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黃大旺 / 〈合成現實〉:古箏一直在房裡
分享 | 瀏覽數: 1479

〈合成現實〉:古箏一直在房裡

黃大旺 | 發表時間:2021/09/14 11:04 | 最後修訂時間:2021/09/28 17:32

評論的展演: 2021 CREATORS聲鬥陣:創作新秀進駐計畫 | 合成現實

展演日期:2021/09/03(Fri)19:30 

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之臺灣聲響實驗室


住在加拿大的作曲家郭立威,返台與本地的跨界古箏演奏家郭靖沐、錄像作家田子平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團隊合作的《合成現實》(Manufactures Reality)以數位音效處理支解單一樂器音色,並且打破時間與現場視覺的單一線性,刻意干涉現場觀聽眾的聲音與視覺感官體驗,試圖在同一空間營造多重時空。參觀者進入展演場地看不到現場演奏者,也就是作曲者與技術組在另一隔間,又有一隔間則留給古箏專用。雖然聽覺在本節目是一個重點,以現場演出而言,以下將參觀者統一稱為「觀眾」。

 

作為「CREATORS聲鬥陣:創作新秀進駐計畫」本(2021)年度在音樂音響方面重頭戲,本製作呈現出的結果算是階段目標的完成。作曲家想要探討網際網路如何穿過空間維度與現實世界進行對話,並且超過兩聲道的聲音投射系統,讓聲音從四面八方包圍觀眾,並建議觀眾在作品呈現時可以不斷移動以改變聆聽點,感受出聲音的變化。

 

合成現實-01調校ambisonics定位的螢幕錄影截圖        圖片提供|郭立威、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古箏演奏本身就充滿了各種特殊奏法,尤其是敲擊低音弦的響聲與琴體=共鳴箱的拍打。這些脫離傳統音樂的奏法,透過收音傳送到另一間控制室,先變成固定取樣頻率與位元深度的數位資料,再進入應用程式的演算:短暫的聲音都可以變成無數個小型波封envalope,具有各自的開始與消退時間,以及聲音開始與結束期間中的更細微參數;個別的聲音可以用不同頻率的單一聲波去調變,使之脫離原來的音色;把短聲音片段分解成的小型波封首尾相接,除了可以形成無限循環的回聲,也可以形成無限持續的單一聲音。再加上處理多聲道在音場中的定位,可以製造聲音在空間中移動的效果。聲音與聲音之間的組合,除了和聲以外,還可以用空間感營造出不一樣的氣氛,一如我們唱卡拉OK會用到的延遲音(delay)、在貼滿磁磚的浴室唱歌聽到的殘響reverb、為單薄音色增加「厚度」的合奏(chorus)等效果。我們無法將一張古箏視為單一發聲體的原因,就在於古箏本身除了弦與琴體以外,還包括維持琴弦適當張力與音色穩定的構造,如頭尾兩側留給琴弦的鑿孔與金屬圈、維持基本音高的琴釘,與抵住各弦中間的「雁柱」、,共鳴箱內部的構造,以及撥奏單弦時其他琴弦的共鳴,也會影響弦音的衰減。演奏空間與場合也是影響琴音的條件,在本作品中,古箏就是一個純粹的發聲體,以西洋琴弓拉奏琴弦或以不同材質的棒狀物,例如筆桿或筷子敲擊琴弦與側板,製造一些類似朝鮮半島伽耶琴(撥片或手指)、玄鶴琴(用筷子筆管勾弦彈奏)或牙箏(弓奏)等箏類音色,假使日後本作品還有延伸版演出的機會,而換成其他器樂獨奏,是否一樣成立?或是直接以物理建模(physical modeling)的數位合成音源甚至日用品直接產生發展用的聲音素材,再用一樣的方法預錄、調變與現場投射,只要觀眾一直不知道那是什麼聲音?或是最後出來謝幕的現場樂手,根本就不是本節目後段影片上出現的樂器?如果以最脫離樂器形象的原音樂器而言,德國製琴師漢斯‧萊歇爾(Hans Reichel1949-2011)發明一套一百餘枚木片的Daxophon堪稱奇中之奇,演奏者可以用敲擊、反彈或弓奏等手法,配合另一手或輔助工具的壓力變化,讓固定在改造三腳架上的薄型木片發出節奏音色,或是具有音階,既非管樂也非弦樂的旋律。近年台灣有即興音樂演奏者自行開發原理類似的樂器,且與本家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如果把古箏換成其他古典樂器的特殊奏法,甚至日用品或自製樂器,在分成六群的音場中又會有不同效果。


合成現實-02

郭靖沐於展場隔壁房間的演奏古箏(影像截圖)        圖片提供|郭立威、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黑暗中出現了沒有經過調變的環境錄音象徵自然,然後是一個性別不明的英語口白,與先前出現過的單一頻率波形都屬於數位或所謂虛擬的音訊,回到虛擬的世界。與古箏類似的數位調變手法,讓觀眾從朗讀中各自找出男性的聲音與女性的聲音。聲音分解成無數個小型波封,成為個別的聲音顆粒,並且結合成整面的音牆。在場地兩面螢幕上播放的影片,一則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一則與無固定位置的聲音不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剛才還一直在空間中遊走,尋找聲音片段間關聯性的觀眾,看到影片多半就坐下來看了。所以中間模糊的影像或畫面內空間的鏡頭運動、郭的古箏演奏片段之於整個作品,比較像是線索。呈現到了尾聲,作曲者、演奏者、影片導演與技術團隊入場謝幕,而不久後郭就速速收拾古箏趕往下一個目的地,至此場地已經感受不到呈現的任何餘韻。以聲音與視覺、空間遠近感的離散性實驗而言,本次的呈現帶來的階段性成果,在日後延伸概念的呈現中持續發展時,除了貫徹聯覺的阻斷,還可看看如何善用聲音投射的技術優勢,以更分散的媒體顆粒為現場觀眾建立更密切的連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