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怡秀 / 第22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136

第22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林怡秀 , 2023年10月13日 09時53分

第3季(7月1日- 9月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淺山行路人」/選自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總策展人:林怡華;協同策展人:港千尋、鄒婷、馮馨

時間︰06.24-08.27

地點︰台三線

台三線這條穿梭在台灣西部山區中的路線,過去也是原、客、閩、日族群衝突與互融的區域,本屆台三線藝術季展出範圍橫跨5縣市、17鄉鎮,這段綿延150公里的空間,對策展團隊與參與藝術家而言,他們所要處理的挑戰不僅是城市地界上的跨越,更要細緻思考其中關於族群、領域、產業和歷史時空關係的跨越。

本屆以「淺山行路人」做為認識台三線的路徑,藉由藝術家進駐研究與現地創作等方式,指出台三線上的族群歷史、客庄場域、經濟活動甚至個體記憶、白恐歷史等面向。在數十組作品中,可以讀到藝術家如何藉由作品輪廓出當地的生活記憶與開墾歷史(湯雅雯《透與透明》、許家禎《稜線》),或早期台三線上族群衝突現場的記憶(梁廷毓《往返客庄與部落之間的人》),甚至從故鄉集體記憶中重新反芻自身的認識與認同(登曼波《塑膠禮儀 Ā bǐ bǎI》、致穎《山誦》)。本屆在總策展人林怡華、協同策展人港千尋、鄒婷、馮馨的規劃與陪伴下,多組藝術家作品與計畫皆呈現出相當的完整度,並試圖在地方政府主辦的大型藝術季中思考不同的議題景深。

\|/藝術大普度.臺北大拜拜

時間︰08.05-08.30

地點︰鄭州路25號3~5樓(未命名 WMM)

「\|/藝術大普度.臺北大拜拜」是今年農曆七月期間,在藝術家自營空間「未命名WMM」開啟的藝術行動。在共計24天的活動中,密集地發生14場講座、16場音樂/身體/行為/劇場演出,以及多場類型多元的分享會。活動期間,未命名WMM空間化身為「藝術宮」,(宮主/策展人)莊約翰將台灣民俗信仰中七月祭典善待萬物存有的普度行為,轉化為去中心化的策展想像。

由前述概念而生的「藝術大普度」以完全開放的策展方法,邀請願意共同參與的作品與藝術家,透過不間斷的錄像徵件、作品展示、講座活動,把該空間的三個樓層重新分類(三樓:討論民俗與藝術文化相關概念的「談藝壇」講座區/四樓:每日無差別播放錄像徵件作品、展出攝影作品的無形眾生區/五樓:以行為、劇場、DJ演出等表演為主的人間身體區)。

自民俗信仰邏輯中汲取討論脈絡的想法,一部分可回溯自幾年前莊約翰在作品《遺失行動》中,思考在現代化的都市規劃體系下,民間信仰的位置如何被重新整併或取消。去年五月疫情期間也以直播論壇進行分享,如「誰!?攻擊我的村莊」與民俗研究者許泰英討論相關議題。莊約翰、許泰英也自去年起共同開發「臺北大拜拜」桌遊,以日治時期大台北地區的信仰、神明繞境範圍為基礎背景,將戰前、戰後政治狀態與時局變化融入遊戲規則變因,藉由遊戲將民俗知識與歷史記憶帶入參與者的體驗中(臺北大拜拜桌遊也在藝術大普度活動期間首度登場試玩)。

「    」邱子晏個展

時間︰08.12-10.08

地點︰鳳甲美術館

在本次個展中,邱子晏延續前作對白色恐怖時期歷史、台灣新電影時期影像呈現方法的關注,以三件揉合了真實與虛構故事的新作《車廂》、《曼德拉記憶》與《鐵軌上的男人》,以及一件紀錄素人記憶中歷史時刻的訪問影片,重新詮釋戒嚴時期歷史事件與小人物個體記憶的關聯。

本次作品內容也關乎邱子晏對自己成長背景與家鄉環境、以及如何從創作中填補作為解嚴前後出生的這一代所缺乏的歷史體感與思考。展場藉由拍攝布景的設計概念,回應影像作品中刻意呈現的多角度觀看方式,在《曼德拉記憶》一作裡,也特意以左右相反的鏡像呈現與現場的鏡面裝置,指向黃榮燦版畫作品〈恐怖的檢查〉描述的歷史現場。在這些非鏡框封閉式的虛構環境與後設觀看中,邱子晏嘗試以影像與不曾置身在事件現場的觀眾產生連結。

李承亮、蔡咅璟《永福製品》/選自「Signal Z」

時間︰07.29-10.22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李承亮與蔡咅璟的《永福製品》以實物裝置結合田調研究、聲音創作,將台灣早期知名國際的音響品牌「Lucky∕幸福牌」這塊在2009年惡性倒閉後,便如時空凝結般停滯在台南市區的褪色招牌,以極具表現性的方式,重新回顧台灣製造業的黃金年代。起鏽褪色的招牌被重新裝上霓虹,現場同步展出由該公司產製、曾風靡一時的各式音響,老舊的機器們還魂般的再次唱出樂音。《永福製品》在看似美好的絢爛氛圍中,讓觀者重新回看這些已不再被提問的現實過往。「幸福牌」招牌在此轉換為對台灣製造業興衰的歷史見證,並藉由細緻的聲音編輯,將台灣2000年前後,因全球化經濟結構下的勞動市場改變、金融海嘯對地區產業的衝擊、政治人物近乎荒謬的民生政策發言等內容,結合該時代的流行樂曲,重新剪輯為資方、當權者如何進行壓迫的敘事組曲。

石在工作隊《浪的遷徙者,與他們的紀念物》/選自「Signal Z」

時間︰07.29-10.22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浪的遷徙者,與他們的紀念物》為石在工作隊計畫型創作的階段展出,該藝術計畫與團隊的發起源自2018年馬崗漁村面臨的迫遷危機,在無法抗衡的外力下,居民開始藉由文化資產的申請,以地方文化與環境特色的調研作為向外對話的籌碼。石在工作隊是2020年由馬崗居民、藝文工作者自主聚合的團隊,他們將其長期駐點、田調搜集的成果,以作品、行動計畫、展覽、沉浸式導航APP開發等方式,紀錄並呈現馬崗聚落長期以來如何因台灣經濟發展、公共政策影響,而面臨土地徵收、離散、開發與觀光化的變動危機。近幾年來,他們透過往返台北、馬崗的城鄉連線相關活動,希望以藝術行動回應在地的當下處境,讓更多人共同關注此地的歷史、現下發展與未來的可能。

橋GAP_郭奕臣個展

時間︰05.06起

地點︰橋頭工作室、關渡大橋淡水八里界標、關渡大橋觀景樓、橋頭三合院工作室

「橋GAP 」為郭奕臣自今年五月起,以「橋頭工作室」為中心,向周圍環境輻射出的現地創作與室外公開展示計畫,「橋頭工作室」所畫定的空間範圍同時指涉了郭奕臣目前位於關渡大橋旁的工作室,以及對應原生記憶家鄉的高雄橋頭老家三合院(現亦為STUPIN進駐據點之一)。

此次展覽以郭奕臣平日生活與創作的工作室為中心,展示範圍涵括至關渡大橋八里界標、關渡大橋景觀樓、橋頭三合院工作室,在不倚靠補助機制、個人能力所及的範圍下,試圖讓這些標示著個體與環境關係的作品盡可能地長時間展出。本次展出作品一方面描繪出藝術家所感受到的周身環境,在《無所事事的時》、《無所事事的分》裡也透露出八里、高雄橋頭兩地對郭奕臣自身狀態的影響,《手》則藉由與家人的陶土共做,將對家鄉的思念帶回北部的生活空間,化為錨定個人位置的座標。「橋GAP 」個展梳理了郭奕臣自2017年「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開啟的共享工作室概念、個人長期由人類登月計畫發展出的創作想像、自己與家族關係的思考等面向。

你哥影視社《宿舍Ký Túc Xá》/選自「2023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你正在工作嗎?》」

時間︰08.12-11.05

地點︰國美館

由藝術家蘇育賢、建築師田倧源、藝術史研究者廖修慧組成的電影製作團隊「你哥影視社」,自2017年團隊成立以來作品皆以當代勞動者、移工族群為主要關注對象。在他們的創作過程中,一直持續藉由與移工演員們進行私人讀書會、表演工作坊、田調訪談等活動,以去中心化的工作方法和參與者合作、共構影像敘事文本。

《宿舍Ký Túc Xá》以2018年新北市汐止區一處越南籍女工宿舍發動超過百人的罷工行動,並將網路媒體作為行動方法的社會新聞為靈感。作品從最初公開徵求演員、在工作坊中一同搭建虛構宿舍場景等方式展開,2021年拍攝完成。今年於「2023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你正在工作嗎?」一展中,你哥影視社在原本的電影影像基礎上,重新以現場裝置的方式,將該議題所欲討論的內容,展開為更立體的閱讀場域。展場中呈現了在電影作品中無法被全部看見的討論現場、工作記錄、標語看板等內容,觀眾置身在這些工廠宿舍床架裝置的同時,也一同構造了這群創作者對工作坊的造型性想像。

「清明夢」高雅婷個展

時間︰09.02-10.28

地點︰本事藝術

「清明夢」為高雅婷籌備近三年後推出的個展,本次展出內容呈現其個人生命階段的重要轉向,在媒材使用上也從先前以繪畫、部分裝置作品為主的表現方式,改為與織品相關的呈現技法,以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反覆作業的珠繡、植絨、拼布等方式,重新呈現個體經驗與身份改變後的細緻感知。

「清明夢」以神秘的胎夢做為整個展覽的發想起點,在作品發展的初期階段,高雅婷除了開始學習拼布及織品相關的製作,也持續搜集與胎夢相關的經驗分享,並將與女性受孕經驗有關的民俗傳說、神話信仰、象徵夢境等內容,逐步消化、轉變爲作品中的結構與圖像,嘗試將這種極具個體差異性的身體經驗,以及自身開始介於藝術家、母親、不同家族的成員等多重身份、逐漸破碎的日常時間等內在狀態,以多種材料並陳交織的方式,在不同來源與象徵意義的布料與零件中,重新組織、鋪展為充滿觸感與細膩內容的作品。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