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阿伯樂戲工場《終章之後》
陳惠湄 | 發表時間:2016/11/30 11:27 | 最後修訂時間:2016/12/01 13:11
評論的展演: 【 321小戲節| 《終章之後》 】
觀賞的演出:2016臺南文學季-321小戲節-阿伯樂戲工場《終章之後》
觀賞的場次:2016年11月27日星期日晚上20:30
主辦: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阿伯樂戲工場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公園路321巷23)
圖版提供:阿伯樂戲工場
攝影:Wei Chen
位於台南市北區公園路的這個日式建築群,在日據時代是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國民政府來臺後,曾為成大教授宿舍。經過市政府與地方人士的折衷協調,在各界的努力之下,終於在2003年5月13日公告為市定古蹟,讓這些日式屋舍暫時幸運地逃過被摧毀、開發蓋大樓的命運,目前得以被保留下來。這些屋舍的其中一戶曾經是臺灣知名美術家郭柏川的故居,現在成為其紀念館。在台南市政府收回多年後,終於在2013年3月23日正式成立「321巷藝術聚落」,以徵選、租約的方式提供給藝術團隊從事創作、排練、展演等活動,現有約8個藝術團隊進駐。這個幽靜美麗的場地現在也成了市民休閒之處,以及吸引外地觀光客參觀駐足的地點之一。在2013年春天「321巷藝術聚落」開始之後,台南人劇團即進駐到藝術聚落的199號,並取名為「台南人戲花園」,將這座充滿著歲月痕跡、飄散着特殊氛圍的花園老屋作為團隊的創作發想基地與另類的演出場域,也讓參觀者得以想像老屋在之前各時期的生活況味。台南人劇團更特別為這個藝術聚落量身訂做了獨特的「321小戲節」,強調善用這些日式屋舍以及環境的非劇場空間特色,創作出新形態的藝術觀賞與演出行為,期待成為民眾參與多元藝術形式的交流平台。每年設定一個主題的「321小戲節」,不但已成為台南市民每年期待的藝術盛典,相信也有不少像筆者一樣特地從外地來參加的的觀眾。隸屬於2016臺南文學季活動的一環,今年「321小戲節-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分為演出、藝宵合作社(邀請聚落進駐單位推出各式攤車,提供觀眾在等待看戲的空檔有休憩、進餐的機會),以及展覽(內容以參與「321小戲節」演出團隊的作品為主軸)三個部份。今年演出的部份邀請四個團隊,演出期間四個團隊同時開演,每晚演出兩場,連演兩週(2016/11/25-27、12/1-4每晚19:30與20:30兩場次),演出時間為30到40分鐘,空檔時間可以看展覽、逛攤位,是十分吸引人的設計。無奈天公不作美,台南難得地在2016/11/27禮拜日這天下起整天的大雨,與聚落中的自然環境結合的演出(「耳邊風工作站」劇團的《悲劇的靜止》、台南人劇團x末路小花劇團的《去他的森林》、「影響新劇場」的《沙士B亞》)被迫取消,很是可惜。所幸仍有全程在室內演出的「阿伯樂戲工場」劇團的《終章之後》照常演出 ,彌補了遠道而來卻無法同時觀賞幾齣作品的缺憾。
23號的這個屋舍就像是個電影場景中會出現的日式家屋,並不算大,勉強可以塞進五、六十位觀眾,這天算是擠得滿滿的了。開場前在牆角一隅,一位樂手演奏著電子鍵盤樂器,音量調得極小;似乎是即興的音樂,讓人舒服地預備進入看戲的心情。牆的兩面垂下寫著墨水字的白紙,在幽暗昏黃的燈光下,一位女詩人坐在桌前絞盡腦汁思考,寫了幾句之後又撕了稿紙,來回反覆,很是焦慮。忽然,室內燈光閃爍變暗,配合她身後的木格拉門忽遠忽近的燈光以及「小姐,開門讓我們進去」的女聲呼喊,屋內充滿了一股令人恐懼的氣氛。倏地從兩旁進入兩位怪異的女子,那詭異的服裝以及化妝,的確嚇人一跳,但現身之後一開口說話,卻奇妙地緩和了之前醖釀的恐怖氣氛,因為,最恐怖的是不知即將面對什麼的、想像出來的無形恐懼。即使從對話中知道她們是鬼魂,但,有了形狀與聲音,恐怖就消解了大半。不過,在前半段的對話中,提到消失的鎮長與小女兒、河邊、黑暗中的大雨等等,剛好屋外就是淅瀝淅瀝的雨聲,在昏黃黑暗的日式家屋中,氣氛還真是渾然天成。三位女演員在說故事、聽故事中爭奪著說話權,堅持著自己的版本;故事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前後交錯,三位演員隨之變換角色,轉換自然。不過,有時一些表演的設計、身體姿態的詮釋,似乎有點讓劇情的張力下降;例如,描述西夫人生活淫亂時的段落,語言、身體姿態的呈現就好像有些流入固定制式的想像,筆者個人覺得有點可惜,或許還有更具想像力的其他表現方式也說不定。在小小空間中,如此近距離的演出,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音力度都可以很明顯地展現,是一種優勢。演員們身體敏捷,在一些打鬥、交纏的動作時,節奏明確地奮力搏鬥,可說是十分賣力演出,表現也很出色。
這齣戲將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馬克白》(Macbeth)、《哈姆雷特》(Hamlet)、《奧泰羅》(Othello)、《李爾王》(King Lear)的劇情、台詞交織融合在一起,編織出一個小鎮上的女詩人以及兩個陌生訪客的故事,頗為契合今年「321小戲節-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的核心概念,也就是「讓莎士比亞的經典文本與321巷的非典型空間相遇,讓台灣團隊、日式房舍、英國文本,一起碰撞未知的莎士比亞」[1]這樣的設定。筆者認為在這個作品中的日式,並不僅限於房舍,兩位女鬼魂的詭異裝扮,就令筆者聯想到日本動漫中妖怪或魔女的造型(例如《×××HOLiC》中會出現的人物)。
展演中充份利用小小家屋的空間,天花板垂下幾件當作道具的物件,鬼魂拍手即下降(由現場人員拉著一條繩索控制);開場時兩面牆上寫滿字的白紙到最後被撕下,在一番打鬥之後女詩人蓋住另外兩位女演員的頭,彷彿是符咒一般地降服了兩位鬼魂,將她們壓在當作書桌寫字的箱子中,道具利用十分簡單卻有效率。音樂也成功營造氣氛,開場時類似即興演奏的輕音樂令人放鬆,而樂手除了彈奏電子鍵盤樂器之外也演奏小提琴,例如在戲劇進行到中段時,樂手拉奏了捷克作曲家德沃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1904)的《幽默曲》(Humoresque),以及義大利作曲家蒙蒂(Vittorio Monti, 1868-1922)寫給小提琴的名曲查爾達斯舞曲(Csárdás),也彈奏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1827)的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一開頭的樂段等等,一手包辦了現場音樂的演奏以及聲響效果(在回憶過去的故事時的某些段落,在演員講講述時,同步播放了台詞的回音,增添了幾分恐怖的效果)。不過,如果可以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即興創作的音樂,不用受制於這些耳熟能詳的古典名曲所帶來的想像,說不定更能創造出配合戲劇氣氛的音樂。期待樂手將來能更有信心地創作自己的音樂。現場的音樂演奏或是音響效果,都控制在很小的音量,只增添戲劇效果,而不帶來干擾,筆者十分激賞這一點。
在觀賞此劇時,筆者覺得恐怖氣氛的營造頗為成功,特別是在下雨夜晚的日式屋舍中這樣的環境。如果能再進一步將飽滿的緊張感、恐懼感更為推進,雖然兒童不宜,但說不定會讓此部作品更為精采。
因著天候因素,在當天無法欣賞到更多的演出,的確令人扼腕。不過,相信今年的321小戲節一定精采又熱鬧。期盼有更多觀眾可以到場參與這個戲劇的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