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龔卓軍 / 第二十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641

第二十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龔卓軍 , 2021年10月20日 16時09分

第3季(7月1日- 9月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土步.土語:洪政任研究展

時間︰ 2021.09.15-12.11

地點︰台南藝非凡美術館

本展精選高雄攝影家洪政任代表作72組,呈現40年創作軌跡,以研究、重製、書寫、論壇的方法,將洪政任的早期作品挖掘整理出來,表現洪政任非學院、勞工、高雄意識等南方觀點與野生性格。這個展覽對於台灣攝影史在沙龍、學會、實驗(黑眼圈)的發展,多所勾勒,也對於《臺灣異托邦》系列的生成,提出了獨特路徑的完整詮釋,尤其在重製舊作、表現創作材質多樣性與放大藝術家作品的手做質感方面,本展均有完整的鋪陳,同時也安排論壇進行公開的深度討論對話,對於一位沈默寡言、少以言語為溝通介面的藝術家而言,殊為難得而珍貴。

《吃土》,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21.09.24-09.25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吃土》為壞鞋子舞蹈劇場「àn身體計畫」系列發展的第二個版本。在北管與當代擊樂與電子音樂的整合對話上,趨於成熟,令人驚艷。舞台、燈光設計亦大改前設,表現了對於土地、氣候、身體與環境相互接觸、滲透、侵越的多樣性與複雜性,舞者身體動作的「亞洲蹲」美學發展,更進一步綜合抽取出土生物、動植物、民俗慶典身體、原民儀式身體和空無身體之間的辯證對話,在方法論上和身體系譜內容的組構,表現了台灣現當代舞蹈史上「深度取樣」的新氣象。

勒法利計畫,莊偉慈

時間︰ 2021.05.15-08.29

地點︰台北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莊偉慈的「勒法利計畫」,再一次為空總打開了「空的多樣聯結、總的生成流變」的未建成建築思路,承繼了先前陳宣誠與吳書原的「輕度拆解再利用」循環再生哲學,跳開了C-Lab的命運多舛、不斷被修正的masterplan宏大計畫走法,讓觀眾第一次得以貼近舊空總建築的「現狀」(status quo),用更為「妙轉空蕪」的輕盈視點,更為無懼「流變總體」的態度,回到開放長時間體驗的地方感構造問題,讓觀眾重新觀看與想像空總C-Lab的現存空間和建築體。「勒法利計畫」中的幾組作品和計畫中的「地方感」,包括了家與棲居所屬的地方感反思、未建成與無可決定的地方感反諷、戶外無遮蔽空間的地方感延伸、抽象與具體的都市「地方感」取樣、以及被毀棄與被期待的「地方感」變異狀態,均有結構性的有力呈現。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好野人」

時間︰2021年6月6日至8月30日

地點︰花蓮豐濱鄉磯崎、復興、新社、貓公和港口部落5個部落

 

從2012年於港口部落舉辦的「水梯田濕地生態環境裝置藝術展與音樂季」開始,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即結合了在地農田的引水活化,以友善耕作的方式推動水梯田生態復育的基礎論述與藝術實踐,2021年已成熟發展為文化地景在地自治的新樣態。不同於一般地方藝術季的操作方法,本展重視人類學式的研究到創作實踐過程、重視當代藝術的地方生態根植性、對於原住民社會的地方化政策下展開嶄新的部落想像,策展團體的長期在地生活與操作,帶動著區域策展的多重關係、整體環境美學的醒覺意識,在當代環境材質的採集手做與共作基礎上,趨動社群的創造動能,並且展開了藝術介入創生產業的持續行動,指出了台灣地方節慶文化創意模式過去短線式操作的轉換可能與新生面貌。

《泛‧南‧島藝術祭》

時間︰ 2021.07.17-10.31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泛‧南‧島藝術祭》延續了高美館原本對原民當代藝術與南島藝術的方向,但在策展認識論上突破了論述上的限制,以洋流交換取代現代交通、以島嶼對話取代陸塊思維,塑造了一個陰性書寫的嶄新「南方」論述和策展實踐方法。以23組在地與國際藝術家,發展出「從已知到未知」、「暗黑島嶼」與「生生流轉」三個子題。帶動反省「已知本土」的範圍,朝向未知國度的想像。直面「暗黑島嶼」的殖民痛史,深入帝國主義與殖民影響,潛入社群衝突及剝削之下的深沉水域,檢討歷史傷痕修復的可能。透過混血性的「生生流轉」,思考部落身體、部落聲音、部落符號與部落混血狀態下的當代世界,如何在藝術手法的引領之下,在生態系與網絡行動者的基礎上,走出一條當代原民性的坦途,指向未來、潛在、多樣的南島泛音。

《遠方的鼓聲─曾敏雄攝影展》

時間︰2021 / 5 / 8 – 8 / 8

地點︰台中大象藝術空間

曾敏雄以「台灣頭」系列作品帶出他超過二十年的攝影追尋,其內容包含過去他的「中部30位藝術家肖像」、「嘉義20位美術家肖像」、「60位音樂家肖像」、「台東藝術家肖像」等罕見數量與領域的肖像系列混編,可以說是長期攝影計畫作品在「肖像」領域少有的重要表現。在《容顏寫真:曾敏雄人物攝影筆記》中,曾敏雄十分精要地針對攝影對象與接觸過程,做了筆記式的描述與書寫,處處可見其攝影計畫的艱辛與其藝術上的執著,搭配其精準的環境選擇、時間選擇與姿態構圖,可以看見藝術思考與環境斡旋之間的重重張力,突破了台灣肖像攝影的既有量體、涵蓋面與美學框架,且不斷在更新、延續、重整之中。「風景/安靜」與「那裡/這裡」則是獨立於肖像攝影之外的地景環境作品,但整體敘事包含了攝影家個人生命敘事的「追尋攝影」的掙扎、機遇與痕跡,將影像要素與個體覊旅的環境,做了較為純粹的表現性的心象結合。「絕色台灣」系列則為全新發表的系列,在色彩與環境對話的表現上,既不落於符號,其力度又足以創造出新的影像造形符號,令人期待。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