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黃海鳴 / 第十七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742

第十七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黃海鳴 , 2018年07月13日 17時35分

提名觀察人姓名:黃海鳴

第二季(4月1日-6月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舌尖上的旗津》旗津灶咖 (高雄美術館《靜河流深》館外連結展覽)

時間︰
2018/02/10-06/10

地點︰旗津舊海四廠技工宿舍廚房舊址

作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旗津灶咖:

吳瑪悧所主持的旗津灶咖─舌尖上的旗津,雖然被連結到高雄市立美術館《靜河流深》大展的巨大結構中,但是這個藝術計畫的時間橫跨超過〈靜河流深〉,並且還能持續發揮其影響力,應該單獨提名這個藝術計畫。

旗津具備多元的人口結構,除早期的漢人漁民,後有大陳島軍民落腳,以及近年的印尼、越南等新住民,豐富了旗津的美食文化。透過多元美食的媒介促成多元文化族群之間的對話成為一個重要的旗津再發展的課題。

《舌尖上的旗津》社會式參與藝術計畫以高雄旗津前海軍技工宿舍園區為社會開創基地,由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吳瑪悧所發起主持,她在旗津舊海四廠技工宿舍廚房舊址設置的餐廚空間,持續邀請旗津的掌廚達人與大學及社會人士聚會。除了發展多元美食,更促成多元文化族群之間的深度交流。

梁廷毓個展《山‧殺人‧斷頭河》

時間︰
2018/03/31-04/22

地點︰水谷藝術

以藝術作為區域「惡地─地形史神話」的進入途徑:

今日位於桃園,接近新竹關西的龍潭東南部的近山地區,在清初,仍是泰雅族原住民的獵場與生活領域,目前居住在此區的居民,則多以客家族群為主。因地理位置靠近桃園復興山區,地方上仍有關於清代「客番衝突」的記憶與傳聞、甚至是雙方衝突而產生的地名。

《山‧殺人‧斷頭河》計畫是從一個跨村落、連庄的神靈傳聞、原客衝突的事件作為想像幽冥地理的開始,探究死者、死亡與歷史的關係。因此藝術家分別以現場行動、以地方傳聞為本的影像敘事、死亡地點的製圖。以地方廟誌、鬼魂傳聞、耆老記憶為文本,進行尋顱行動、聲音的重演、動態影像、製圖,思考一個敘述地形史的路徑。

雖然這個研究型但又充滿感性形式的展覽及研究都還有進步空間,但是這個嘗試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它沒有因為成為主流的政治正確性的還給原住民公道的議題,而忽略當時開墾者受難族群的複雜歷史書寫,這反而從中可以理解這些被扭曲、有問題的「惡地─地形神話」的建構過程,以及察覺原住民在這地形神話建構中居然沒有任何的發言位置。

無法專心的煙—陳松志個展

時間︰
2018/05/19-06/16

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無法專心的煙」意在具體的物質中探勘流失在虛質表象下所交織的許多不同人的未明的執念與困惑:

藝術家採樣白色的細緻地毯作為創作造型與意念的延展,空間中非常均勻地鋪設包被的單色織物具有屏障以及顯影的雙重功能。

伴隨著視線下一雙雙錯落的、有著不同的姿態、不同存在情境的私人真正使用的鞋履,以及錯雜的日常可聽得見的調頻聲響,這些都寓示著主體持續於現實事件中所同時遭遇的多變因繚繞與騷擾,眾多消散的碎形凸顯了精神意義在變異的模樣中被不斷重新改寫的開放狀態。

整個場地所鋪設的活性碳細小顆粒+粉末,似乎更需要投以關注,它消毒、它吸附、它記錄,它也讓各種事件的紀錄融在一起而難以區份,以及最後滲透到白色地毯的纖維之中,難以清除。這件作品似乎有極為個人的指涉,但是也是一種以小見大、以一種唯物的方式傳達了台灣歷史發展以及詮釋的複雜性。

華麗轉身—老靈魂的魅力重生

 

時間︰
2018/05/19-07/22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一種透過跨界對話的老靈魂的魅力重生過程:

從一個創意產業的角度:

時尚、生活美學、傳統技藝一向被斥為非藝術品,這個展覽邀請非常具有潛力的藝術家、設計者、工藝師等,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來來回回地省思與手作,創造出一些相當有深度的時尚、工藝設計。

從一個更廣泛開創新藝術文化的角度:

企圖跳脫過去藝術分類的方式,返回生活,回到藝術的原初,回到一切正在發生、形成,無法歸類和命名的本源,再重新出發,重新看這個世界。在古早智慧的引導下,反身翻轉,代表新的開始以及未來的可能性。直接看展覽的本身,確實出現許多成功的案例。

這是一個具有多重目的、具有強烈企圖心的展覽, 也因為展覽作品跨越大量不同領域,以及跨越處於發展階段以及已經成熟階段的創作,因此呈現一些雜亂的狀態 。但是它確實是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大膽的展覽。 

康雅筑《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 選自 華麗轉身-老靈魂的魅力重生

時間︰
2018/05/19-07/22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是當代藝術館〈華麗轉身-老靈魂的魅力重生〉展覽中的一件作品,相當傑出,並且能夠被單獨提出來討論:

藝術家讓我看到我們日常活中常見的各種棉花製品,表面上的美好的、無害的,但是從棉花的種植、加工、銷售等等,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剝削。其中一組的非常漂亮的棉花的編織作品,在另一組的作品併置下,才呈現出她的殘酷的一面。

另一組的作品,以印度甘地所發明的提攜式紡紗機為中心拉出不同的物件的脈絡,並傳達了印度人不願再從英國人手中買回自己出產的棉花所製成的棉布,而做出的各種的抵抗。

這件作品不光展示棉花跨越多個世紀的檔案與文件,更是透過棉花來追尋關於生命萬物的本質以及有尊嚴的勞動存在的價值。

輪轉‧海陸拼盤—魚刺客 [台中計劃]

時間︰
2018/06/09-07/06

地點︰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台灣山海新美術史觀建構的實驗:

輪轉‧海陸拼盤—魚刺客 [台中計劃] 由東海大學李思賢副教授策展,參展人包括:張新丕、洪政任、楊順發、何佳真、曾琬婷、安聖惠、林純用、陳彥名、陳奕彰、撒部噶照、伊祐噶照、蔡孟閶、周耀東、王國仁。

這個展覽將原先很強調地域腔調的魚刺客成員的展覽,放在一個多少比較中性、有一點去脈絡化的展場設計之中,以及更重要的放在一個能夠適用於台灣所有的有山、有海的許多城市的新城市美術史發展的新架構中。事實上,魚刺客們的作品除了表現海、港口,也表現了當地城鄉的處境及發展。但是,這個架構是不是也會把高雄的其他特質給扁平化了?

具有些許研討會性質的展覽座談會中,透過幾位屬於台灣美術史協會的專家學者的不斷增強論點,傳達了這個策展中一個想轉變典範的強烈企圖心,當然其他城市的海/山元素的並置,也還沒有開始出現。這至少是一個值得觀察的發展,也順便問一下,高雄的藝術生態是不是正在經歷一個重大的改變?

野孩子肢體劇場《繁花聖母》

時間︰
2018/06/15-06/17

地點︰剝皮寮演藝廳

從惹內法式《繁花聖母》到台式野小孩的《繁花聖母》:

惹內自傳式小說《繁花聖母》,將當時社會底層(跨)性工作者的掙扎、情慾與哀愁,透過華美且風格強烈的文筆體現無疑。

野孩子肢體劇場的《繁花聖母》,除體現小說中跨性別者、性工作者的萬種比較議題化的樣貌,也希望掌握結合神聖與猥褻,奢華與汙穢的流動性別角色間的露骨怪誕情慾衝擊。但是,除了爆發性肢體動作,還需要有大量內心戲表現,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挑戰。

《繁花聖母》從視覺、服裝到音樂,都以「拼貼」方式呈現,希望強化情節的複雜、流動、無法以理性掌握的特質,但還不算很成功,處處顯得賣力、吃力,但不夠細膩到位。

此劇與台灣當代藝術家黃彥超合作,利用各種廉價塑膠廢棄物,拼湊成華麗的服裝、藝術裝置,反而是舞台裝置的本身更能體現惹內小說中複雜、流動,難以言說的特質。這整體的大膽的跨界合作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