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龔卓軍 / 第二十一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535

第二十一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龔卓軍 , 2022年04月15日 16時37分

1季(11- 331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更名者遊途:嘉義文協街區走讀

時間︰2021/12/4 –2022/2/27

地點︰嘉義市街

藝術家太認真二人組(郭柏俞、佘文瑛)利用1920-1930年代文協歷史檔案化的廣播聲音裝置、視覺圖象、大眾媒體印刷物編輯,結合地方街區地圖的複寫重繪與App、Podcast,透過導聆觀眾行走、聆聽與閱讀的城市空間身體經歷,召喚兩種時代精神在百年之間的「更名事件」對話。藝術家太認真二人組化身為報紙編輯、廣播DJ、城市導遊、地圖繪製者與社會矛盾的討論者,串連起早期現代殖民市街的市民精神與現今「城市文化創作者」之間的動能騷動場所,讓早期現代台灣文學中的受殖民城市體驗得以具體賦形。

地下工事/選自「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釀」

時間︰2022/2/12 –4/10

地點:馬祖南竿77據點、山隴排練場、軍人紀念公園、北竿后澳民宅

從軍事據點的坑道身境特性、氣候溼度、棲居光線出發,以至於對民間信仰、海上漁撈記憶和戰爭靈魂安置的場所矛盾對話,策展人林怡華重新部署了據點與民宅的地方文化意象敘事,在遊途地景探索與身體感官重置的間隙,邀請藝術家讓坑道土石、溼度、光線、黃魚、植物、砲管和不可見的信仰信念開始發話,在冷戰格局之外,開闢非典型的戰地藝術蹊徑,除了共創的設計之外,同時邀請棲居市民重返記憶被覆蓋的爭議之地,進行對話與市民地權的歷史辯證。

傾聽島嶼的聲音/選自「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釀」

時間︰2022/2/12 –4/10

地點︰馬祖南竿53據點、民俗文物館

策展人陳宣誠、協同策展人廖億美以聲音的採集與重置為出發點,透過場域系譜的研究調查與繁複的製圖學,地景踏查的工作過程與視觸覺要素為線索,邀請藝術家貼合據點與地景本身的聲音記憶、泥土材質、射口光環境、信仰塑形與氣候光變化映象,進行「時光雕刻」的艱難坑道工事。陌異聲音音景的採集共振,坑道光線與視觸覺特質的入畫與影像捕捉,以鋼鐵銅片等材質反映氣候溼度變化,以土地拓片和陶偶捏塑放大土地紋理與民間信仰的地景辯證,「傾聽島嶼的聲音」以一種藝術性地迴返坑道棲居、戰爭廢墟重構和重新紮根於據點的厚重存在感,長期累積微型藝術事件,跳脫了機構化藝術生產的時間邏輯,以更接近生態藝術的低耗能循環態度駐地,深沉指涉著一種「等待與希望」的坑道「過程藝術」,延異出嶄新的存在經驗與身體部署。

寫給妳的情書:許瑜庭、鍾舜文雙個展

時間︰2022/2/28 –  3/1

地點︰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膠彩在具象描寫與具身情境兩個方面的當代表現力,展現在這個「20年對話」的雙個展中。藝術家許瑜庭曾在2008年以膠彩屏風之作獲得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此次透過翻閱家族舊相簿,遇見外祖父在日治時期勸業銀行(後來的土地銀行)的南部農業地景工作行旅舊照,在颱風與大雨過後,幾張呈現溪畔地景的行旅無人照片,與自身對於土壤膠彩礦物研究之眼的行旅經驗,進行膠彩創作的深度對話。膠彩礦物的表現性,從畫家工作室窗景與地毯織紋紋理的自我觀照,到大度山的夕陽、綠島的馬鞍藤、鎮西堡、池上大波池的風景和在地植物採樣格樣組件,在自然光下,材質的個性、現場性與時間變易性,讓顏料中的赤鐵礦紅、綠瑪瑙、藍銅礦、鈷藍、孔雀石、冰河石,各自閃爍著不同彩度與光澤感的微光。銅箔、銀箔、黑箔與金箔的運用,讓畫面大膽的去形體化、非描繪性、非符號性與空間深度本身的訴求,迴返膠彩本身在材質類型上的本體辯證。許瑜庭的創作指向材質、礦石顏料、特異色相與內在狀態的去形對話,將膠彩礦石顏料的本體表現與雲霧氣候、海島海岸、地景質感的「現場性」與「時間感」,給予柔韌表現之力,讓存在感表露無遺。鍾舜文也同樣透過家族與原鄉的肖像和日常生活物件,進行大膽的膠彩實驗與表現,從早期纖細兼具生猛有力的大型肖像線條紋理,到近期原鄉生活農產蔬菜的凝視,偏向具象生活印象的抽取,底層勞動女性形象的表現,碳筆區塊的處理,堆高技法,銀箔上的礦物材料表現的布料質感,高雄美濃陽光照射在這些物產、煙樓與臉孔上的現場感與時間感,環境的溫潤容受力,在鍾舜文的畫面上表露無遺。

石子-詹士泰個展

時間2022/2/26 – 4/2

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詹士泰在這個展覽中,從「正材」運用退了一步,重新思考了石材的時間性,以及藝術家與材質遇合的偶然性,透過「環境重新拾得」的邊角邊材的再製,放開封閉設計圖式的「作品化的」創作思考,打開了工作場域與石材對話、感受石材原生環境與工作室堆放環境的心境。展台的設計,跳脫了台座的思考,取代以工作室的工作檯,以呈現石材環境的本然條件。在正材之外,比例不符、大小不適,被遺留下來的、埋在土裡或草叢裡的這些邊材,被藝術家從角落中重新召喚出來,這多超過二十幾年未被運用的非正材、未塑形物,這些或有破碎面、或附有青苔、或著有氧化效果、或仍保有原本礦場標記、或是過去意外碎裂的石材、或帶有藝術家鉛筆線條的石材,紅花崗岩、觀音石、米黃石、大理石、帝王石(貝殼化石)、蛇紋石,在詹士泰的有限切割與塑形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留下石材本身的時間空間線索,就精密切割的技法表現而言,同時也指涉了過去取用石材在方法上的浪費、破壞與簡約的差異性,脫離既定的體積與模型等比放大的創作思考造形模式,回到了材料本身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家工作室生命歷程的開放對話造形,也涵容了天地與氣候環境的銘寫痕跡,時空關係性的造形語彙,頗有「驀然回首,那石正在燈火闌珊處」的石子生命綿延變異的美學意味。

許哲瑜個展:畫那顆頭,及其軀體的記事

時間︰2022/2/19 – 3/31

地點︰尊彩藝術中心

藝術家許哲瑜與寫作者陳琬尹的合作創作模式,在書寫與影像之間,創造了一種跨界書寫「公眾媒體模組身體」系譜學的特例。2018年〈穿顱透寫〉討論公眾媒體上的肖像畫,透過新聞業者以3D軟體製作的動畫,與警察以鉛筆素描繪製的被害女子畫像,爛掉無法辨認的頭顱,必須重新製作女人頭像,在繪圖技術的討論與思考中,發展出記憶圖像的敘事。2019年的〈副本人〉重訪台灣第一對連體嬰分割成功的新聞事件的背後,透過翻模與數位技術拷貝其身體,以影像描繪個人回憶的親密關係,並暗指影像本身做為現實生命副本的創作現實。2020年〈一隻綠頭鴨的不尋常死亡〉與〈編號314〉從創作者祖母年輕時在動物實驗室工作的回憶出發,思考標本、死亡、日常與影像技術之間的關係,且溢出了藝術史上波依斯與兔子的關係指涉。2022年〈界線身體〉與〈事件現場製造〉,則利用了當代的數位掃描身體模型技術,重構過去江南案中目前已近老邁的槍手身體。影片從殺手的多重身分——電影人、政治暗殺執行者、幫派份子、愛國者,貼近了台灣六○七○年代中,冷戰體制下的集體潛意識。這個展覽頗為有意識地進行了「身體模型」製作的考現學工作,在研究、對話、關係與影像的開放性上,讓「身體模型」成了一種毛毬毡團的影像存有學命題,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新聞事件案例中展開其媒體系譜,向時代的存在物質條件與文化政治體制中漫延而去,逼迫觀眾思考自身與身體影像之間的關係,力度十足。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