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資訊視覺化下的生活世界:評金啓平 × 吳冠穎的《世界之島》
邱誌勇 | 發表時間:2014/06/27 00:22 | 最後修訂時間:2014/07/28 10:28
評論的展演: 金啟平 x 吳冠穎:世界之島
「金啟平x吳冠穎:世界之島」展場
時間:2014年6月 22日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108展覽室
展期:2014年6月 7日至8月17日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大多數在全台灣唯一360度環場全景展場展出的作品皆是影像,而此次金啓平與吳冠穎共同創作的《世界之島》卻是一個罕見結合資訊視覺化的影像與空間機械動力裝置的作品。《世界之島》是一個沈浸式的空間、是一個資訊視覺化的空間,更是一個將世界資訊濃縮成一個有機生命的空間。《世界之島》實驗性地將國立台灣美術館的108展覽室當成一個世界縮影的場域,而金啓平與吳冠穎則是將流動的資訊轉化進此暗室空間,透過視覺化的循環運算,促使資訊彼此間的集結、演化,展現自然生命自我循環、增生、吸收,或淘汰的景況,致使資訊成為填補空間場域的視覺養份,成為構築《世界之島》的生命之源。
就電腦科學而言,資料庫是指資料的收集結構。資料被儲存在一個資料庫裡,提供電腦做快速的搜尋與取回(retrieval);因此,資料庫即是物件(item)的集合,不同種類的資料庫以不同的方式組織資料。《世界之島》擁有了1個月,720個小時,43200分鐘,2592000秒鐘的時間。每分每秒的數值變化。透過資訊與演算的自我生成與轉化,引發影像細微的改變,沒有片刻相同,在一個有限的生命裡活化的場域正浮游著。就此而言,資料庫的結構成為視覺意象的基底,提供觀者做注視、瀏覽、與搜尋。因此,如此的資料收集形式大大地不同於閱讀敘事或觀賞電影。
其實,在新媒體創作的領域中有著一個相當普遍的原則,即:將電腦的本體投射到文化本身上。易言之,若物理世界是由原子所構成,電腦則是根據它自身的邏輯來形塑世界。人類數位化的生活世界已明顯地被簡化成兩種軟體物件:資料結構與演算法,兩者之間有一種共生的關係,資料結構愈是複雜,其演算法就必須愈加簡單,這兩者是電腦世界本體的兩個重要部分。依此,《世界之島》擷取世界資訊彙整於視覺影像當中,在環形空間-島的中央,擺放機動裝置,操控資訊影像構成的數字背後,存在著會互相影響、排斥或同化的連環效應,如同氣候與海洋溫度間的變化像似擁有看不見的線將其連結,互相連動。顯然的,在此作品之中,金啓平與吳冠穎兩位年輕的創作新銳將文化資訊化的過程投射到文化領域,並反向回饋到資訊科技本身之上,讓科技與文化互為主體地存在此一空間場域之中,成就資料結構的文化顯現(cultural manifestations)。
有趣的是,在《世界之島》這個充滿實驗性的作品中,不僅展現出資料與敘事之間的動態關係(dynamics),金啓平與吳冠穎更將之擴延到整體數位影像的結構與當代視覺文化語言之間。當觀眾關注著眼前的機械動力裝置、因資訊量而轉動的球體,以及因資訊演算而生成的環場影像之際,一個隱含著無數個分層、每一個分層又包含特定的視覺元素的數位影像正不斷地增加、刪除、移動。也因此,蒙太奇般的並置手法成為數位影像的主要視覺語言。於此同時,我們可以發現,資料與敘事之間的關係已經悄悄地反轉了傳統符號敘事邏輯。在傳統文學或電影敘事裡,系譜軸(syntagm)是明確的,毗鄰軸(paradigm)則是隱晦的;前者的真實的,後者是想像的。然而,資訊視覺化的新媒體藝術創作則反轉了這組對立概念之間的關係,促使構成敘事的資料庫選項(毗鄰軸)是隱晦的,而實際的敘事(系譜軸)則是明確的。簡言之,我們可以從《世界之島》作為新媒體物件的設計過程來思考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於此作品中任何物件與影像的生成與動態性設計皆是從資料庫(氣候與海洋溫度變化資料)的建立開始,在過程中,敘事則是透過以特定的次序連結起這個資料庫中的資訊元素。就物質的層次而言,敘事僅是資訊連結的視覺化再現,元素本身仍存於資料庫當中。因此,比起資料庫本身,敘事反而更為虛擬、隱晦。
做為新媒體藝術的作品類型,《世界之島》無疑的印證了複雜資訊視覺化的視覺文明;更重要的是,此作品亦體現了當代數位美學的新本體。
參考書目
- 1. Manovich, Lev (2007). “Database as Symbolic Form.” In Victoria Verna eds. Database Aesthetics: Ar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flow.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 39-60.
- 2. Paul, Christiane (2007). “The Database as System and Cultural Form: Anatomies of Cultural Narratives.” In Victoria Verna eds. Database Aesthetics: Ar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flow.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 95-109.
- 3. Lunenfeld, Peter (1999). “Unfinished Business,” in The Digital Dialectic: New Essays on New Media.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pp. 9-13.
藝術家金啟平、吳冠穎進行作品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