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遊樂間
陳惠湄 | 發表時間:2015/09/03 14:24 | 最後修訂時間:2015/09/03 14:24
評論的展演: 聲活奇想小劇場《出入‧遊樂間》
評論的展演: 聲活奇想小劇場「出入.遊樂間」
觀賞的演出時間:4/25(六)14:30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圖版提供: 聲活奇想小劇場
由幾位留學歐洲的年輕擊樂演奏者成立於2012年的表演藝術團體「出入游樂」,自成團以來似乎嘗試了各種結合不同領域的表演與創作,並且累積了不少在國內外、從街頭到正式劇院的表演經驗。2015年度製作的「出入。遊樂間」,在文字宣傳品中原本表示將演奏幾位國際知名的當代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但之後在現場實際呈現的卻是團員自己帶有即興成份的創作。的確,既是演奏者,也嘗試創作,甚至音樂作品也經常被其他演奏者演出的情況,在擊樂界算是很常見的。仔細想想,這次的音樂,既能展現擊樂的現代技巧,也與現場的氣氛融合;由團員的即興出發,再協調劇場設計與片段後所定案的音樂,也許比演出知名作曲家既有的音樂作品更能自在地配合這次的展演製作吧。
演出開始前的「迎賓」背景音樂同樣出自於團員,截取、剪輯自潛水艇的錄音聲響;似有若無的、固定脈動的聲音,預備著演出前的氣氛。當燈光全暗之後,演奏者陸續在黑暗中默默進場,以摩擦或者刷鼓皮的細微音響,悄悄地帶領聽眾進入一個奇幻的黑盒子之旅。一開始的影像畫面也由團員自行錄製;這個原本吸引觀眾視覺的、呈現畫面的白色紙幕,之後竟被撕下,當作發出聲響的「樂器」;撕紙的動作本身就是產生聲音的過程,一件道具同時挑動了觀者視覺與聽覺的感受。而表演中間從舞台右側窗口出現的幾件發條玩具,其不規則的結束時間,不免令人聯想到李蓋悌(György Ligeti, 1923-2006)[1]創作於1962年的《給一百個節拍器演奏的交響曲》(Poème Symphonique pour 100 Métronomes)。儘管如此,這幾個像是臺灣流行的超商公仔贈品的發條玩具所發出的簡單節奏與聲響,以及其所代表的這種隨處可見又「便宜」的塑膠王國的印象,也不能不說是具有在地的精神。團員們又將一台在臺灣路上常見的收破爛的三輪車,改裝成一架滿載玩具、充滿歡樂意象的玩具車,這既是演出道具也是樂器。之前撐著一支破傘架、穿著魔術師服裝出現的雨傘人,緩緩地、靜靜地騎著這臺車出現,幾位演奏者就以車上的玩具、物品敲擊出各式各樣的聲響出來,似乎玩得不亦樂乎。在展演的其他片段中,演奏者也以敲擊瓶瓶罐罐,或者撥動不同長短的弦、吹氣球、刷地板等各種聲音來作為聲響來源,彷彿試圖讓人瞭解,生活中俯拾皆是的道具皆可成為打擊樂器;而這一點,的確也已經有許多的打擊樂團都藉由表演來讓人明瞭了。
雖說打擊樂器應該算是人類史上最早運用的樂器種類之一,但在歐洲藝術音樂的發展史上,打擊樂器要等到二十世紀才以獨立的家族樂器群受到重視。一般來看,可說是自從法國裔作曲家華芮斯(Edgard Varèse, 1883-1965)將打擊樂器的重要性提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之後,這整個樂器家族才真正受到重視,也有較為獨立的發展。而自從二十世紀後半以來,打擊樂器就可說是西方藝術音樂創作中,發展得最重要也最前衛的家族樂器之一了。誠然,在今日,以日常生活中的器具作為打擊樂器的做法屢見不鮮,而國內外也已經有不少作曲家以及打擊樂團體,以打擊樂器做了許許多多的聲音表演實驗。舉例來說,曾來過臺灣的國際知名表演團體 Stomp(臺灣翻成「破銅爛鐵打擊樂團」),就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作為背景舞台,利用報紙、掃把等日常生活物品,或者演奏者拍打身體等所製造出來的聲音,加上劇情設計,透過可與馬戲團表演相媲美的演員身體動作,設計出令人目眩的舞台表演,可說是將廣義的、包含所有能發出聲音的「打擊樂器」所能做出的聲音效果發揮到淋灕盡致、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這個團體所吸引的,已經不限於愛樂者與專業演奏者,而是更為廣大的族群。要在打擊樂器與其他領域相結合的「跨領域」方面,或者在「新奇」、「搞怪」、「特殊技巧」、「劇場效果」、「聲光效果」等面向來與這個團體競爭,恐怕非常困難。所幸「出入游樂」這幾位年輕演奏者,在深思熟慮之下所選擇的劇場元素是簡約而不破壞音樂進行的,也就是說,即使有著燈光、空間、服裝造型、表演道具、肢體表演等元素融入,但整個展演仍令人集中在「聲響」的面向上。
在這場演出中,團員既是演員也是演奏者。在展演中雖有視覺畫面的設計,以及肢體動作、燈光等劇場元素的加入,但整場展演沒有台詞,演員安靜「無聲」,只有樂器、玩具、生活器具等所發出的聲音。由團員作曲設計、類似即興的曲風,在幕前幕後的演奏,被導演串連成一段一段詩意的畫面;與傳統音樂會表演型式不盡相同,可說是另一種擊樂表演藝術的展現,堪稱是在黑盒子小劇場中的一場小而美的演出。而這群富有實驗精神的年輕人,將會如何繼續前進發展下去,也頗為令人期待。
[1] 匈牙利裔、奧地利籍的李蓋悌,被視為二十世紀後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美國電影導演庫貝力克(Stanley Kubrick, 1928-1999)在其電影中(例如1968年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等)使用李蓋悌的音樂,更使得李蓋悌廣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