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馬戲發展的嘗試之一-圓劇團《如果你還在》
陳惠湄 | 發表時間:2016/12/31 23:51 | 最後修訂時間:2017/01/04 04:44
評論的展演: 圓劇團 當代馬戲《如果你還在》 、 溫其偉獨立製作 《One More Chance》
觀賞的演出時間:2016年12月11日(日)14 :30
演出地點︰台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中正堂
演員:葉時廷、Ian、盧慶晟、張仕毅、林正宗等。製作群請參見圓劇團網頁http://www.thunarcircus.com/ifhereyoustayed/
提及的展演:溫其偉《One more chance》(觀賞的演出時間與地點:2016年12月18日星期日14 :30 台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彩演劇場)
圖版提供|圓劇團 攝影|許造元
陰雨的週日午後,排隊魚貫進入台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中正堂,稀稀疏疏的觀眾散佈於諾大的表演廳內,在廳內流瀉的是溫暖而令人放鬆的鋼琴酒吧輕音樂。正式開演後,在暈黃的燈光中,事先收錄的張康德演唱的、在吉他伴奏下的男聲,輕輕地迴盪在劇場,一位戴著眼鏡的書生走進、躺下,翻讀歷史書冊的扉頁;與此同時的是流轉在投影幕上播放的日治時期的黑白照片,剎那間猶如穿越時光般地令人進入到蔣渭水的時代。緊接著燈光轉換成冰冷的藍色調,在乾冰造成的煙霧中,兩位表演者挑起晾了一件漢裝、一件西裝的竹竿徐徐進場,之後分別穿上這白色的馬褂與西裝,在電子化音樂聲響的背景之中,以扁平的長竹竿神定氣閒地相互傳接著白色的球,表演著純樸的傳統技藝。白球在扁擔上來回滾動或被拋出,於兩位舞者的雙手、肩膀之間跳躍滾動。表演的前半段以竹竿、白球為主,而後半段則在舞台上架起一面既可以透視做為投影幕,也可以做為棚架的大竹簾,還可以讓表演者在其上滾動白球;這竹簾可說是個極有創意的空間運用手法。在舞者從舞台一旁緩慢地奮力攀爬而出的一幕中,背景投影幕播放著原住民徒步行走的紀錄片影像,其中還可見寫著「正視歷史,還我正義」的布條[1];舞者神情凝重、身體姿態扭曲,似乎呼應著影片中抗議者的無奈。「還我土地運動」投影結束後,表演者將竹簾放倒,舞者痛苦在地上掙扎,延伸影片中的情緒。在整個展演中,影像不時出現,具有強烈的指涉。除了一開始的日治時期,以及中段部份原住民徒步行走的影像之外,還有最後一段,當一位表演者用盡全身的力氣、單靠著纏繞在手腕上的布繩索,在竹簾後表演「皮條」空中技法時,竹簾上投射出的是怪手拆屋影像,那是華光社區土地拆遷的影像:一台台怪手剷平百姓的家園,讓一切瞬間化為烏有[2]。筆者的家人當時也跟著一群年輕人手拉著手,身上綁著鏈條,為了聲援一瞬間被剝奪家園的百姓,為了抗議政府強拆的暴力行為而抗爭,無奈最後仍被警力強行拆散,運送到郊外丟包,回家後身上有多處瘀挫傷,因此筆者看到這些影像十分有感。在竹簾後努力掙扎著維持平衡的表演者的身體,令人似乎看見在國家組織暴力之下,民眾掙扎與抵抗的脆弱身影。
除了影像的直接引用之外,展演中所使用的物件似乎也都有著象徵意涵;扁擔,象徵的是「擔當」,而舞者在傳球中保持扁擔平衡的默契,則似乎試圖表達抗爭時人們「團結」的意象。「以當代馬戲結合竹子工藝」,是海報上出現的文字,因此表演中的物件多以竹編工藝為主,例如竹子編的竹片、竹棍、扁擔等等,甚至最後還出現了以竹子做出的、可發出音高的,號稱獨一無二的簡單樂器,表演者現場表演一段,可說是將竹子工藝的實用性與創造性展現無遺。在演出結束前,插入了一小段表演者拿起麥克風主持,並請服務人員端出紅酒來販賣,試圖和台下觀眾輕鬆互動對話,並透過竹藝聲音數位裝置表演鄧雨賢的歌曲《雨夜花》的段落。根據導演林正宗在演後座談中的說明,這一段有著模仿蔣渭水時代的在小酒館裏面談論時事的情景的意味。在這一小段之後,又接回原來無聲的表演場景,在竹子的棚架下吊著多顆橙黃的發光球體,在黑幕中左右擺動著,似乎象徵著時光不斷流轉,或者將人民勇於發聲的精神化作盞盞明燈,也藉著宗教中燈的意象帶來祝福。筆者認為,整個展演充滿著詩意的氛圍,而插入的小酒館那一小段似乎破壞了原本的詩意,頗為可惜。或許可以考慮將竹子樂器的表演以及談話這ㄧ段挪到演後座談再一起表演就好,如此一來,氣氛轉換不會過於突兀,比較不會讓人不知所措。筆者認為,原本的演出除了音樂之外,表演者是無聲的,在燈光、佈景、音樂的烘托之下,自有一種動人的力量。但是燈光一亮,表演者一講話,好不容易營造出來的劇場氣氛就被破壞了,令人感到尷尬。既然後來又回到點燈的結尾,那還不如就將整體演出在雖然有點嚴肅,但帶著某種神聖意涵的氣氛中結束,再來座談。這樣也許會讓演出更加完整。
圖版提供|圓劇團 攝影|許造元
傳統的馬戲表演是加入受過訓練的動物一起,包含了特技、魔術、小丑與其他雜技,以娛樂觀眾為目的之表演。近年來動物保護的意識抬頭,許多馬戲團已經捨棄動物表演的部份。所謂的「新馬戲」與傳統馬戲最大差別就在於有動物與沒有動物。「新馬戲」(Cirque Nouveau)是在197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另類馬戲運動,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新型馬戲,完全摒除動物的演出。藝術家不僅發展出沒有「馬」的馬戲,更將傳統馬戲在大帳篷裡演出的形式改為走上街頭、進入劇場、結合劇場表演元素的「新馬戲」;這種表演方式最廣為人知也最成功的例子,就是1984年成立的加拿大「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臺灣近年來也可見到令人矚目的新馬戲表演,例如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今年十月份演出的《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便引起不少討論[3]。而加入新馬戲元素的展演也不少,例如「圓劇團」所推出的這個《如果你還在》的演出,或者年方十九的溫其偉獨立製作的《One more chance》。《One more chance》是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中目前最年輕的團員溫其偉自己投案,獲得文化部藝術新秀補助的案子,是結合了馬戲、特技、舞蹈(編舞者:溫其偉,舞者:溫其偉、游文賓、章凱智、鄭紫菱、王玟甯)的當代特技創作發表。聽著尚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一年級的溫其偉在演後座談的發言,當然免不了會有點初生之犢不怕虎,或者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但是,比起扮納粹的變裝遊行來,有溫其偉這樣的年輕人,企圖以作品思考「盲從」這樣的主題,無疑地是非常令人欣慰與開心,同時也寄予厚望的。溫其偉說道,他看到舞者們為了不斷練習綁著繩索互相拉扯的那個段落,為了找到他要的感覺而筋疲力盡、手腕受傷時,感到自己很殘忍。既然察覺到自己的殘忍,希望他可以繼續保持警醒,不斷鞭策自己,以一些大人作為反面教材,期許自己不要成為將舞者、演員逼到絕境,只為了找到自己所要的表演方式的導演或是編舞者。整體來說,這個展演的動作設計與音樂連接都很流暢,道具物品的運用簡潔又具象徵意涵,舞者們的身體動作敏捷有力,是個很具潛力的小品創作,未來的發展值得觀察。
《如果你還在 If Here You Stayed?》是由陳星樂與林正宗等人共同成立於2016年的「圓劇團」所推出的、與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合作的劇場作品。在演出前的宣傳以及當日的節目單解說(QR Code電子檔掃描)中,都可以感受到《如果你還在》的導演林正宗嘗試將新馬戲結合歷史情境與社會現實的企圖心,可說是台灣當代馬戲發展的另一種嘗試。在演後座談中,有觀眾問到起影像,希望可以加上字幕解說,因為不知道那些抗議事件的緣由。筆者不認為加上字幕是個好主意,因為以一個藝術展演來說,今天這個表演在影像的使用方面已經算是很直接了。如果透過演出能夠引起觀眾對所訴求的主題的關心而自行去搜索資訊,對相關議題有更多的瞭解,那就非常了不起了。其實在台新藝術獎的「藝術動態」網頁的展演活動訊息中出現這樣的文字:「《如果你還在》映照著當下的社會情境與問題,從歷史的紀錄與圖像中解讀,組構起現今台灣與日治時期的生活流行與社會狀況做串聯。如果社會運動家蔣渭水與作曲家鄧雨賢在現今的社會現場,對於當代的問題與矛盾,是否有同樣的憧憬與想像,之間又存在哪些相似卻又不同的省思與提問?」[4] 在電子節目冊中的文字中,也已經將導演的訴求闡述得很清楚了。
根據「圓劇團」在臉書粉絲網頁中闡述的理念,希望「藉由當代馬戲藝術的創作與分享,讓馬戲與觀眾在這個空間上彼此連結與思考,以詩意的力量,產生對當代社會的哲思。」[5]誠然,不僅是臺灣,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各種不公不義,令人無時不刻充滿了無力感。選擇以表演藝術作為表述方式的創作者與表演者們,除了思考如何以藝術展現理念之外,還有一項宿命,那就是每日不可或缺的日課:無論是舞者、特技表演者、戲劇演員(不管是傳統或各式劇種)或者是樂器演奏者等等,身體的鍛鍊是無法中斷的;在思考的同時,也必須每天孜孜矻矻地重覆這個無法避免的日課。以當代馬戲的特技表演加入原創性的元素去敘事,也是另一種關注社會的方式。但是,在思考創作形式的同時,日日照表操課,訓練身體,讓站在台上表演的瞬間吸引台下觀眾的目光,藉由對表演的讚嘆,引起對表演背後所藴涵的議題的關注,說不定也是一種可能性。剛成立的「圓劇團」關注社會議題,想將這些議題與表演藝術結合,有很大的企圖心,但是在實際執行上,可能還得經過持續不斷的實驗,才能摸索出接近自己理想的狀態。無論如何,踏出第一步的勇氣值得喝采,初次的展演有許多動人之處,大部份時刻也頗為成功地顯示出劇團想以詩意的方式引起對社會議題之關注的企圖;編導、表演者、燈光與舞台設計、音樂等各方面的整合度頗高,展現出臺灣當代新馬戲的另ㄧ種嘗試,未來值得持續關注。期盼日後也將一步一步地朝著理想中的境界邁進。
圖版提供|圓劇團 攝影|許造元
[1] 民國77年,原住民為爭取土地權走上街頭,是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早先的抗議行動。而根據演出節目冊中的說明,播放的這一段影像是《為歷史正義而走》,記錄原住民從南部徒步走到台北抗議的記錄片。
[2] 華光社區位於國立中正紀念堂東側,89年時即被政府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歷經居民多年抗議,仍舊在102年被強制拆除。當時參與聲援抗議的五位學生、居民也被以妨害公務的罪名被起訴判刑,引申為後來的「華光五人案」。
[4] 網址:http://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info/2016120902
[5] 見「圓劇團」Thunar Circus 臉書粉絲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