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第3季(7月1日- 9月30日)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給火星人類學家》 策展人:張君懿 |
時間︰2020/8/4-2020/9/28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 |
策展涉及多個面向,包括假想如何提供給的外星人類學家理解我們的關鍵資料,而編整出來的物質和文明的需求及各種載體,又同時呈現出藝術的疏離性:因為一半資訊存在網路互動中而可能造成的片段性、仿擬標本的人造物、或隱或現的不在場表達等方式。展覽也討論了疫情時代的往來方式:線上、互動和提供數據等行為之間透露的渴望和可能性、破壞性,提示了讓民主性和藝術性擦身而過的科技介面。展覽主題隨展場上看似日常的物件之間串連而具體起來,呈現出偵探戲劇的效果,貼近「留下線索」給人類學家的主題。 |
《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 策展人:高森信男 |
時間︰2020/7/25-2020/10/2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
以北美館的典藏實驗展系列做為論述南方的框架,既盤點了美術館缺乏系統的國外藝術家典藏品,一探收藏品和外交史的連續和斷裂,也實驗了不論述歐美藝術史的藝術生態,會結集出何種面貌和怎樣的台灣藝術之史地定位。展覽檢視國內數個美術館的典藏品和過去僅零星/或以對照組方式被呈現在藝術論述裡的「南方」概念,像是企圖重建台灣藝術史的區域脈絡,其實是在突顯一直面朝歐美的學院藝術史裡,台灣自我認同和典藏/展覽結構裡的矛盾。 |
《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 |
時間︰2020/8/22-2020/11/1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
以美術館裡的虛擬實境提出美術館做為當下各種意識型態幽靈聚集的比喻,提出探討美術館政治身分的建議。展覽引發觀眾對此空間產生紀念碑、紀念堂或陵墓、廢墟的想像。數件作品引導觀眾對主流藝術史的連結,例如神殿、巴別塔和塔特林塔等一再被引用的象徵符號,都突顯著藝術和紀念碑的關係。結合(視覺欺騙)身體感的機動設計,也令人聯想到藝術史裡透視點和空間幻覺的視覺史和世界觀,讓視點的政治性提問浮出表面。 |
《越洋信使-林羿綺個展》 |
時間︰2020/7/25 – 2020/9/13 地點︰鳳甲美術館 |
從自身家族的遷移史和分離史出發,分別利用了紀錄片式的演繹到舞台劇式的詮釋。藉書信如此單薄的展示物件到街景、防空洞的模擬,分別以裝置和影像把家庭分隔兩地、三代交替的歷史地理關係表達出來。影像作品以象徵物件和場景的道具,重返記憶和想像中的金門、台灣和印尼在政治變遷下家人的處境。用極少的符號將複雜的個人掛念、政治事件、認同和抵抗交代清楚。 |
《鑽石島-李奎壁個展》 |
時間︰2020/8/1 – 2020/8/23 地點︰瞧夫龍山 |
房地產廣告海報架的帳篷裝置、展示雕刻魚的水族箱、中式餐廳照片、舞蹈的影像作品、字卡,在展場上串聯出柬埔寨金邊周邊,從浮洲一夕變成豪宅區的現象。展覽也呈現因為資本流動造成對不同階級和不同文化圈的撞擊。李奎璧以委託的方式製作的作品、雕飾食材、祭禮儀式的房屋和在複製的凱旋門前的傳統元素舞蹈,來貫穿鑽石島上的生產、生計和房地產投資的樣貌。藝術家並用原創和複製,隱喻鑽石島上的殖民史,和資金帶來的資本殖民關係,以及消費者以西方城市的著名地標做為財富和文化地位象徵的慾望。 |
《剩餘的風景-李若玫個展》 |
時間︰2020/7/29-2020/9/6 地點︰絕對空間 |
李若玫把素描和炭筆從類型和媒材轉變成作品的主體。紙張和椰子樹葉片是形狀不易展示的「介於標本和寫生之間」的雕塑。這個翻轉把藝術生產系統也翻轉過來,材料(炭)成為作品,複製自然(寫生行為)成為主體。展示物件暗示著在模仿自然的藝術史脈絡下,所有材質都具有成為藝術品的潛力,如像樹葉的膠帶,切割剩下的紙片等。葉子和木料沒甚麼功能的大王椰子樹有兩層符號,一是做為風景畫/藝術的代表,二是反映日本在台灣對於整齊的地景和南方風情的想像而大量栽種椰子樹。以特別的寫生方式,藝術家把兩個敘事合而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