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吳思鋒 / 眼與手,點與線《消身匿跡》
分享 | 瀏覽數: 970

眼與手,點與線《消身匿跡》

吳思鋒 | 發表時間:2022/07/12 19:13 | 最後修訂時間:2022/09/28 16:18

評論的展演: 消身匿跡

圖片提供|Tai身體劇場        攝影|Ken Wang

受不可抗力因素,從馬遠部落移至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消身匿跡》,在花蓮去過威秀影城看電影的人都知道,正片播映前總會放一部「蝴蝶谷」宣傳片,將其塑造為一處鳥語花香、充滿芬多精的渡假村。蝴蝶谷為遊樂區一部份,多年以來,以曖昧地公私相授(學名:ROT)的型態,模糊地結合國民利用與環境保護兩種用途,成為現代休閒觀光勝地。不消說,該遊樂區也與傳統領域重疊。

《消身匿跡》一開始,觀眾從入口草地往下坡走,迎面,一位表演者低頭、彎駝走來,與另一位相遇,後者遂隨之,兩人反身向下坡行。雖然行走用的是腳,但在這段下行的路程,「手」卻異常迷人;從織布的整經動作發展而來,表演者一概身軀彎駝,右手先是垂滑幾貼地面,再循腳踝、膝蓋、腿部上拉,指向前方。以手為發起,從地上、軀體再向前方的他處,通過「下-上-前」的線條畫出身體在空間中的動態,形構「彎折的連續」的時間性,藉以創造一種深隱的方位感。或有另一曲面的變異;手腕依靠關節內轉再外拉,最後指向天。另外一重層次為「眼」緊隨手的位移而不斷移動視點,疊為一線,進而向前、向上伸指出一個世界的面。眼與手共同在文字之前,描出了身體與世界的同一性。

我以為,這也是瓦旦.督喜作品的簽名;表演者以非直立的身體樣態,彎彎駝駝、抖抖抽抽,撕開線性時間的皮肉,把裡面的皺褶外翻出來。瓦旦擅長的,是用間接、陌異的美感,親密多重時間下的現代性與遠古性。祭儀、神話、土地,皆匿於隱蔽的視線。如同瓦旦嘗試在這次創作探索:「形成歌謠之前聲音是什麼?形成語言之前環境是什麼?」

在這個「國家」森林遊樂區,「岔口」亦成為銜接不同時間、動線變化的節點,除卻開場兩位表演者的相遇與會合,當觀眾再步至左往石頭公園與夢幻花園的岔口時,還會見前方長椅坐一人誦讀文學文本,同時有三位白襯衫男對向交叉而過。岔口是分散的場面調度,也是多重時間的關閘,結合集中與分散的調度,於此作呈現為散開又聚合、聚合又散開的流動景觀。

圖片提供|Tai身體劇場        攝影|Ken Wang

在這一方面,據說週日場的修改,更能把握結合集中與分散的環境劇場調度。我看的週五場,後半段集中於公園草地。本來一看完,我以為在後半段,表演者對樹木與石頭的愛撫與痙攣、呻吟,以及刻意不歌謠化的嬉戲,雖然試圖佈置「歌謠之前、語言之前」,人與自然的殖性關係,但過於直接的表現方式,還是容易略過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曖昧性質,且與前段表現方式實有差異。不過若以「情色」論之,倒也不失為閱讀的路徑。

【觀看場次】

演出團體:Tai身體劇場(劇山計畫)

演出場次:2022/7/1 17:00

演出地點: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