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王寶祥 / ㄕㄥ ㄩˊㄑㄧ ㄆㄧㄢˋ中潰,饋,貴的哀愁:陳彥斌 & C-Lab《蝕物鏈》
分享 | 瀏覽數: 1334

ㄕㄥ ㄩˊㄑㄧ ㄆㄧㄢˋ中潰,饋,貴的哀愁:陳彥斌 & C-Lab《蝕物鏈》

王寶祥 | 發表時間:2021/01/08 17:58 | 最後修訂時間:2021/01/18 18:48

評論的展演: 軟硬倍事 陳彥斌 Fangas Nayaw《蝕物鏈》

蝕物鏈-2

蝕物鏈-1

《蝕物鏈 Outbreak》軟硬倍事製作、導演陳彥斌Fangas Nayaw                                                    攝影|黃煌智      照片提供|軟硬倍事

《蝕物鏈》擺明了就讓你光用聽的,理所當然會以為劇名應該是 「食物鏈」,然後用看的才發現「食物」已然腐敗成了「蝕物」。更加擺明的是,光用聽的是不夠的: 一個標榜這「可以說是一部「用聽」的作品同時告知閱聽者光用聽的還不夠。

這你聽到了嘛?

雖然有點怪,但聽到標題訊息還算容易,意會其雙關意涵,也算簡單明瞭; 那麼當你聽到了三段式《蝕物鏈》第一段開頭純廣播敘事中的ㄕㄥ ㄩˊㄑㄧ ㄆㄧㄢˋ呢? 由似乎是喜宴中的食物中毒的情節來看,推敲是「生魚七片」,八成生魚新鮮度出了問題,應該無誤; 然而,我也聽到了同音的「生於欺騙」。

因為生魚七片顯然出了問題,問題還不小,似乎鬧出了人命,扯上了食安問題,不禁讓人聯想,潰爛的「生魚七片」是否也暗示商家料理的「生於欺騙」? 確有可能,依照上下文所堆疊的劇情鋪陳,所推斷的結果。

所有的口語傳播,都需如此靠前後文脈絡 (context) 的輔助,以排除或接納可能因同音或近似音,所造成的歧異性。例如現在看電視新聞, 聽到 ㄗㄕˋㄈㄣˋㄗ 一言不和大打出手,結果發現動手的「滋事份子」原來是知識分子,此時注音 ㄓ ㄗ 不分,若不仔細檢視前後脈絡,就容易造成意義混淆。這在語音學上稱之為具區分辨別知特性 (distinctive)。

豐富的文本,即便是劇場表演文本,也可以帶有引人入勝的雙關語讓人辨認, 或者誤認。但也許「生於欺騙」只有我聽出來,絕非因為我耳朵比較靈,或聯想力比較快,而是聽覺接受資訊混雜,可供建立的脈絡相當有限。因為光用聽覺,對於劇情本毫無知悉的聽眾,只能透過耳機聆聽,看著密閉空間內錯落而置的座位週邊,投影的光束,基本上依其自身邏輯而設計,對於引導戲劇進展助益不大。面對短時間內,不超過二十分鐘,排山倒海而來的雜沓資訊,要求聽眾當福爾摩斯,抽絲剝繭拼湊出完整的謎團樣貌,實有執行困難。也許創作者都鋪好了線,但在半暗黑中連黑貓都也許抓不著,何況是掌握錯落的線索?

因而第一段的算是廣播劇,我大抵只能掌握 「生魚七片」的可能雙關語  「生於欺騙」,以便於附會複雜的神祕請宴悲劇,這也許這單一線索並非全然是福爾摩斯的錯,可能神探的好友華生醫師襄助不力,提供線索薄弱也拖不了干係。

也許華生會說: 我有講你沒聽,但廣播劇就像德語叫做 Hörspiel, 屬於 <聽戲>, 首要是要聽者聽到 (listen),但光聽到還不夠, 還得聽進去 (hear); 而要聽進去,得先讓人聽得進去 (audible): 這看似繞口令其實原則簡明,僅需要足夠的鋪陳,包括時空及人物,情節晦澀倒是次要,例如貝克特 (Samuel Beckett) 早期的廣播劇《凡跌倒的》(All That Fall, 1957) 也是要從堆疊的晦澀細節中,推敲一個不快樂的婚姻,甚至一宗謀殺案; 抽絲剝繭,棉裏藏針,若想帶入門探索,得先讓聽者足夠餘地打底。

《蝕物鏈》第二個區塊鏈是操作所謂時興的沉浸式觀眾參與,觀眾個別走到下一房間戴上個人專屬耳機,單機操作應該是隨選的片段,每個人聽到的似乎都不盡相同,虛構民間庶民對話,穿插著國人熟知的公眾人物, 尤其台灣各時期知名政治人物的聲音,所謂的 sound bite,咬得住聽眾耳朵,讓腦波變弱,魔音穿腦的精簡名句,不時以諧擬的方式閃過牆上霓虹的跑馬燈。每個段落結束前都會請聽者自行回饋想法,理論上似乎會勾引期待,將觀眾回饋的語句側錄下來,也許轉化成 sound bite,但其用途不明。其實若要使用,會不會造成著作權問題,也許製作團隊應該預先說明,不過這顯然是我多慮,因為即使對著麥克風認真回應,因為疫情而戴上的口罩,還必然讓錄音者特別仔細發音,但到頭來也不見任何明顯回饋; 總體是個虎頭蛇尾的參與設計,予人只為了觀眾參與而設計參與的浮面印象。  

第三區塊鏈則為走動式體驗劇場,視覺融合聽覺,即便是打著 C-Lab 取經法國頗負盛名的IRCAM的聲學方法 Ambisonics, 可說是環境聲能學,但環境中入眼簾的醒目裝置,顯然先聲奪人,分貝比聲響高出許多。迎面而來一扇歪斜傾倒一半的家戶大門,後頭閃爍退色的霓虹紅囍綠環大字,這落差強烈的視覺線索讓觀眾讀出,這似乎是個遭逢家門不幸的落魄戶。巨幅的房屋買賣看板, 販售著「幸福」的唯心小確幸,與「金字塔」的唯物階級藩籬; 小家庭低矮餐桌上依舊擺設好似乎吃到一半的菜販,可供參觀者坐下來聆聽,間接參與不在場的家庭現場。

家戶展場/劇場中央,孩童可愛布偶堆疊成丘,醒目卻刺眼,堆得像山高的可愛,無人耍玩,反而孤寂得像墳塚,伴隨一旁空蕩的嬰兒床,更凸顯悲戚: 勾起兒時記憶,可能是一般般的偶戲共同回憶; 也可能是如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論攝影作品,所稱會冷不防地刺進觀者 「胸臆冰海中的斧頭」 (借用卡夫卡理想之書),刻劃所謂「刺點」(puncture) 的深刻共鳴。

由於動線雖有標誌號碼,但排列順序似乎並未依照敘事軸線直線進行,跳躍式觀看不同驛站,能否能夠引起觀者多大共鳴,完全因人而異。猶記一段父子對話,父親嚴斥兼苦勸兒子,大可不必摳門省錢,反正也賺不了大錢。對照成家之囍,卻破敗的家門,無人嘻鬧的玩偶,也許勉強可以拼湊個因為房價太貴,成家後付不起房貸,只得攜家眷幼子倉促離開的都會中產階級悲劇?

最耐人尋味的裝置遺落在最遠端,進場對角線角落的一幅畫作,畫的就是觀眾一進門對眼的破門內的玩偶小山與空嬰兒床,全知觀點的畫家,顯然也是破敗家族的參與者,與其他家人一齊杳無行蹤;觀後重新退回進門的對角線,觀眾進場面對的原來就像是目睹維拉斯奎茲 (Velasquez) 在畫《宫女》(Las Meninas)的對稱角度,然而繪圖的藝術家與家人已然消失於家的廢墟,當然觀眾只不過是廢墟中漫遊,無處不在的幽靈。

 

相關評論

「蝕」人性也 --- 林思嘉

飛蚊症、閃光幻視、幻聽 --- 黃大旺

蝕物鏈 用聲音提醒健忘 --- 吳欣蕙

蝕物鏈-我們正侵蝕著自己 Bella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