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黃海鳴 / 第十七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2015

第十七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黃海鳴 , 2019年01月11日 16時07分

 

提名觀察人姓名:黃海鳴

4季(101-1231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2018基隆港口藝術雙年展《問津》正濱漁會大樓三組作品

時間︰2018/09/25- 2018/11/04

地點︰基隆正濱漁會大樓

正濱漁會大樓曾經是基隆城市能量的重要發動機,隨著漁會重心移轉及漁業沒落,昔日榮景不再。2013年,大樓發生火災,讓久未使用的樓房更顯頹圮。策展人巧妙運用這個空間無比召喚歷史記憶的能力,邀請三位非常善用這類空間的藝術家在其中限地創作。

不管那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內容以及使用物件,都與漁會建築整體以及基隆坎坷曲折的發展歷史產生極強烈對話。正因正濱漁會大樓已經老舊又經歷火災,經久未用的樓房幾成廢墟。從破爛冷清大門進入內部很長的走廊,很快就看到中間一個荒涼的空曠廣場,以及老舊骯髒的巨大建築立面。這種感覺與漁會後面顯得蕭條的正濱漁港以及與正濱漁會前面窗戶上裝滿鐵窗的舊式住商混合四樓建築的氛圍相當接近。

三組能夠相容及相互增強的創作,包括郭月女的《迷惘之境》,陳建北的《時津旅渡》,以及高宏的《丁修女—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西班牙傳教》。第一件主要呈現基隆漁業盛極而衰的沒落情景,第二件主要呈現具強烈家庭情感經驗連結的各種舊的產業及傳統生活方式的逐漸消失,成為一種幻影。

第三件是舊時代曾經登陸基隆、長住基隆、對基隆產生影響、甚至對基隆有貢獻的外來者的鬼魂的研究。這是一般人理解的基隆中元普渡的再深化的另類藝術創作。這件作品更進一步讓人思考基隆在過去,特別在未來重新成為不同的跨國的海洋的基隆的理由。

透過策展、這些作品的組合、與正濱漁港結合,接著與整個基隆的城市發展過程結合,使得基隆成為大家能感受到的充滿衝突情感深度、多元文化交融,以及極具歷史轉折故事的場域。

2018基隆港口藝術雙年展 《問津》中張君懿的〈卡羅索爾〉

時間2018/09/25-2018/11/04

地點︰基隆市文化中心展場

這件作品就設置在文化中心主展場入口最重要位置,進入圓形作品外牆,立即被內部炫目華麗的旋轉木馬所圍繞。它是開始於20世紀初的市集遊戲,百年如一日地吸引孩童發亮的眼睛,白馬、灰驢、飛像、獨角獸、海盜船、太空梭等等,讓孩童一登上坐騎,很快就滑入奇幻國度。

但這個大旋轉木馬本身是不旋轉的,它每一格不斷移動改變的絢麗畫面,分屬於不同主題的旋轉木馬。上面同樣都空無一人,沒有令人振奮的啟航鈴聲,也不會把人帶到任何地方,它甚至連轉動都只是一個幻覺。

旋轉木馬並非新鮮玩意,但這個影像裝置中藏著玄機,特別是把它放在幾十年沒有翻身、最近有起色、開始要改變的基隆港市第一屆港口藝術雙年展的大廳,就變得具有強烈且深刻的意涵。

這件虛擬影像旋轉木馬,不管是指向過去、指向現在或是未來,都是一些貌似輕快愉悅,卻無比沉重的提問。這是一件非常細膩有力的藝術介入。

《負育群帶聚落實驗建築計畫》

時間2018/01/29-2019/12/18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團隊說:「『建築』若不只是靜態的表現物,那它應該是某種隨時可以更動、寫入、拆解、組裝的連結與關係」。他們透過採集、建檔、製圖、構築、重新審視台北盆地的歷史、疊層文化,並想像未來。

這個計畫強調一種修補的構築發展,包括回返的識見、關係的連結、以及稠密剖面,重要的不是一種單一的描述,而是多向度的顯影,並在其中思考新的問題,這問題可能指向醫學、社會學、地質學、人類學。

這個計畫把人帶入封存已久的軍事禁地,並從中心往不同空間、時間展開考掘,其中很多知識原先被列為機密,至少專業者才能取得,或因為很多原因還未被建立。城市的發展以及相關各種問題,是城市居民有權利知道以及參與的項目。讓完整的在地知識被分享,這是一個關鍵性的進步。

在上述一切屬於軟體的部分,還同時使用空總舊空間展開有意思的實驗,打通空間,用各種方法往下、往上、往各種方向連通、延伸,與外部連結,容許各種可能性放發生在空間實驗室之中以及與外部空間機構的連結,以及與城市的過去、城市的未來連結。

也是讓各種跨域專家,以及有興趣的學生、居民在一個有感的場域中,聚集激發創意討論及想像。《負育群帶聚落實驗建築計畫》遠遠超出一般的格局及知識,它提供了新的城市市民很貼近地參與城市改變的機會。簡單說,作品的布局非常的深遠。

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蕭聖健 〈歸〉

時間:2018/11/17-2019/03/1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作者回憶小時候放學行經的道路,樹上和電線杆上總停滿了麻雀,吱吱喳喳,好不熱鬧,曾幾何時,這幅過去的以為再自然不過的景象,不復存在。曾被視為現代、進步的機械,在作品中卻背負著作者的人文鄉愁。

他刻意地讓機械裝置有手感的溫度,慢速轉動使作品具有時間感;舊時的生活物件,更召喚出一種懷舊意識。這件具有濃濃情感投射的裝置,正填補了人們在面對環境劇烈變化下的心靈空虛。

觀念以及議題是熟悉的,但是藝術家卻透過巨大的機動藝術手法創作的人工大樹,以及像裝在小棺材裡面的機器鳥,來悲嘆童年的自然樂園的消失,這件作品其共鳴力量是強大以及直接的,在一個充滿了文字檔案的雙年展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中林從欣的〈字花〉

時間2018/11/17-2019/03/1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字花〉這件空間裝置創作關注植物如何與人類生活相互糾纏,它追朔鴉片罌粟如何被武器化,以及如何被歐洲人用來作為生物政治手段以操縱貿易優勢,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並且幾次戰爭在中國造成普遍的貧窮與混亂,並促成超過二十萬華工苦力的輸出,並且這些華工苦力也持續地被毒品所控制。

〈字花〉將這些植物種植在由紅土和鳥糞組成的土床,標示從過去到現在剝削與邊緣化勞動力問題未受正視的歷史,同時指涉古巴、加州的水泥生產,以及在祕魯採集鳥糞的歷史中的剝削與控制。

這項裝置作品的中心壓印在土床中的人形,代表了被牢牢控制無法脫身的奴工。空間中的粉紅色調用迷幻的享樂色彩來掩蓋最終的死亡,同時更凸顯致命的無法逃脫的身心控制,議題及表現手法都是不常見的。

張君懿策展 第二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

時間︰2018/11/21-2019/1/20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美術博物館、「北區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

以超日常為展題,集結來自法、美、奧、盧、日以及臺灣等地藝術家。首先邀請小說家駱以軍為展場空間書寫揉合日常生活殘影的小說,接著邀請參展藝術家以此小說及展場空間作為創作發想參照,並以接龍方式分線發展。

無人的日常生活空間聚落,經過擦拭但仍然充滿各種糾結的記憶,邀請藝術家在其中以解構片段介入其中,或是以局部挖掘方式露出時間皺褶,一方面碰觸極深的多重集體記憶,另一方面讓與當代人工智慧、網路連結、虛擬影像科技已然融於生活而不自知的細節,以一種詭異如詩如夢的方式呈現。好像早就已經是大家熟悉的日常怪夢。

整體展覽組和不同藝術家的不同作品,各自作品以不同方式建立與空間的深刻入骨的關聯,作品間的關係貌似疏遠卻又那麼密切,好像本來就是一部很久以前久就已經寫成的都市神怪虛構小說的不可切割的部分。

也許可以參考漢彌爾敦《是甚麼讓今日的世界變得如此迷人》的普普藝術名作的標題,來為這個展覽給出類似的標題:《是甚麼讓今日的日常生活變得如此的神奇》,也是對於一個已經進入未來、充滿似曾相識的元素變形所組成的夢中場景的驚嘆。

展場,如網格子狀的空間分布,透過作品極為巧妙的流動關係網絡,並成了一個整個在做夢的大腦。策展人在這展覽中展示了她非常傑出的結合劇場、電影、文學的溝通策展創造未來日常的能力,這裡是以策展的成就來提名的。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中鄭淑麗+馬修・富勒的〈Sleep79〉

 

時間:2018/11/10-2019/01/27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Sleep79》為期79天的計畫,試圖探問:我們如何擁有睡眠美學?

在沒睡醒的狀態下,與這個世界構成某種美學關係所隱含的意義為何?我們關注藝術而自我警惕。藝術作為一種資源,長久以來連結日常、世俗、身體、直覺或超越感知。

同樣地,我們是否可能重新審視通常處於藝術範疇之外的事物(例如醫療程序或泡茶/釀酒),以便打造新的睡眠定義?

這件創作依據下列秩序:

1. 持續:持續特定一段時間的各項計畫將涉及清醒狀態上的變化。2.轉置:提煉某些日常活動跟睡眠之間的關係,並將這類活動轉置於藝術脈絡中。3.機構化:如果一個機構重組與其他身體狀態的關係,會是什麼模樣?4.記錄:可在影片、書籍、聲音、藝術之中發現哪些其他類型的睡眠紀錄?睡眠者所創造、和他們本身所構成的睡眠紀錄為何?5.再思:重新探討如何實驗與調查有機體。睡眠活動將我們置於脆弱的狀態,是我們與全球非人類有機體的共通點,也是讓我們從中思考與採取行動的寶貴條件。

這個具有很多身體參與可能性的藝術實驗,把我們和全球非人類有機體放在一個相對較平等較類似的狀態,來看我們可以從中展怎樣的不同的感知、思維、互動、感通模式,並從中間發展出一種不同的美學,不同的藝術創作。這個藝術實驗開發出了一個貼近生活卻又未被有意識地開發的另一種生活藝術形式。

(補提名)

 

《台灣水沒—楊順發個展》

時間:2018/05/12-2018/06/23

地點:非畫廊

楊順發「台灣水沒」的攝影系列,令觀眾經驗了一種徘徊於真實與夢境之間的蒙太奇,看著在汪洋中漂浮著的廢棄屋舍,卻如同置身於古人嚮往的桃花源中,彷彿一則洞見人類步向自我毁滅的未來寓言。

許多台灣攝影者路過看過這些淹水地區,卻不認為這是「攝影藝術」的題材,他們不認為這裏值得拍攝。楊順發卻會眼看出它的潛在意義與能量。一方面它將非常難取景並且經過精緻的處理後的《台灣水沒》定調為:文雅、空曠、寧靜、輕柔,凡事可以慢慢來的感受;在幽美雅靜的景觀中,帶有濃濃滄桑的美感,他認為這就是「台南味」。

但是在柔美的表象下,《台灣水沒》同時將充滿歷史痕跡的廢棄建物,再現於當下時空,隱喻大自然無言的抗議。這系列表現詩意懷舊的作品同時會讓大家同時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房子從陸地「走向」海中,變成眼前之「水世界」?當年無比信心的「人定勝天,填海造陸」,終究不敵大自然的反撲,一切人造景觀再度回歸大自然,只殘餘海中廢墟。(參考 張美陵/沉浮的詩空間) 

這些反思也貼切地呼應了徐文瑞在 高雄美術館「南方-聽與問的藝術」策展中的有關於「從逍遙遊到規模美學」的辯證。

(補提名)

 

「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中一件由黃博志與卡加日坂家族的頭目導萬•卡加日坂(包顏華)、土坂部落獵人藍保•卡路風(謝藍保),以及策展人共同合作的〈夢啟酒〉。

時間:2018/05/26-2018/09/01

地點︰南迴公路台11線沿線四鄉:達仁x金峰x大武x太麻里

土坂部落獵人藍保•卡路風(謝藍保)是一位神奇的能夠透過夢感應大自然的靈,以及與祖靈交通的藝術工作者,他當然首先是一位努力復興原住民文化內在精神的布農獵人教育者。在後來的一個研討會中,理解他在群眾中透過說故事發揮如同傳道的神奇感染力,更覺得〈夢啟酒〉的厚度。

卡加日版家族的頭目導萬‧卡加日坂(包顏華)經營一家包括理髮、美容以及按摩等民俗療法的家庭商店,這商店讓她以一種現代的、通俗的方式接觸族人、服務族人。這商點也是展場,更是作品的必要元素。

包頭目也是一位能透過夢與祖靈溝通形成各種重要決定的現代頭目,是透過這個藝術計畫,讓她知道她的夢也可以成為藝術。在包頭目很有民俗神秘氣氛的店裡面,又組合了幾幅目光炯炯的獵人藍保•卡路風(謝藍保)的相片,以及幾幅他們正在用靈對話的鏡頭。還包括了特別的夢啟酒。

黃博志是一位非常特殊的能將沒落產業與他特殊的藝術操作,來建立議題以及建立品牌形象的藝術家。確實也在過程中使用包頭目從夢中獲得的獨特小米酒配方,為包頭目的商店服務處出製造出有〈夢啟酒〉品牌的小米酒,並使得那家小商店的某些事物變成可被親身身體體驗,接著具體討論、思考的藝術對象。

當這幾件分開不見得能夠發揮大作用的元素,經過策展人具有先見的搓合,以一個能夠承載不同的相關社會結構以及敘事結構的元素的具體居所/作品,〈夢啟酒〉所散發的能量是綿延的、深刻的。可以繼續展開的。

這件集體創作符合了南方以南強調了要探詢甚至重建之前所沒有被碰觸的南迴公路這一帶被忽略的原住民文化精髓的核心企圖,通常一般的藝術作品幾乎沒有機會進到原住民社群中這麼內在的位置。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