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龔卓軍 / 第二十一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378

第二十一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龔卓軍 , 2022年07月18日 17時30分

2季(41- 6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背陽—情慾伏流及其隱現

時間︰2022.06.04 - 2022.08.06

地點︰耿畫廊TKG+ Project

藉由精神分析上的情慾潛抑命題,提取出藝術創作陰性書寫的特質,反思陽具中心主義的象徵秩序所建構的情慾特質,及其陰隱面的裝扮、借喻、隱喻、諧擬、多聲部主體表現路徑。同志或酷兒情慾的多元面貌,在莊偉慈的策展部署中,透過視覺、聲音與歷史檔案三個向度,提出情慾流動的可能及其隱藏/現身的多孔滲透式感性邏輯,同時挑戰二元邏輯下的性別建構基礎,呈現了雄辯與陰性書寫兼具的策展手法:一方面調侃著身體主體的固著性屬秩序,另一方面也延展90年代同志文化的話語能量,突顯當代情境中同志或酷兒情慾的藝術反響、歷史變奏與主流異音。

作浪

時間︰2022.05.21 - 2022.07.16

地點︰本事藝術

運用地理詩學與極端氣候政治學的策展角度,從極地、傳統領域、霧林帶、火山這些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出發,展開後人類女性主義現象學的辯證、描述與還原。展覽佈置與作品敘事企圖諷喻人類中心的視角,將地理邊緣的極地與火宅場所、未被指認的群族、非人的蜜蜂窠穴、霧林風景的人工化,轉譯與轉喻為水體的今世異變體。藝術家與相關工作者,在策展人吳虹霏的觀點中,成為非典的引用者與被引用者,猶如水體本身的欠缺命名、充滿雜訊、分子合成、滲透混種。這個展覽的作品直接間接地觸及海洋、冰封之地、水庫、溪流、霧氣,以及對立面的乾涸窒熱戰火之虛擬實境,並組織「引用工作坊」,透過文字語言的挪用與引用,震盪著參與者內在的水體。

非遊記

時間︰2022.05.10 - 2022.07.31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非遊記」以東南亞移工近三十年的勞動生命經歷與書寫畫作歡唱表現為第一敘事線,反轉出「林班歌」和「摩蘭」穿越冷戰歷史交錯而成的第二聲音敘事線,以此結構構成展覽主體,在交疊相續的歷史音軌中,出土輯錄消失的邊緣聲音,以及被主流敘事掩蓋的細弱音位,實屬少見。策展人鍾適芳與共策團隊並未固著在單純的聲音檔案展覽,卻令更多前所未見的聲音檔案呼之欲出,這個展覽鋪陳出民謠生產的當下生活場域與歷史政治場景的構造,用曲折的歷史事件與民謠的變造挪用,從底層聲音的多部歧出、收編抗拒的日常生活政治中,逆寫出上層結構在政治經濟與國族壓迫中的多重扭曲結點。繼「造音翻土」之後,反身續行,反指著台灣內部的「伊善」移工魅音與「林班」原民殘響。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時間︰2022.05.06 - 2022.05.08

地點︰士林傳統戲曲中心

活戲與即興,既代表了歌仔戲的開放組裝性格,也代表了音樂節奏邏輯上與西樂的根本差異,鑼鼓點與不定拍在劇情堆疊、口白落歌之間,必須緊緊盯著舞台上的演員身段與唱腔開展、收斂與轉折的切分點。當王嘉明導演、周曼農編劇與柯智豪的音樂設計,讓莎妹劇團、蕭東意、小事製作這樣的組合,與明華園天字團在《無題島》上相遇,除了編導與說戲人之間的多重磨合方法外,傳統編腔與音樂設計之間的工作方法,也是值得戲迷叫好的另一個焦點。若音樂設計在定設時,沒有考慮到這個活戲與即興的層次,準備好各式各樣的音樂黏合百寶箱與想像的前往之地,就沒有辦法進入到個別演員動作與唱腔脈絡,開闢多音源與混成語的細密韻腳,《無題島》以創造性的工作方法,做到了這種難得的多層疊韻。

擺度之外

時間︰2022.04.15 - 2022.04.16

地點︰國家兩廳院

「擺度之外」音樂會實際上可以說是鍾玉鳳的樂展,也就是說,琵琶手在此不僅僅是具有關鍵樂手的位置,同時也具備了作曲家與編曲者的身份。在台灣整場琵琶音樂會以一位女性作曲者的創作曲目為主的音樂會,可以說少之又少。鍾玉鳳跟不同的音樂家合作,發現了每個民族幾乎都有他們自己的作曲方法,她在合作關係中,學習的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樂器配置上,尋找新的聲音佈局打磨出新的編曲法。鍾玉鳳的音樂擅長於就地對話組裝,反思傳統國樂的民間音樂本質,進而對當代生活的複雜脈絡加以涵容,讓許多即興的現場演出,內裡充滿對於音樂的真實的愛和友誼交流。雖受疫情影響,但在「擺度之外」的音樂舞台上,仍然組合了台灣的世界音樂社群。有阿拉伯音樂社群,有印度音樂社群, 有波斯手鼓音樂、佛朗哥擊掌手加吉他等等,讓聽眾聽見且看見琵琶與世界音樂的特異組裝連結之音。

方舟博物館

時間︰2022.05.28 - 2022.08.06

地點︰耿畫廊

方舟博物館充滿了對於人類、動植物、神話、礦石、科幻場景與考古現址的交錯想像,打開了考現學與未來學並置的創作方法論,以偽換真,並展開與台灣考古學界年輕世代的積極對話,這是近十年來涂維政較為完整的博物館系列個展。這個展覽不再強調以假亂真,一方面通過物質條件的發明與精巧掌握,表現出藝術家手藝足以貫通古今的能耐;另一方面則發展藝術學與考古學的實質對話,拓展了當代藝術跨領域的嶄新範例,不僅模糊了考古學與考現學之間的界線,也消融了考古學與藝術之間的技藝分野,讓觀者對於物件與材質的凝視與凝思,得以超然於物外,不分於古今。

一塊骨頭如何是精神的存在?

時間︰2022.05.28 - 2022.07.23

地點︰非畫廊

張乃文善於在造像的破立之間,提出當代雕塑在手藝上的自我挑戰命題與諷刺性的觀念。維尼家族系列的頭骨雕塑,光框中的頭胸像系列,前者是考古與自然史博物館的尋常物件,後者是體質人類學甚或畫室中的陳列物件,在「一塊骨頭如何是精神的存在?」這個個展中,創作手藝技法既被刻意低調處理,又顯然逼視著觀者;青年佛教木造像的休假狀態與沖浪板的裝置佈置,白眼金屬神像與護法面前的萊豬對局,張乃文慣用的雙關語法與雙層語構的感性邏輯,逼迫觀者不得不思考眼前之所見為何,又不得不自我懷疑所有的思考是否不值一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