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品秀 / 藏在藝術細節裡的魔鬼 ── 三十舞蹈劇場X 林依潔《幻象製造所》
分享 | 瀏覽數: 847

藏在藝術細節裡的魔鬼 ── 三十舞蹈劇場X 林依潔《幻象製造所》

陳品秀 | 發表時間:2023/10/19 14:31 | 最後修訂時間:2023/10/23 17:32

評論的展演: 幻象製造所

三十舞蹈劇場今年推出林依潔的新作《幻象製造所》,透過九名服裝相近的舞者和交錯盤衍的肢體動作,幻化分身,呈現一個人的多變性格。長達70分鐘的舞蹈分上下半場,沒有線性敘事的故事,除了少數幾個可以辨識的日常動作之外,都是純粹抽象肢體的動作,在動作母題的變奏與發展之下,表現各種情緒變化,以及不同性格的分身的反應。

《幻象製造所》除了純肢體表現,也倚重道具的運用。上半場使用了幾個黑色的金屬框架,暗示著物理世界的三維空間,也用來表現不同性格的心理空間。舞者操縱著框架,移動、拆解、組合,或者用身體貼著框架的直橫線條,做出不一樣的造型。在框架不同立面交錯存在的舞者,彷彿著名的視覺錯視畫家艾雪筆下,小男孩手上拿著的「不可能的方塊」(註1)分割了空間,每一個分身舞者都是真實存在,也都是不完整的個體。下半場的道具則多了一雙假手,一如遠距的擁抱,延伸了現實軀體無法企及的心理想像。

聽覺風景包覆的視覺意象

曾經看過林依潔的《所在》演出。在那個作品裡,她運用大型的鐵框架(也是這次演出使用的),和以吊掛的衣服製成的大型操偶與舞者共舞,流暢演繹出人與物件的多重關係。但此次的《幻象製造所》,林依潔企圖除去故事的描繪,透過緊密繁複的動作編排、關係的經營,來傳達「分身」的概念和抽象的情感。

儘管,偶然間觀眾可以從幾個畫面的營造,看到編舞家的意圖,比方:舞者分別在前後排列的四個鐵框輪動,模糊了世界的時間與分身的行為、兩名舞者對鏡盥洗,從鏡像到衝突的動作發展分身的對立。但以這個70分鐘的現代舞作品,對觀眾來說,作品所給的線索仍然太少了。

或許正因為如此,音樂設計余奐甫用聲樂、語言、弦樂、電子音效等多達53首的樂音(註2),從呢喃低語、金屬擊樂、抒情香頌到轟隆的爆裂,繁花似錦地織就《幻象製造所》多重層次的聲音質感、塑造作品的氛圍,但觀眾依然陷於眼前的舞蹈畫面、無法奔向異想的世界。

三十之一《幻象製造所》演出劇照         攝影|林守晟         照片提供|三十舞蹈劇場


現代舞的抽象美學有其嚴謹條件

林依潔在2004年以舞者身分加入「三十舞蹈劇場」,在舞團鼓勵新人發表作品的「30沙龍」開始嘗試創作,其後為該團年度創作了《所在 ── 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2016)、《該死的十字路口》(2018),以及從該團策劃的相遇舞蹈節發表的小品而來的《失物招領》(2020)等等。從她在「三十」近20年的歷程來看,可以說是在舞團藝術總監張秀萍、團長吳碧容的照看之下,培養、成長的編舞家;也因此,林依潔的創作美學,自然也深受「三十」的影響 ── 以張秀萍的創作為主的「三十」,一向在騎騁創意的野馬時,仍然嚴持現代舞美學的韁繩。

現代舞美學的要求包括,以風格化的精巧組合編織動作的能力、以有機的空間調度產生流動的能量、以舞者純熟的技巧展現細膩的質感和內化了創作者的意圖之後展現出層次豐富的詮釋,綜合以上所完成的視聽律動,才得以傳達詩意的動感。缺一不可。尤其在現代舞發展了百年之後,更要求其藝術語言的精練與貼近當代的詮釋。

在沒有當代議題的加持、沒有故事情節的包裝之下,如何有機運用這些手法掌握觀眾的接受度、用抽象的形式和技巧來觸動觀者,對編舞家是極為嚴厲的考驗;稍有偏差,就會因為創作語彙不見新意而淪為平庸。

《幻象製造所》在編排手法上,無一不盡力遵循著前述美學的要求而作,包括如何用主題動作的動機加以變奏、對位、發展,獨、群舞者如何運用交替運用形成張力變化等等。只是相較於《所在》的快意流暢,《幻象製造所》的韁繩似乎勒得太緊了,繁複的動作並沒有堆疊出亮眼的創意,反而成為她自己無法跳脫的框架。

三十之二《幻象製造所》演出劇照         攝影|林守晟         照片提供|三十舞蹈劇場


藏在藝術細節裡的魔鬼

而這樣的檢驗,也殘酷地施加在舞者身上。在現代舞的美學裡,舞者的動作就如同每個樂器發出來的音符,不能含糊。失之毫釐,就有如精準的機械鐘錶(特別是舞者的表現),齒輪運轉稍有差池就無法運作。它要求舞者必須極為精良;亦或反其道而行:編舞家必須清楚掌握舞者的身體技巧表現能力高低、發現他們的性格與特質,為他們量身編作。

同樣的考驗不只出現在《幻象製造所》,也在上個月,舞蹈空間舞團邀請日本編舞家島崎徹創作的《往月的方向去》演出,看到類似的現象。不是說舞者不好,而是在全球頂尖舞團在台灣來來去去的此刻,台灣的舞者表現是否也都能在A+之列與之評比?

《往月的方向去》包含兩支作品:〈血與鋼〉強調以極速的動作展現崩解式的未來感,不只要求舞者快速切換四肢(身體遠端),更要求在瞬間大幅度變換軀幹的位置和重心。〈碎月〉則運用了大量的雙人技巧,要求彼此之間一氣呵成的移行換位、毫無滯礙的力量流轉。兩支舞都是島崎徹融合嚴謹芭蕾訓練的現代舞風格作品,他給出四千多個動作的挑戰,舞空的舞者都做到了,但可惜還未到純熟凝練,離完整表達編舞家的風格內涵,還有些距離。

舞蹈空間舞團跟三十舞蹈劇場,皆是台灣長年培育編舞家和舞者的重要舞團。但多年以來仍無法以全薪養成專職舞者;傑出編舞家的養成,則更需要藝術家的才氣、與團的默契和各種條件的配合。從A到A+的距離,全是藏在細節理的魔鬼 ── 所耗經年、所費不貲 ── 但觀眾卻無比現實,只想看好作品,不會、也無須體諒這些看不見的心血和成本。是以,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如何改變的製作規格和營運模式以達成藝術的追求,將會是舞團未來需要慎重思量的議題。

 

 

  1. 1. Maurits C. Escher的畫作《Belvedere》。 
  2. 2. 參見演出節目單。末頁詳細羅列53首演出音樂資料,包括曲目、作曲、演出、專輯,堪稱文獻典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