強生 / 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只限於溫室的「光合作用」
分享 | 瀏覽數: 7298

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只限於溫室的「光合作用」

郭強生 | 發表時間:2017/09/27 17:21 | 最後修訂時間:2017/12/27 16:47

評論的展演: 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莊志維《黑暗中的彩虹》(2017)     圖版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邀請了來自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共22位藝術家,共51組作品,企圖「聚焦」在身份認同、平權運動、媒體現象、社會困境、人性欲望、個別/群體評論、華人同志歷史、性少數之生命故事……洋洋灑灑大拼盤式的各類「議題」,最後成為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大拜拜,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場號稱「亞洲第一回」由官方美術館舉辦的LGBTQ主題展,某種程度而言,無疑暴露了「同志議題」這個標題本身的矛盾。

      22位藝術家全都具有華裔背景,中港台星地區如何代表「亞洲當代」這個問題姑且不論,同志身份與血緣地緣之間的關係如何釐清(或建構),或許才是更值得探討的主題。充其量,我們只看見了某種同志的同溫層,只是表面浮光,離光合作用的發生還有很大的距離。

      在這個同溫層中,歷史感的缺乏也成為另一個不自覺的同志困境——或無法面對的「議題」。雖然展場煞有介事地列出了三十年來的大事紀,然而我們除了入口處那兩幅席德進(仍教人悸動)的人像油畫,以及最近過世的顧福生幾幅小品外,我們看不到當代藝術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只有議題、沒有同志的展出。在這樣「盛大」的展出中,我們沒有太多可記憶、指認、肯定其貢獻的同志藝術家,幾乎仍都是在一種不必明說的朦朧中。

      「出櫃」顯然仍是當今同志最主要的障礙。展出作品中,〈生死威尼斯〉與〈激情〉不約而同挪用西方同志導演如法斯賓達、維斯康堤作品,既像是一種隱藏的安全措施,也凸顯了上述當代亞洲視覺創作沒有同志歷史的空白,只能遙想西方經典。


黃漢明《生死威尼斯》圖版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很遺憾地,我們看不到這些所謂「當代的」藝術家設定或激發了任何新的議題。例如本土/西方、勞工/白領、消費/剝削……這些在實際層面更影響著同志主體性的因素。「同志」二字在這次的策展中呈現的還是一個非常狹隘的族群,彷彿同志對教育政治經濟文化是沒有發言權的,或者讓人感覺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原來這場「光合作用」只限於溫室,沒有自然生態的生猛。

      在館外的裝置藝術〈黑暗中的彩虹〉或許是唯一讓人能有一些觸動及反思的作品。莊志維的這件作品,以八個黑色鐵櫃排成矩陣式,在其黑色的表面上佈滿了刮痕,透出黑漆下的特殊金屬材質,遇到光線反射會形成彩虹的色澤。這看似簡單的物件實則卻充滿了反諷。

      這是一件在夜間才更顯出色的作品,白日微現的七彩在暗中會突然如霓虹般耀目,對照著八個大黑櫃在白日靜默駐立的怪異,一反同志運動標榜的開心陽光,卻是更接近現實的觀照。但更值得讓人駐足的,是在鐵櫃上各形各色路人所留下的刮圖與留言。有的如廁所中不堪的塗鴉,穢言穢語加性器,有的純粹是破壞性的快感,更多的是不知這些櫃子為何,在上面留下到此一遊的紀念。

      明眼人才看得出的反諷與隱喻,對一般大眾而言,不過像是一堆公家廢棄物的鐵櫃,對於同志困境,沒有比這更好的說明了。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