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龔卓軍 / 第二十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798

第二十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龔卓軍 , 2022年01月14日 16時12分

4季(101- 1231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如果島嶼會作夢

時間︰2021/12/14-2022/02/20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策展人謝宇婷借用島嶼的「祈夢」儀式,藉由藝術家做為各種「代夢人」的角色,翻轉準備戰地與被遺棄前線的視野。透過「非馬祖人」與「非台灣人」的創作者,挑戰本土意識與固著的博物館意識,創造出夢的通道與聲響,探索潛意識般錯綜複雜的地下坑道,指向長期以來兩岸揮之不去的戰爭威脅。策展手法著重以夢對話的「關係性」,釋放出聲音、動覺與觸覺的「關係性」潛意識,超越了視覺的表象。是一個精巧的初試啼聲的關係性策展,在疫情期間的考驗下,以勤奮的復返和國際共製,打開了貼近「馬祖」這個特定島嶼場所的潛在通道。

研究室207

時間︰2021/12/18—2022/01/26

地點︰節點藝術空間

藝術家蔡咅璟透過兩件作品《不在研究室的標本》與《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分別透過靈通與動物溝通等神秘學的方式,對人類頭骨標本和啄木鳥標本,進行歷史事件(噍吧哖事件)與自然史博物館概念的轉化反思。對前者而言,藝術家對岡林等地的調查,對原標本保存者科學家身份與信仰者身份間的土地辯證對話,對頭骨遺留者原本的可能個體身世,透過虛擬對話,提取出一種對於農民與種族屠殺事件背後的悲憫之情,並呈現出環境地理的荒煙特質。對後者而言,針對森林物種單一化的人造林環境問題,透過現地調查訪問與木質設計的動力機械裝置,與影像產生場域空間上的共振效果,音景佈置動人,傳遞出當代生態藝術「寂靜的春天」的反顯批判思維。

飛墨橫山

時間︰2021/11/22-2022/01/06

地點︰橫山書法藝術館

策展人黃智陽透過空間營造、論壇與館方設立的獎項,使得這個展做為開館展的定位清晰,將東亞書藝的傳承、現代與當代光譜,進行了從庭園到館內不同空間的靈活佈置。在書藝界面的轉換上,透過裝置、螢幕光瀑App、視觸覺、香味嗅覺、虛擬實境體驗與公眾學習的設置,讓觀眾得以體驗書法在當代世界中的不同沉浸感。「飛墨橫山」為一個新展館的「當代書法」定位,別開生面地打通空間場所之間的「庭園」氛圍,為即將來臨的各地方美術館的「開幕展」與「自我定位」關係,提出了極為鮮明而讓人印象深刻的展呈,是策展方與館方深度對話的水墨創意展演。

後花蓮八景

時間︰2021/10/16-2022/01/10

地點︰花蓮石雕博物館

透過策展人Nakaw Putun《後花蓮八景》的策展實踐,不再主張一種寬泛的、主觀的人文主義風景論,因此對於「風景藝術」的界定也有了根本的轉變,從原民主體意識的抬頭,到生態藝術的批判性轉向,使觀眾不得不面對更為基進與激進的地理學主張,以及《後花蓮八景》各個作品所欲呈現的地景張力,包括海岸與海下的生態破壞和特權開礦的政治現實。透過原民觀點、生態轉向、激進地理與地景張力四個層次,《後花蓮八景》代表了花蓮的地景意識,在駱香林過世(1977年)之後的重新生成歷程,這個歷程在東海岸幾個特別暢旺的大型地景藝術季基礎上,顯示出一種在美術館展覽與戶外地景裝置計畫之間的策展思維,也顯示出「地景的介入」、「反思地景」與東海岸當代藝術深密的內在關係。

Kemeljang.知!所以?

時間︰2021/11/02-2022/12/05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台灣首支以國際、義大利、台灣手語發展之「有聲靜默當代舞蹈作品」,做為聽者觀眾,這支舞作的力量並不完全在舞台上,而是它會讓聽者觀眾與身邊或顯在或潛在的聽障觀眾之間,產生一種微妙的張力關係,進而獲得一種少有的陌異的身體經驗。換句話說,手語的語法與舞譜的構作之間,形成了一種嶄新的非聽者語法,其句法結構既以聽障者的經驗轉化做為基礎,似乎也代表了另一個世界、另一種不同感官為主的生命經驗的強力表現,難以翻譯。這種表現所帶有的無可翻譯性,有時顯得讓聽者看舞時有些距離與鴻溝,有時候,它又帶來非常社交性的「超級比一比」式的模擬聽障共同經驗。在這些以手語為中介的陌生身體語彙與陌異情緒經驗交錯之中,《Kemeljang.知!所以?》間接指向了文化「他者」的無法化約的跨界身體姿態與身體動力。

沈昭良《不義遺址》/

選自「2021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複調神話」

時間︰2021/10/29-2022/01/09

地點︰台藝大藝術聚落戶外展場

《不義遺址》這組作品與裝置,主要拍攝呈現的是「安康接待室」和「新店軍人監獄」兩處特定地點,攝影家沈昭良透過轉置與挪移這些具有深刻歷史脈絡之地,結合臺藝大藝術聚落的戶外獨特場域,提出了「攝影現地製作」的特殊命題。除了選件時與設置地點、樓板、轉角、地板、庭園、室內外牆面的「裝配」考量,經過攝影家的仔細對位外,光線的變化,視線與環境(樹木枝葉、鄰舍窗戶、鋁製網格、遠方建物輪廓等)的勾聯,也成為攝影家選定安放影像位置的「畫外」參照,藉此給出整體環境與影像物件對話之後的廢墟感、禁閉感、孤寂感。是一種跳脫慣常攝影展呈,充分利用戶外環境本有細微條件的開放式影像展示手法,突顯出「似此曾在」的特殊環境影像生產、影像使用與影像觀看經驗。

構竹林鐵新銳展

時間︰2021/10/21-2022/02/28

地點︰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B1-嘉義製材所園區-竹崎車站

策展團隊將展場分為三個各自獨立、有相當距離、又相互關聯的場所,指向戶外場所與竹材實驗建築,是這個展覽的特色。在後兩者的戶外無遮蔽空間中,六位年輕的建築師與設計師,在製材所的入口甬道、芒果樹蔭下、開放草地、隆起小丘,在竹崎車站的鐵橋前草地、鐵軌旁坡地,各自嘗試對於竹材的可能曲度、韌度、彈性、包覆性、透風性、結構應力、整體造形以及結構力學進行實驗性的築造創作。策展人的工作中,同時要負擔起榫結、曲度、結構力上實際的問題解決方案討論,但建築師與設計師除了與傳統竹藝師和竹工場合作外,也勢必提出竹構與竹材處理上的挑戰。就台灣淺山與中低海拔山地遍佈竹材,卻受限於禁伐補償的落伍法令而言,這個展覽的甬道造形、芒果彈性船屋造氣、蝴蝶振翅造形、茶屋造形、斗笠造形、曲線流體造形,提出的是如何有效近用竹材,與環境場所進行有機對話的命題,但更重要的是,它挑戰了既有的建築材料想像,在策展團隊長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竹構築的未來圖式。

橋洞

時間︰2021/04-2021/12

地點︰台北市八德市場

策展團隊藉由「1:1都市素描」的方法實踐,不僅展現在《橋洞》面對八德市場的陳舊市場空間邏輯中,讓觀眾處處有發現新天地的驚喜,同時也進一步讓整個《橋洞》的展覽不僅僅是視覺物件的呈現,觀眾還隨時可以自行探索這個狹長的都市暗黑地帶,把進食、社交、睡眠、生產、清潔、信仰等不同主題,利用「The Case」的方形鋁框,玩味藝術家探索所得的主題。「橋洞計畫」中的八德市場,似乎不想變成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掙扎著想要成為有記憶、有經驗、有故事、有個性的「地方」,它似乎要證明瑟鐸(Michel de Certeau)的「實踐之地」和「能動者交會之處」。如同「場外 Off-Site」的策展人鍾婕敏和姜秉汎帶領著有建築、設計、藝術背景的團隊,要將「日常生活脈絡中的創造」和「實踐的藝術」做為「場外Off-Site策展團隊」四年來長期關注八德市場的美學準則,企圖在最致命、最具摧毀性的都市計畫公文執行之前,將八德市場的「地方性」和原本快速道路橋洞的「非地方性」,用一種1:1的比例,給予整個市場的記憶與生態一種前所未有的「都市素描」式的藝術介入表現。

共狂

時間︰2021/10/31

地點︰桃園展演中感

編舞者李貞葳在針對疫情高張的身體與情緒中,透過《共狂》在音樂設計Dutch E Germ和他的DJ擊鼓現場、柏霖的共演共唱中,讓觀看到了肢體、裝置、人聲、舞蹈、音樂與團體動力的高度交互滲透。這一種「出神」的經驗似乎呼應了幾個月來身體因為疫情而受到高度壓抑的反彈。但在十月底疫情減緩的情境中,線上與實體的生活又開始在原本的約制中以「劇烈加速度」的疊加方式迎面襲來,使得這支舞作的音樂、肢體與人聲不再只是單純一般性的「解放與狂歡」,而更多是一種交互滲透、相互穿透的吶喊。編舞與音樂共同挑戰舞者與觀眾情緒的極限,形成一段共在的張狂的奇異時空體驗。

新興誌

時間︰2021/11/27-2022/1/2

地點︰海馬迴光畫館

藝術家陳怡如貫徹了她的暖色塊創作的方法,將自身所居住的新興里的地理發展史做了詳盡考察後,從巷弄幾間垃圾回收場為主題啟始,將牆上的紅白塑膠袋以裝置加以主題化,然後是《53巷》狹窄巷弄間的各色俗民壁紙與通道上必須越過的大型打包袋,然後進入到開闊的《水萍塭》溫暖空間,以水庫淤泥與色漿製成的萍狀色塊佈局中。最後,經過日常回收物件的翻模協作而成的《回收婆婆》物件吊串,讓觀眾感受到由狹隘難行、開闊低視野到轉化過後的可及手溫暖物件,以及影像的敘事。整體表現以藝術家自身對日常生活空間與鄰里互動關係的視野轉換,猶如翻模物件燒製後留下不規整的溢出模線,帶入深厚時間累積與當下情感的轉化,從工業量產的塑膠到可觸及手的土質造形,具有高度的土地聯結的生活劇場感。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