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林靖傑
第2季(4月1日-6月30日)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3M_《三、無限瑣》 |
時間︰2017/05/20-21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
出身「小劇場學校」的三位演員杜文賦、林靖雁、詹凱安,包辦表演與創作以及所有的Crew的工作,包含舞台、燈光、音樂的設計與執行,甚至前台票務等工作。由於回歸貧窮與簡單,一種久違了的小劇場的純粹性因之更清新地凸顯出來。演員對「當下即是」的自覺與辯證性(很真實地生活在劇場裡、很真實地面對自己正在表演這件事然後認真表演、一邊表演一邊身兼燈控音控),自然形成一種自由揮灑出入於寫實與風格化的劇場美學形式,並一直提示著觀眾去感知「劇場」這件事,參與觀看他們正在思考劇場並且實踐著「在劇場中實踐」這件事,而不要被蒙蔽在某種造作的所謂寫實表演著意製造的擬真(卻不真)幻覺裡。對演出空間亦同樣不放棄敏銳覺察並在劇中呈現,因此能有機地利用非典型黑盒子的演出空間並與之對話。在以改編西洋名著以及著重故事敘事到幾近類話劇為主流的台灣當代劇場中,小劇場學校系統出身的劇場工作者,持續提供台灣劇場一道清新之流,格外值得珍惜。 |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 |
時間︰2017/06/02-04 地點︰水源劇場 |
從有感於官方對「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絕食抗議的無感與顢頇,2013年編舞家余彥芳邀集一群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一起展開「默默計畫」,如今已經來到「默默計畫」的第三號作品。舞者嘗試敘事與講台詞,劇場演員嘗試舞蹈,這個演出不願畫出舞蹈與劇場的疆界,將兩者揉在一起,然後著眼於「時間會默默改變什麼?」透過舞蹈的身體與劇場概念的表演不斷混雜共生擁抱焠鍊,去凝視省思人的個體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時間的堆砌產生的質變與考驗。因為時間是主角之一,對時間的詮釋也敏感地左右著這個演出的成敗。演出的幾個令人驚喜的部分在於演員在舞台中很真實地呈現出他們身處舞台的當下性並不會假裝觀眾不存在好像他們活在鏡框舞台黑盒子裡:但尷尬的部分,則同樣出現在對時間概念的覺知,有時由於對時間流逝的詮釋過於刻意著力,因此沒有想像力的年輕人裝腔作勢演出變老藉以呈現時間跨度,顯得無趣且沒力。但不管怎樣,四年來同一群跨界藝術工作者一直持續著排戲並且觀察時間的參與造成什麼細微改變,且持續對社會與這塊土地提問對話,這是一件有趣/有膽識的發想與嘗試,令人期待下去…。 |
布拉瑞揚舞團《無,或就以沉醉為名》 |
時間︰2017/06/17-18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
布拉瑞揚擁有一個優勢,並且也很自覺地去把那個優勢找回來。那優勢就是,唱歌跳舞這件事情滲入並扣合著台灣原住民的日常,與生活生氣相通,感覺對了,便無礙揮灑,而不是一定要有一個望之儼然的表演殿堂,一個苦心孤詣的創作文本才能發生。於是,這個演出令人欣喜的地方,在於一則是鮮活的當下性(對於當下性的敏銳覺知與回應才是活的,不然演出就是訓練有素的死的重複了,而訓練有素的演出者其實也可以用精緻的機器再生人來取代了。),另一個則是企圖與觀眾與天地與整個場域融為一體的整體性。表演不只是「我,訓練有素的專業舞者,演給你看」,而是企圖「讓我們在一起」。當然,這不是說他們放棄專業,恰恰相反,他們非常注重專業訓練,只是他們將專業訓練化整回零,撒回生活與文化,希冀契合於無形,並回應整個大環境的政治對這種渾然天成的文化的壓迫。當巴奈與那布依然繼續堅持在凱道默默抗議著執政者的霸道時,「沒有人是局外人」這樣的一句訴求與意念,正與布拉瑞揚這次演出的「當下性」與「一體性」互相呼應著,我忘不了某次午夜在凱道的帳篷區,那布與前來支持的友伴們自然坐成的圓圈中,沒有特別預告,在情境對了的時候就開始自然地一首接一首的生活吟唱,既隨性又深深地切入生活當下與生命縱深,這就是最了不起的當下劇場,最真實不造作的藝術體驗。 布拉瑞揚與那布和巴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場所,做著同樣的訴求與呈現,講著一樣的價值。沒有人是局外人,所有看似分離的個人與個別元素都是整體的一部份,那便用與生活和生命始終在一起的歌聲與舞蹈作為溶劑,將這些分裂的重新融回一體吧,無,或就以沈醉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