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華:當我們不在乎時間的時候,就是身心靈的另外一個排列順序
Author: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0年03月30日 16時16分
策展人林怡華 攝影/呂國瑋(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文字/呂卿
訪談策展人林怡華當日,正值水星於雙魚座逆行。水星主掌思維溝通、傳達交流,雙魚座則是黃道第十二個星座,代表冬春相交的季節。此時雨水漸多,濕度上升又尚未回溫,大地又冷又濕的時候,大概腦袋也跟著濕淌的水氣一樣渙散,理智的疆界被打破,促發詩意與靈感,容易潛入潛意識之海,智性的迷茫便是靈性與藝術的滋養,水星的智性靈巧,也不得不屈服於此。值此水星逆行,正是探訪理性與感性如何運作、交纏的時機。
Q1_如何定義「身心靈」?
我認為身心靈應該指涉同樣的物質、同樣的東西,只是以不同的型態被理解。假設硬要舉例的話,有點像水的三態變化,有氣態、固態、液態,但其實都是水。我覺得身心靈也是,不太能用二元論去討論,因為這些東西都連結在一起。
Q2_藝術跟身心靈的關係?
我覺得當身、心、靈在不同狀態間轉換的時候, 當這三者的界線比較模糊,不斷在變化的時候,藝術的狀態會出來 。例如說我昨天從台東上來,又忙了一整晚沒什麼睡,所以今天身體狀況不好,有點像液態,散散的,我覺得比較貼近藝術生產的狀態 。例如說在「南方以南」,我們的環境很辛苦,氣候非常炎熱 ,精神相當緊繃,你需要有強大的身心靈,但同時每一天你的身心靈都在被摧毀。我覺得在那樣的狀態下,不是因為我很強壯,所以產生了南方以南,而是因為我的身心靈在那個狀態一直不斷地被挑戰,不停地在轉換狀態,才有機會把「南方以南」創造出來。
Q3_你認為藝術創作有療癒的功能嗎?
我覺得(藝術創作)先是一種磨練,但最後一瞬會是種療癒。可能我們現在以科學或理性邏輯在思考身心靈,是認為身心、關係、情緒都要健康、健全,但我們經過磨練,我們的身心靈會產生出另外一種不同的結構。有點像是在淨化,而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秩序、不同的遊戲規則,可能有很多我們認定為比較負面的東西,但經過不斷調整之後的產出,我覺得是蠻療癒的。你會對自己或環境有新的認知 與不同的看法,這些東西好像是另外一種身心靈的療癒。
Q4_對想走藝術創作追求身心靈體驗的人有何建議?
相信自己的直覺是比較重要的,如果我要給予建議的話,大概是不要把這兩個變成因果論,然後或許嘗試做一件你在情緒上會比較衝擊 的事,比如說懼怕或情緒在崩潰狀態。偶而把自己曝曬在負面的狀態,會產生出意想不到的結果。
邱承宏_Chen-Hung Chiu,《陽台》(The Balcony),2018,長2m x 寬4m x 高1.2m,美國檜木American cypress(圖版提供/ 林怡華)
感性策展 「南方以南」的非線性時空
2017年在荒廢的宜蘭中興紙廠(目前為中興文化創意園區),以《破壞控制》為題策畫的「映像節2017 Parallax」,是策展人林怡華稱為「感性策展」的開始。她始終想嘗試在白盒子以外的非正規展覽空間策展,進一步創造或觀察人與不同空間、環境的互動關係下,在個人的精神、時間感、體感上所感知或湧現出的各種回應。這些私密且真實的情緒或思維體驗,無法被任何一種普遍接受的度量衡所丈量,因眼不可見,而無以為憑。但這些體驗,在林怡華的策展實踐中,是可以被引發、創造出來的,她既是創造者,也是引路人,透過策展創造出讓這一切發生的環境。「南方以南」不僅是走出空間上的白盒子,這項生長、散落於在臺九線南迴段的藝術計畫,更是走出「認知」的白盒子,以自然環境交織原民文化,串聯藝術、工作坊、分享會、論壇、課程、表演等多重展演與計畫形式,重新探尋原民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交錯或分叉點。
為了「實踐」而不只是「策劃」這項計畫,林怡華搬去台東南迴生活,以駐地交換的方式,透過體驗去理解原民的生活經驗與價值觀,透過改變生活環境與方式,內外兼併地轉換自我認知。例如,原民語彙中並不存在藝術或藝術品這種字彙,在現代社會所稱的藝術,在原民文化裡,是融匯儀式、歌舞、家族、祭祀等,隨自然時序流轉的生活方式。在林怡華看來,原民的時間觀是螺旋式而非線性的。資本主義式的目標導向、人定勝天及追求最高效益的價值觀,主宰著現代社會,但原民所認知的世界,萬物的運作是恆定有序的,包含能量、精神、物質均是如此。得與失之間的運作並不是成本與利潤的計算,而是能量與物質在不同狀態下的轉換。「南方以南」的各項藝術計畫,即是串聯原民文化的自然時序與現代社會的資本秩序,讓參與者、藝術家、觀眾、遊客、官員、工作人員等所有計畫中的一份子,去思考這兩者的「不同」而非「對錯」。
走山的人(圖版提供/ 林怡華)
時間消失在走山的人
林怡華曾生過一場大病,做過各種檢查也是查無可疑找不出緣由,只能吃類固醇控制。這場病,讓她對科學與醫學講究測量、實證、檢驗的認知系統產生懷疑。因為身體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不僅是疾病,也包含各類藝術體驗讓人產生的悸動。她將生命經驗擴展至策展實踐,跳脫尋常、正規,以野性、直覺的觀展方式,將五種感官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放在平等的位置,感知的收與受是開放、自由、平等而不可預期的。
「走山的人|入門追蹤課」是南方以南策畫的活動之一,由原民獵人帶領參與者進入深山,體驗追蹤獵物的路徑與求生技能。林怡華回憶,一進入深山,幾乎是要放棄所有控制權,無法決定自己的去留與行為,為了不驚擾獵物,聽從獵人指揮,在完全的黑暗中靜止、禁語。「我自己有一個很強大的感覺是,時間感變得不太一樣,在那個狀態下,時間突然對我而言沒有什麼意義,好像把我放在這邊兩個小時、三個小時,跟半個小時是一樣的。」原本怕黑的林怡華(怕黑的理由,是「黑」無法透過分析而理解的事物),經過這一小段旅程的體驗之後,反而得到療癒。
「我相信這樣的強大,不是因為一直爬山而腳力變強壯,而是整個身心靈的狀態,不斷在演化或轉變,在某種層面上一直被挑戰,身體在質疑自己,情緒上也有一些轉換,這些都攪在一起。最後當我們不在乎時間的時候,我覺得那就是我們身心靈的另外一個排列順序。… …應該是自然給我的療癒,是整座山的氣息、動植物的凝視、山林的信仰,或者是人溶解在山的狀態… …。」
澎葉生,《森林與木材 》2017,聲音檔案、耳機、播放器、紙張文件、椅子,尺寸視場地而定 Yannick DAUBY, Forest or Wood, 2017, Sound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版提供/ 林怡華)
關於身心靈的排列組合
我們通常認為身、心、靈,是由三個相等的圓圈代表,而三者交錯重疊的部分,即是我們所追求的身心靈平衡。但林怡華認為,身心靈的組成並非是如此單一的架構與狀態,而是物質在不同狀態間的轉變。甚至就圖形來說,圓圈應該是由虛線構成,代表其隨時處於變動的狀態,並沒有完密嚴實的疆界。
以她的話語來說:「圈圈只是提示了大家,這三個東西某種層面是同樣的......甚至身心靈應該只代表單一個體,在個體這個虛線外,就是這個大環境,可能是另外一層不一樣的結構方法。
「大自然所創造出的多樣物種,光是藻類本身所含輔助色素的組合以及含量比例就已經賦予了藻類色彩的多樣性來說,身為人類根本難以想像身心靈組合的複雜度,絕對不會只是一個樣貌,不是只有平衡,而是跟著風、濕度、光影、潮汐等多種因子緊密交錯,這個排列組合隨環境而變,我認為有著數不清的排列組合。我們希望在南方以南的每項計畫與活動,都去創造另外一種排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