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張啟豐 / 大暑,獅子在魚池,用鹽交換雙人古蹟燒
分享 | 瀏覽數: 1905

大暑,獅子在魚池,用鹽交換雙人古蹟燒

張啟豐 | 發表時間:2020/09/22 23:53 | 最後修訂時間:2021/01/20 14:01

評論的展演: 第三屆魚池戲劇節【魚池遮;戲佇遮】

評論的展演:「魚池戲劇節」
時間:2020/7/17 (五) 17:50、7/26 (日) 17:50
地點:南投縣魚池鄉公有零售市場


      「魚池遮 · 戲佇遮」——如果用國語念,至少可以了解兩個關鍵:「魚池+戲」,這起碼已經抓到大意了;如果用臺語念——而且念對的話,就了解「魚池這裡,戲在這裡」:戲要在魚池開演了!甚至,根據魚池戲劇節臉書小編解釋,「魚池遮ㄐㄧㄚ」指的是「魚池家」,代表在家鄉魚池有戲上演。

      為何要在文章開頭如此糾結繁複來說明?這一句slogan 代表以巫明如為主的策展團隊,對「魚池戲劇節」的用心與細心,用臺語(請容我用這個詞)強化戲劇節的導向,用明信片入場券的詩句呈顯在地連結,以節目演出的策劃來標誌年輕一代對於語言運用的反思與實踐——兩週共八檔演出(其中兩檔相同),在六檔製作中,有四檔使用臺語,而且都是少年吔!

      在臺灣的戲劇專業教育體系,除了國語之外,母語們幾乎不列入常態系統,因此,在魚池戲劇節中看到年輕人自覺地策展、設定、演出臺語,更顯得臺語演出的重要性與指標性。近年來的年輕劇團製演臺語節目,以阮劇團最具代表性,至於魚池,則是少見的年輕策展臺語演出。

      戲劇節演出場域以魚池鄉公有零售市場為主,外延至周邊街角、民宿,每一週各有四檔演出,觀眾在報到時分配隊伍,由小隊長帶隊,依序觀看。第一週演出:古蹟燒《用故事交換一份古蹟燒》、夾腳拖劇團 鄭鈺儒《用鹽換一生》、何日君再來工作室+野我劇團《在魚樂魚池愉樂於此》、部落劇會所《獅子教練》。第二週演出:古蹟燒《用故事交換一份古蹟燒》、野孩子肢體劇場《無韻律教室——雙人枕頭版》、阮劇團《節氣小劇場——大暑》、部落劇會所《獅子教練》。

      《大暑》屬於阮劇團的二十四節氣演出計畫,該計畫是依照節氣而順序演出。這次受戲劇節之邀,演出的規模較大,劇情改編自繪本,並納入魚池在地人文特色,由二男四女演述一棵愛玉(籽仔)樹和小女孩的生命之交,在六檔之中製作最為完整。從小女孩初識愛玉樹開始,在生命各個階段,不論悲喜,愛玉樹總是女子的避風港、忘憂樹,最後甚至成為以己身作為遠渡重洋的船,讓女子完成心願。全劇在市場內的主要通道演出,其實頗為狹仄,而觀眾就在市場入口區排排坐,絕大多數觀眾都被演員使出渾身解數的演出,吸引得目不轉睛,小朋友甚至熱烈互動回應,還樂此不疲。——晚上,市場「下班」了,斜槓成為劇場,外地觀眾、在地民眾聚在這裡看戲,多了生熟毋論、看戲第一的溫暖感,如此放鬆地看戲、輕鬆歡笑。全程臺語,看得出年輕人的努力與誠意,兩位男演員的臺語相當輪轉,彷彿不假思索就由口中自然流出,是極為生活(化)的臺語!表演或許生嫩、用力,但是,導演調度流暢、物件運用頗具巧思,而且,在無字幕的場地中,讓觀眾幾乎都聽懂所有內容,不禁令人喝采!

魚池戲劇節第二週《大暑》                                                                          攝影:張啟豐

 

      《無韻律教室——雙人枕頭版》是一段非常熱場而且可以令人忘情鼓掌的演出。兩位演員一男一女,身穿可愛韻律服,在被斜槓的抓娃娃機店和聚集圍觀的男男女女拼搏互動。在放眼都是啾咪粉紅、可愛藍的空間中,視覺上其實很干擾,但是,當男女演員以韻律老師/人的裝扮出現,在邊舞邊動邊演邊唱的帶領下,粉紅藍反而變成加分題!於是,輪轉趣味的臺語talkshow 加雜了擊拍與肢體的(類)佛朗明哥,成為另類臺語相聲肢體歌舞,《雙人枕頭》貫穿其中,兩個人不僅忘情演唱,還邀請/陷害現場觀眾到表演區一起(加速)唱跳。在表演者有效掌控/炒熱現場氣氛之後,上述種種很在地的日常,變本加厲地加成出燦爛的能量與笑容!全場演出流暢、與觀眾互動、抖笑料,幾乎讓人笑岔氣⋯⋯一群人在一起,雖不至於擦踵,但已經有不少人摩肩了,這樣同樂共賞的氛圍,讓現場很快就輕鬆嗨;兩人各自為小三/小王爭吵不休的爆炸火花,則因為她/他竟是同一人(男Michael 變性為女阿霞,因此劇名也可以是「我的小三是你的小王」或「小王小三同一人」)的真相急轉,陡地讓劇情蒙上一層不同於純然笑樂的淡淡情緒。野孩子肢體劇場的演出多為「肢體」表現,這一次特地為戲劇節「發聲」,且全程臺語主攻,讓這段在夾娃娃機店/劇場的演出,更往民眾的方向靠攏。

魚池戲劇節第二週《無韻律教室--雙人枕頭版》                                          攝影:張啟豐

 

      《用鹽換一生》是臺語講古——南投人阿吉的故事,講古人在市場內的小店面,臺語極為流利、表情生動地講著:阿吉和伯父到鹿港做事…到草鞋墩…原住民出草…與原住民往來並通婚…阿吉是說書人的阿祖……故事理當引人入勝,但是受到周圍環境音聲干擾,再加上擴音聲量不夠,觀眾反而聽得不清不楚,只能捕捉到殘句斷語,自行拚兜。《在魚樂魚池愉樂於此》則在市場附近民宿一樓演出,藉由物件、檔案、影音等資料——表演者長輩的年代,讓現場觀眾先行體驗/沉浸,或翻、或看、或聽,之後演員一邊表演,一邊和觀眾自拍、互動,觀眾忽而被拉到情節中,其他觀眾則變成見證人。最終歸結到情節主線呂俊翰——媽媽從臺中到南投工作、從小由阿媽養育的小孩,以臺語自我介紹、講述生活及阿公的日常,講到他近年罹癌、至今為止心路歷程,以生日快樂的許願作結…。表演幾乎全程臺語,雖然不太標準,也不夠自然輪轉,但誠意可見。只是,當使用的語言已不是「日常」之後,待要努力表達時,自然不免出現用功與尷尬並存的狀態——而這,或許更普遍地存在大部分有誠意說(或許不一定是母語的)臺語、客語、原住民語言的年輕表演者之中,不只在魚池,而是在更多的劇場。

      《獅子教練》演述舞獅者與獅頭的情誼,連著兩週演出八場,由第一場的兢兢「執行」到最末場的投入「演出」,和觀眾的互動也愈形自然,在在可見表演者的用心和努力。舞獅、拳術這類題材,和臺灣常民生活文化本就有自然的連結,而劇末以〈兩隻老虎〉作為連結,則將看似沉重的情節氛圍轉換為童趣的釋然。除了室內空間,街邊轉角的頹牆棄壁,也是魚池戲劇節的表演場域——《用故事交換一份古蹟燒》。在連結去年物件的意象佈置背景中,表演者拎著皮箱出現,講述旅行與記憶、故鄉與他鄉⋯的心的歸屬。而在微醺開根現場演唱中,皮箱內一隻隻摺紙飛機、現場一串串摺紙飛機,與開放空間、人流往來相互映襯,意義自然浮現。第一週的街角演出,則是在皮箱中一把把秋葉褐黃,以此顯示季節與別離、人生的遷徙宿命。這樣的街角演出,在先天的空間特質中,或許顯示了抒情詩意,但是放在整個戲劇節六檔節目,卻是獨特的存在——雖然南投/魚池居民的離鄉與遷徙,似乎也是必經的在地宿命,但是如此地呈現,則不免瀰漫一股年輕人的文青想像⋯⋯(甚至與在地有著薄薄的隔膜感?)

魚池戲劇節第一週《獅子教練》                                                                     攝影:張啟豐


      2020魚池戲劇節是第三年舉辦,算是全臺最高戲劇節吧——海拔高度620至670公尺之間,空氣清新吸不完,藝術、戲劇資源則相對稀少找不到,更不用說戲劇節了。三年前巫明如策劃、執行魚池戲劇節,除了溝通地方,並一手策劃戲劇節、邀請演出團隊,經費極為拮据,大家多是幫忙的性質,讓戲劇節誕生了。擔任策展人,巫明如累積前兩屆的經驗,今年長成兩週的演出,並越來越在地連結。從戲劇製演思考,調整為在地連結思考——語言的選擇及運用,就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提供小學營隊名額,讓小朋友在學習環境中,近距離體驗看戲樂趣,在生活日常中感受表演氛圍,更是魚池戲劇節在規劃、執行上,暖心別具之處。至於第二週第四場(最後一場),則出現一定比例的在地觀眾,樓上樓下、親戚朋友都出動,一起來看比去年容易看得懂的「戲」,似乎是魚池戲劇節策展在換位思考下所產生的效益。另外,市場內的木屐囒換蕃所與街角的古蹟燒,則凸顯戲劇節除了戲劇規劃執行之外,在策展方面的在地關懷與人文思考企圖。

魚池戲劇節第一週《用故事交換一份古蹟燒》                                                 攝影:張啟豐

 

      年輕的策展團隊及志工團隊對戲劇節所投注的心力,大家都了解。但是,第一週第一場演出《用故事交換一份古蹟燒》時,場地鄰居站在街口抗議聲音太大聲;每天四檔演出時間各有長短所出現的的空檔尷尬;動線規劃似乎還可以更順暢……這些現象也都是對團隊的重要提示。


      戲劇節酷卡的背面就是入場券——分明是闖關卡,每過一關蓋一次印,只有當你四關都闖過了(四檔演出都看過了),才能用黑色印字把空缺補齊、謎底揭開:

            笑鬧 于池央暈開
            口手眼身步 從腳本走來
            魚池 人海 彙集 情意
            時空 佇立 聚離 劇裡

 魚池戲劇節入場券                                                                                       攝影:張啟

 

      這是魚池在地詩人Woods所作的詩,連結了「魚池」+「戲劇」+「觀眾」。時隔月餘再次讀來,那兩周由暮至夜的看戲經驗、山城茶鄉的歡笑暈染,輕聲攪動著腦波,活生生再現眼前。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