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釧兒》音樂劇音樂會
陳惠湄 | 發表時間:2016/05/29 17:01 | 最後修訂時間:2016/05/29 21:00
評論的展演:《釧兒》音樂劇音樂會
觀賞的展演時間:2016/5/8(日)14:3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藝表演廳
主辦:耀演音樂劇團、亞堤斯特藝術有限公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文中心
委託創作: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2015戲劇旗艦
圖檔來源:耀演音樂劇團
《釧兒》音樂劇是去年「2015衛武營玩藝節」的開幕大戲,於2015/10/8 - 2015/10/11在衛武營榕園北側廣場演出四場。這是與兩廳院同樣隸屬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正式開幕營運前,首部推出的委託旗艦製作。《釧兒》故事內容描述瀕臨解散的歌仔戲班,被邀約搬演《薛平貴與王寶釧》酬神。邀約來自每次總和戲班大車拼,並和班主(天來,荒山亮飾)一見面就爭吵,看似水火不容,其實是老友的鋼管歌舞團長(黑豬,曾致遠飾)的委託。原本已決意解散戲班的班主陷入兩難,因為八年前,班主的兒子阿強(呂名堯飾)與釧兒這對情侶因一場意外,導致阿強失憶、釧兒(張芳瑜飾)過世,戲班從此不演該戲。不過此時為了讓戲班持續下去, 天來只好無奈接演;當戲台響起〈別窯〉的曲調,阿強突然恢復記憶,記起這段愛情,才知道他每天看到的,等在戲台下並與他一起在夜間排練〈回窯〉的釧兒,其實是鬼魂。最後,他妝扮好,與釧兒一起演出〈回窯〉,釧兒告訴阿強,兩人之間的許諾已達成,勿再留戀她了。
不同於去年在高雄演出的音樂劇,這次從2016/5/6(五)到5/8(日)在板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臺藝表演廳連演四場的《釧兒》,沒有搭台、戲服(除 了最後「戲中戲」時,女主角釧兒穿了象徵戲服的白色水袖洋裝,男主角阿強穿了飾演薛平貴的歌仔戲服之外),演員清一色穿著卡其色長褲、白襯衫或白洋裝。在高雄演出時,澎恰恰自己親自上陣扮演歌仔戲班的團長天來,在舞台上現場演唱。而在板橋演出時,舞台前方擺上了簡單的桌椅,讓這次不再上場表演、只擔任說書人角色的澎恰恰,像在泡茶聊天一般地在音樂會中串場敘述故事。這次的舞台正中間是樂團,由指揮與幾位音樂演奏人員所組成;圍繞著樂團的只有幾個作出高低落差效果、方便演員走位的台階;這樣的舞台設計已經凸顯出這次以音樂會呈現的特色。
圖檔來源:耀演音樂劇團
由於是在大學校園內的表演廳演出,因此有不少人誤以為擔任演奏的是在學學生,殊不知其實音樂家們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重量級演奏家,如單簧管演奏家陳威稜、小提琴家林暉鈞,以及李哲藝所組成的亞堤斯特大眾管絃樂團的堅強陣容(中提琴歐聰陽、大提琴歐陽慧儒,低音提琴莊嘉維,李哲藝自己演奏的竪琴),還有年輕一代的演奏家,如打擊樂廖海廷、鍵盤黃雅琳、鋼琴康和祥等人。負責創作音樂的是臺灣多才多藝的音樂家李哲藝,他可說是國內展演界炙手可熱的作曲家、音樂製作人。他身經百戰,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了無數的跨界、跨國合作經驗,近年來委託創作的來源與對象更是來自世界各地;其源源不絕的創作力非常驚人,他的創作速度之快與作品數量之多,鮮少有人能望其項背。而且他不但為古典音樂會寫作室內樂與交響曲,也參與許多跨界音樂會,還為包含古典歌劇、兒童音樂劇等各式劇種創作音樂,合作的對象延伸到與布袋戲、歌仔戲、舞團等等不同領域的展演。除了創作音樂之外,李哲藝也經常在現場演出時擔任指揮,甚至還邊指揮邊彈奏竪琴,他那彷彿永遠用不完的充沛精力與多才多藝的表現真是使人嘆為觀止。就舉出今年五月上旬的為例來說,除了5/6到5/8《釧兒》的音樂會,李哲藝作曲、指揮並擔任整場的音樂總監之外,5/13-15於台北城市舞台演出的「2016TNAF臺灣精湛台灣原住民鄒族神話音樂劇《雲海中的仲夏夜-天祭HOCUBU》」,還有同一時間(5月14日、15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的、由兩廳院製作的2016「1+1雙舞作」中,著名編舞家古名伸所編、古舞團演出的五十分鐘舞作《沙度》,也是由李哲藝負責作曲。同一個時期在多場型態如此不同的展演中,都由李哲藝負責音樂製作、音樂總監的現象,只不過反應出這位音樂人日常的一小部份工作狀態而已。
圖檔來源:耀演音樂劇團
李哲藝的創作速度之快,偶爾會讓習慣慢工出細活的工作者感到卻步,但是《釧兒》一劇的製作有別於李哲藝平常的工作速度;據說從構想到展演的實踐,經過了多年的時間[1]。由許多媒體專訪以及音樂會節目單中得知,知名藝人澎恰恰從小就熱愛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曾經以此劇為基礎改編成無數次的劇本,在工地秀、秀場、綜藝節目短劇等場合中演過不同版本,也曾出現在他的電影片段中。澎恰恰在12年前就已經寫好《釧兒》電影劇本,不過,在8年前,經由音樂劇導演曾慧誠熱心邀約與說服之下,澎恰恰同意將《釧兒》改編成音樂劇,才促使這次以音樂劇的方式,於2015年在衛武營首度推出。
這次以音樂會形式表現的《釧兒》,除了少數對白以及澎恰恰串場的說書之外,歌唱佔了絕大多數。在歌者演唱時,歌詞大多聽得清楚,這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當然,舞台旁的投影螢幕同步顯示歌詞的方式也有其功用,但作曲家盡量配合國台語原有發音的高低音調以及語言節奏抑揚頓挫的做法,恐怕才是關鍵,這一點相當可貴。現場的樂團編制不大,演奏家只有少數幾位,但音效卻令人感到彷彿是人數更多的樂團;而無論是歌唱或樂器演奏的部份,在擴音之後不像國內大部份的展演都有聲響過大的弊病,可見作曲家在配器方面 的處理,以及現場負責音響效果的專家(音響設計為Michele Paciulli白龍,也是李哲藝長期合作的班底),都有相當獨到的經驗與技術。在歌仔戲橋段時,李哲藝暫停手邊的指揮棒,讓演員清唱,以免百老匯式的音 樂破壞歌仔戲的唱段,毋寧是個聰明的選擇。
圖檔來源:耀演音樂劇團
擔任編劇、作詞的是尚和歌仔戲團團長梁越玲,她與耀演音樂劇團以及音樂總監李哲藝已經有多次合作的經驗;這次她在此劇中將國台語交叉使用,有時甚至在一個句子中同時使用國語以及台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臺灣日常生活中的用法。耀演劇團的班底以及特別為《釧兒》的演出而徵選來的演員們,大多具有西洋聲樂訓練的基礎。導演曾慧誠在受訪中表示,希望聽眾聽完音樂會後可以哼唱一段旋律回家,這個願望似乎可說達標;劇中出現多段動人旋律,在結束後盤旋在腦海中,彷彿可以哼唱。能寫出動人旋律,可看出作曲家的功力。不過,這些聽來悅耳的旋律,真正要演唱其實很不容易:先不提女主角屢屢盤旋在高音域的歌唱,對演員來說有多困難,光看在一段旋律唱完之後,往往突然轉調的這種不時出現的調性變化,以及比起流行歌曲來說相對複雜的和聲,加上有時必須在短時間內唱完包含著許多字的歌詞,在顧及音準與音樂表現之外還要咬字清晰,在讓人折服於演員的唱功之外,也不禁使人為他們捏一把冷汗。有幾位聽起來不會講台語的演員,在語言轉換之間不免聽出一些破綻;在歌仔戲橋段時,無論是唱腔或身段當然都無法與真正的歌仔戲演員相提並論,不過這也許是無法強求的。除此之外,無論是特別邀演的荒山亮、謝淑文、林姿吟,或者幾位主要角色,還是年輕的合唱演員們,大多唱作俱佳,唱功了得,令人佩服,也讓此劇成為名符其實的音樂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飾演釧兒的張芳瑜,她並非音樂科系出身,卻不辜負擔任女主角的重責大任,在歌唱的表現方面,特別是高音的部份令人驚艷。不過,在此劇中,高音出現的次數不免過於頻繁,削弱了原本可以堆砌高潮的力量;處處皆高潮的結果,就是讓音樂失去了重心與對比。知名評論家白斐嵐在肯定李哲藝於《釧兒》劇中音樂創作的細膩之餘,也明確指出《釧兒》音樂與戲劇轉折間的聯繫薄弱的種種問題[2],這一點也許可以作為將來再演出時的參考。
當然一定還有許多可以更臻完善的地方,不過,筆者認為,李哲藝這位可說是自學而成的作曲家所爆發出的創造力,以及不畫地自限,對各個不同領域都抱著好奇心的學習態度,以及至今為止他所生產出的數量驚人的無數音樂製作,都令人佩服。就原創音樂的整體性來看,這次的展演無論在旋律的構成、和聲的運用、配器或整體的構成方面,筆者在此劇中都看到李哲藝與他自己的其他作品中不同的進展,在各方面都掌控得更為圓熟;《釧兒》無疑是這位作曲家在創作生涯中的一個轉捩點,之後的發展令人期待。
在記者會中,澎恰恰宣佈了《釧兒》四部曲的計劃:繼去年的音樂劇後,今年推出音樂會版,接著舉行大型戶外公演,並將拍攝台灣首部音樂劇電影,「企圖以台灣為根基,進軍國際市場」[3]。樂評人林采韻在〈如果音樂劇《釧兒》的首演是場試演〉一文中,認為《釧兒》在衛武營的演出是「體現解決台灣音樂劇困境的可能之道以及扭轉的機會。」[4],對這個音樂劇寄予厚望。《釧兒》的導演曾慧誠是擁有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頭銜,並且是少數在美國受過完整音樂劇表演訓練的台灣演員,對百老匯的音樂劇有深度的認識;他所領導的耀演音樂劇團,與尚和歌仔戲團、李哲藝的音樂團隊已經有多次製作音樂劇的合作經驗;這幾個團隊在每次事前的宣傳或演出後的講話中,都強調「臺灣本土」。團隊想要「以台灣為根基,進軍國際市場」的願望可以想像。不過,在祝福這個計劃實現的同時,也期盼整個團隊可以再好好思考「何謂臺灣、何謂本土」的這個問題。畢竟,不是將故事背景設定為歌仔戲班,或是在戲中唱幾句類似歌仔戲的唱腔就是「臺灣」或者是「本土」。紙風車劇團在總統就職典禮中引起的風波,殷鑑不遠(相關報導甚眾。參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助理教授石婉舜的文章 [5],或苦勞網記者宋小海的報導[6])。期盼團隊深思。也祝福可以朝向設定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前進。
[1]〈釧兒上戲 衛武營推原創音樂劇〉。兩岸文創誌。2015-07-20。
[2] 白斐嵐:〈野心冒險的安全路線?《釧兒》〉。表演藝術評論台。2015/10/09。
[3] 見記者林淑娟文,〈澎恰恰拼老命 《釧兒》四部曲走向國際〉,2016年03月07日中國時報。
[4] 林采韻:〈如果音樂劇《釧兒》的首演是場試演〉。MUZIK AIR READ 或關鍵評論網,2016 / 01 / 25。
[5] 石婉舜:〈對總統就職慶典「台灣之光」的劇場筆記〉。
[6] 宋小海:〈從「民主進行曲」到「台灣之光」〉。2016年05月22日苦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