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黃海鳴 / 舉重若輕地對「藝術家」與「藝術」的提問 ─ FreeS福利社由楊雅筑策展的《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
分享 | 瀏覽數: 2239

舉重若輕地對「藝術家」與「藝術」的提問 ─ FreeS福利社由楊雅筑策展的《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

黃海鳴 | 發表時間:2018/11/05 15:28 | 最後修訂時間:2018/11/12 17:56

評論的展演: 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

圖版提供 黃海鳴

一、必要的一些背景: 

 (一)、福利社城市邊緣地景: 

「FreeS 福利社」位在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地下一樓,它的位置或入口本身就相當奇特,因為馬上面對三種高度以及三種速度的道路,首先是最遠、最高,提供高速且通常也較遠程車輛通行的新生高架橋,接著是稍近緊貼高架橋並且比一般道路高出許多,主要是汽車通行的新生北路三段道路,再接著是同樣稱為新生北路三段的狹小單行小馬路。在高架橋與高起來的新生北路三段之間是完全隔離的,在同名專供車輛通行的大新生北路三段與一般路面等高就連接福利社門口小新生北路之間,有經過綠化的牆面以及坡坎,相當遠才有一段台階可上下,也幾乎是割離的。福利社是一條車輛不多,並且相當安靜的單行道。 

這個奇特的單行路段算是城市中比較邊緣的地帶,但這裡有許多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商店,包括:刺青商店、乾洗商店、小型西服訂製店、小型汽車修理廠、小型重機車商店、中醫復健中心、國術館等等,其中有很多商店也確實不會開在大馬路上旁邊。「FreeS 福利社」就位在一棟大樓地下室,有簡陋的獨立的入口可以進入。緊鄰左邊是縮進去有門禁管制的大樓真正入口處,比地面高出一公尺,並且總是相當雜亂,隔一條小巷道,有一家不小的刺青商店。緊鄰右邊是小乾洗商店,經常有一些衣服掛在敞開的店面,旁邊還有一間訂製衣服的小店面,台味十足,並且同樣地相當雜亂。離這裡不遠處也有非常熱鬧的夜市,因此應該算是一個充滿多元活力,非常生活化的城市小角落、小聚落。或用一個術語,「FreeS 福利社」處在一個充滿皺褶的地帶。 

我花了相當篇幅介紹福利社周邊環境,我覺得是有必要的,就我去過幾次的經驗,福利社裡面的展出作品、展場氛圍,與周邊環境的氛圍是極為相近的。這種氛圍和悍圖社持續標榜的:生猛、硬派、本土,且傾力悍衛繪畫形式的價值有相當的貼合之處。會選擇這個地方的考量一定很多,但是創作方向與環境之間的貼合,也讓這類的創作或是相關的藝術活動,在這個地方產生,會更為自在、自然一些。這是否只是一個巧合?值得再繼續觀察。面目較為清晰的悍圖社+視盟將會是不太一樣的東西。 

 (二)、「FreeS福利社」的藝術主張: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與悍圖社(1998)這幾年就如一群騎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沒有根據地、不受拘束,憑藉著對藝術的野心,除了在國內外美術館、畫廊及藝術空間四處征戰,也致力於開發、整合並監督視覺藝術環境現有的資源,而現在正面臨改變的時刻了,是時候讓遊牧民族定居下來了。「悍圖社」可謂是國內最具活力的藝術家同儕團體,基於對社會與台灣視覺藝術環境的回饋,「悍圖社」兄弟立即爽快的同意與視盟各負擔一半購屋款項,僅留一檔「悍圖社」年度展覽之外,空間與資源無條件慷慨地全部釋出交予「視盟」做為公共性的規劃使用。 

新空間由「視盟」年輕的義工群發想命名為「FreeS福利社」。FreeS可多元解讀為「自由共享的靈魂(Soul)、空間(Space)與工作室(Studio)……等」。「FreeS福利社」開放大部分的檔期供藝術家與策展人申請。期望呈現更多嶄新的藝術與展覽想法,並促進台灣新一代藝術家對於藝術的深度探討、視野與創作風氣,從而擴展藝術對話交流。後面這一段只須先暫時牢牢放在心上。 

二、展覽策略與座談會分享 
 (一)、楊雅筑的展覽策略:

福利社邀請策展人楊雅筑,選用時下年輕世代的用語方式的《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是一個很聰明、很有吸引力的標題。在台灣大家好用藝術大師廉價地相互稱呼,假如「藝術大師」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負面的標籤,而偏偏又有人用「藝術大師」來稱呼你,這時你就可以毫不客氣地用「你才藝術大師,你全家都藝術大師!!!」罵過去。假如「藝術家」也已經成為一個負面的標籤,而偏偏又有人用「藝術家」來稱呼你,這時你就可以毫不客氣地用「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罵過去。 

有趣的是,《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的英語標題「How Do You Define ARTIST?」則表明了策展人其實是想舉輕若重地開展時下可能的:不同的「藝術家」或不同的「藝術家身分」的定義,甚至間接地開展更為上位的不同的「藝術」的定義。策展人透過四個系列的作品,架構出所謂的藝術家不同的生活樣貌和關注面向,並提供了一份對於藝術家這個「職業╱身分」該如何定義的開放問卷。策展人邀請了四位不同背景的「參展人」各自發表對於藝術家╱藝術這個概念的想法,並且將藝術家這個角色或藝術的理解權開放給參與的觀眾。這明顯地具有對於一般民眾的藝術賦權的意涵。 

(二)、延伸《你才藝術家, 你全家都藝術家!!!》的負面正面性: 

儘管當代單一價值體系已經逐漸崩解,藝術不再享有雖然高深莫測但一定具有價值的認定,很可能被簡單地視為亂搞與國王的新衣的集體操作,但是「藝術家」這個頭銜,還是持續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這個標題,其實正是在善用它的兩面性。 

「你才XXX, 你全家都XXX!!!」這句話作為一句網絡用語,最早的來源應來自於常見的小孩對罵。最早出現在影視作品中,應該是90年代陳佩斯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飛來橫福》中的一個場景。台灣來大陸的陳佩斯撞到了一個小販,當即說了句「sorry」,小販不懂英語,不解其意,懷疑是對方罵他,就回道:「你才sorry,你全家都sorry!」由此,這一句引申為不接受對方的稱讚,並認為那個讚賞的用詞具有侮辱的意思。當然最後又變成簡單的帶有不屑的對罵。 

在座談會那天與談的幾位藝術家針對這個標題,大多採取正面表述,他們不在乎外面人對於藝術家或是對於藝術的負面看法,反而提出如此這般也可以是藝術家,也可以是藝術,並且是值得堅持的說法。藝術家也確實需要這樣的偏執性格,或這樣的劃時代遠見。我不是藝術家,我只是與談人、評論出身的與談人,所以我大多從負面的、貼標籤的角度談了有關「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這個具有貶低、嘲笑藝術家個體或群體的句子。 

也許可以先借用「藝術是否具有永恆性價值」這個提問來思考「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這個帶有貶低或嘲笑較年長的藝術家個體或群體的句子 。特別是在較年輕的藝術圈內,可不可以對於那些持續製作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已經和當下社會無甚關聯的作品的製作者,使用這個帶有負面意涵的「藝術家」稱呼? 

他們的作品早已經不具新的啟發性,但因為他們認為藝術具有永恆價值,又高估自己作品的價值,而持續以大師自居,在社群中以大師相稱。我們能不能使用帶有負面意義的「藝術大師」或「藝術家」來稱呼徒具空洞的藝術家服飾、姿態、架式的藝術家個人或是群體?也許一般大眾不會對他們使用帶有負面評價的「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挺毒的這句話, 

事實上,在一個多元價值的時代,在一個主流價值也在經常改變的時代。那些原先即使不被理解但也不至於會被貶低的藝術家,會不會因為他們的創作已經不合於一般社會中流傳的更為現實的大眾主流價值,而開始被正式的貶低或嘲笑?一個不會賺錢、生活窮困潦倒,一個只會做一些大家看不懂、想不通,或專門挖掘一些醜陋、痛苦的生活現實的藝術工作者,他們完全不能或不屑於去提供一般民眾具有美的內容、美的形式的美好藝術品,這類的藝術家或是藝術工作者可能更常忍受帶有負面意涵的「藝術家」頭銜與稱呼,也許他們也可以忍受這樣的誤解。 

上面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低估一般民眾的嫌疑,實際上一般民眾中就會有各類專家、各種的專業社群,也由於網路上各種資訊及知識的取得容易,民眾對於在地社會的認識更可能遠遠超過許多藝術家。假如藝術家對於大家所共有的社會也想發出某些比較屬於個人直覺視角,或屬於某特定藝術圈視角,或屬於和國內關係不大的國外藝術圈視角的回應方式。當藝術家對於社會實際上了解甚少,又非常自信地對於社會開口閉口拋出很容易被識別的言語或是無用的藝術表現時,當然更有機會承受「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的揶揄。 

基本上,藝術家經常被認為是最敏感的一些人,可以成為時代精神的代言者,但是當時代轉變如此快、又如此多元,經常生活在自己想像世界中的藝術家,也很容易成為比一般人還不瞭解社會實際狀態。一些比較有見地的民眾其實有充分理由使用負面的角度對於某些藝術家,或某些藝術社群使用「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這一句有點惡毒的話。 

在今天,透過學院強大的師資集團的中介,年輕的藝術社群之間也是容易形成互相不認同的圈圈,因為展覽或是得獎資源的懸殊,或是當得將作品與在地社會的關係不足的時候,更會造成不同圈圈之間的某些忌妒或不認同。「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這一句話,似乎也能夠在這種狀況下衝口而出。 

經常會孤芳自賞,總是認為一般人不理解不知賞識他高人一等的才情及價值體系,雖然如此還是持續創作一堆沒有共鳴也沒有立即功能的無用藝術,並到處與人辯論其藝術價值。也許這種人是更容易承受這類的「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的輕且重的揶揄。可就是有一些厲害的預言家型的、透視問題型的、建構新話語型的、激勵大眾行動型的藝術家,從這被看輕的一群中間誕生。  

二、更加正面表述的藝術家的創作 
 (一)、林奕碩〈富麗社〉: 

〈富麗社〉影射展出空間福利社之名,林奕碩現為藝術大學碩士班學生,參展作品中的每一個物件,都是在福利社展間周圍的街道甚至工地撿回的廢棄物品。相對於不斷消費、不斷拋棄,但實質上處處必須遵守規範的當代城市生活,他強調被拋棄的每個老舊物件中的各種故事和記憶,將這些所謂的廢棄物重新組構出一個空間,建構一個眾聲喧嘩、充滿生猛生命衝動的生活空間,傳達了一種明確的反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體系。 

圖版提供 黃海鳴

作為一位藝術家,他同時以攝影、行為表演、音樂創作、裝置等形式來創作, 他的創作中充滿了生猛的,甚至是起乩的身體性。現在為百合花樂團的主唱、吉他手、詞曲創作者,亦與現代舞蹈團體合作。於2012年開始先後向名師學習多種傳統藝術,演出形式多以儀式作為主軸,除個人音樂創作深受影響,也透過行為表演探討這些儀式與他創作間的關係。 

看過他在2018年3月10日《台北夢》中與讓豬仔飛合作的〈顛倒是非〉,明顯的,這類藝術創作的各方面完全無視於各種傳統藝術、傳統宗教規範的約束。一般人也許可以用「你才藝術家, 你全家都藝術家!!!」正面的、 負面的都有,但是他會驕傲地說:我以及我們就是藝術家!!! 具有強烈回應社會的態度、具有強大實踐能力的藝術家社群。 

 圖版提供 黃海鳴

(二)、邱俊達〈戀愛巴士-藝術家場〉: 

邱俊達是一位策劃過大型展演的策展人,在本展中卻是以參展人的身分參與,實際上在展覽中仍然還是一位策展人,展中展的策展人,甚至比《你才藝術家, 你全家都藝術家!!!》的策展規模還大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策展的策展人。 

他除了接受過藝術科班訓練,更早還接受過哲學的科班訓練,他在初期的空總文化實驗室中有一定的角色功能,這也可以解釋他擅長思考生產不同的展覽,或更正確的說,擅長思考生產不同的藝術之前的、必要又開放的過程。在他參與的藝術計畫中「檔案╱轉檔」、「藝術╱約會」是非常重要的一組關鍵詞。 

「檔案╱轉檔」:如他所說檔案是通向反歷史式的歷史書寫的途徑,檔案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分析、理解、詮釋,生產意義的事物,更關乎某種勾引下的轉檔工作。「藝術約會」:實際上是在檔案中的藝術約會。杜象式的藝術約會是以現成物為中心的約會,並通過去脈絡化,去歷史化來「審美化」。班雅明藝術約會建基於歷史唯物論,並由此展開他自身的柏林童年書寫。並且他筆下的電話機、西洋景和駝背小人等被改造為用以爆破時間連續性以及自傳性記憶這類俗套觀念的配置,從而展現為與不同世代和階級溝通的「說故事」行動。 

而在〈戀愛巴士-藝術家場〉這個策展中最關鍵的,是延續自我田調,以約會為名,以轉檔為主。除了展出去年〈戀愛巴士〉場次的文字與錄音檔案(由李旭彬、徐敏思、吳宗龍、李佳泓、劉玗、蘇育賢以及倪祥七位藝術家共同完成),此次更開放給大眾報參與,共同探討:以一種祕密約會的願望中,展開種種的轉檔╱出軌的工作,這正是時間開啟的必要過程,藝術開啟的必要過程。 其中的「戀愛巴士」強調,前述的祕密約會採取更加公開的方式,並且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公開約會,更有助於轉檔、出軌的可能性。簡單地說,他的角色是啟動檔案的反歷史的轉檔工作,他的藝術是啟動轉檔或啟動新的藝術的藝術。 
   
對於那些只是草草看到他的展覽通常有點粗糙雜亂的可見部份的人,一定會針對策展人以及參與的藝術家們說:「你以及你們這些策展人、藝術家,都在搞什麼鬼!!!」但是,其中有相當的嚴肅的、細緻的、關鍵的思考。  

(三)、時永駿〈半夜出來假扮藝術家〉: 

時永駿邀請一位甜點師住到藝術家的家裡,取代藝術家本人過一天在藝術家家裡的生活,包括創作等,藝術家本人在這一天變成一位觀察者、紀錄者。這位甜點師除了在時永駿的日常位置中加入自己創作蛋糕外,也將蛋糕放入油畫創作中,並且透過藝術家的錄像裝置等等,在展場展出。似乎藝術家提供了非藝術家體驗或是享受短暫的藝術家生活及頭銜,但畢竟連甜點師的名字也未出現,顯然在這裡甜點師始終不是「藝術家」,而只是他的另一件帶有觀念意味的新作品的重要材料。 

圖版提供 黃海鳴

時永駿是在藝壇活躍的畫廊簽約畫家,平日作品多是以平面繪畫為主。因應這次的策展,規劃了一件錄像為主的複合媒材作品。作品中的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是一位甜點師,對於純藝術的涉獵機會並不多。參展人邀請他在自己的空間體驗了一次的「藝術家生活」,並且透過攝影機將之記錄下來。當參展人時永駿在觀賞另一個非藝術家的個體複製、演出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時永駿的身分由藝術家成為「旁觀藝術家工作生活的第三者」,藉由這樣的再演繹重新檢視自己的藝術旅程和生命狀態。 

在這裡,藝術家時永駿巧妙地回答了藝術家╱非藝術家,看似藝術家╱實際上非藝術家之間的明確分野。好像他也碰觸到了「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的古典議題,但卻是藝術家使得非藝術成為藝術,藝術家或策展人、藝術空間、藝評家等藝術社群或藝術機制,才讓非藝術成為藝術,讓非藝術家成為藝術家。 

圖版提供  黃海鳴

(四)、蔡宗祐師生創作聯展: 

最有趣的可能是蔡宗祐,他在現場展出他自己的油畫外,同時又邀請四年前他擔任國中老師時所組成的「四時讀書樂」社團的成員,這些成員當年也曾展出過不同於教育制度的作品,四年後這些學生分別考上不同的美術科系,從相對的體制外進入到幾個藝術教育體制內部,這樣的進程也同時回應了所謂的「藝術家」這個身分的進程。值得一提的是這幾位同學的作品有令人驚艷的成熟與完整度,這個現象其實也說明了,他們熟習藝術生態的老師,在過程中已經啟發了各種介於體制與反體制之間的創作方式以及議題方向的思考。 

圖版提供   黃海鳴  

蔡宗祐本身是一位國中教師,在教學和創作的同時,試圖以教育者的角度探討「體制之內和體制之外」的差別或更為複雜的辯證關係。這個展覽中他特別邀請當初的幾位學生共同參與。〈四時讀書樂〉計畫起源於2014年,藉由學生是否「具備美術科班背景」或是進入美術教育體制後是否「跟從科班課程」來觀察,呈現出藝術創作者在教育背景上的多元可能。實際上,某種藝術科系會特別認同某種的非科班性,這也會導致學院其實是在訓練某種具有相當共同點的非科班性,這個非科班性相對的是一般大眾的美感趣味,或大家已經太熟悉的非科班性。 


圖版提供 黃海鳴 

綜合的思考: 

就我觀察,這個展覽非常巧妙地、舉重若輕地提出甚麼才是今日的藝術家?什麼才是今日的藝術?等等的根本問題。《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的策展透過議題的設計,邀請了不同的藝術家,或根本就是邀請了展覽中的幾個微型策展。其中非常複雜又相互詮釋補充的作品、議題、展出形式,以及策展中的策展等等,都相當符合「FreeS福利社」的多元開放自由的價值,以及既鼓勵藝術創作,也鼓勵策展實驗的宗旨。這個空間與他所邀請的策展人的合作,開啟了個別作品創作可能性,也開啟了各種可能的策展形式的可能性。相當有意思。這個策展或是展中展的活動,也和周遭非常多元複雜的動態的城市角落,有著密切的關係或是對應的關係。 

 

相關評論

福利社「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 --- 陳韋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