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作為思考世界真實性問題的中心場域《偽測量》
林育世 | 發表時間:2020/04/30 23:05 | 最後修訂時間:2021/01/13 16:24
評論的展演: 《偽測量》
蔡孟閶《都會沒有鐵路-2》 72.5x116.5cm 油彩畫布 2019
展覽名稱:《偽測量》
時間︰2020/2/22-2020/3/22
地點︰高雄琢璞藝術中心
2020年二月份的高雄琢璞藝術中心,出現了一個跟空間以往經營屬性非常不同的展覽,由台南么八二空間(182 art space)的陳正杰在此策展的《偽測量》展,邀集了呂易倫,廖昭豪,盧均展,陳郁文,蔡孟閶等五位年輕世代的藝術家。
進入展場首先見到的是安置於玄關的盧均展錄像與裝置作品《中興664》,影像開頭會讓觀者彷彿正在觀看一般台灣常見關於養(賽)鴿文化中的日常紀錄影像,但藝術家在影片的字幕中描述他如何運用綁在鴿子身上的相機不斷地在飛行的軌跡中攝得的影像,透過航測地理影像成像的原理,透過巨大數據的運算去還原(或者構建)一個由鴿子作為測量工具的地表環境。盧均展在影片中透過字幕敘述作品概念中的人與地理空間之間的關係,從過去靠他者口述、親身體驗摸索到當代的一切建構在知識體系上的地理圖說,乃至個人可以隨時引用的普及科技如GPS,Google Map等工具,言下之意似乎在指出人的生物性主體特徵在作為與生存世界間關係的空間系統中不斷退位的歷史發展。簡單地說,人類賴以界定空間關係內容的方法,從「身體測量」一直不斷地往「非身體測量」的極端趨近;但測量工具與方法學的演進意謂著測量結果的益趨精確,但數位科技測量方法所建構起來的世界,是否意謂著更真實的世界?作品中選擇鴿子作為生物航測工具,若與衛星或空拍機甚至無人機等人為的機械工具相比,不管從地形圖的重建,或者飛行工具本身(鴿子vs. 非生物工具)對航跡做出的主動選擇所透出的運算法則(自然 vs. 人工智能)均彷彿自帶意識地為我們人類所自認為從科學上基本瞭解的世界提供內容各異其趣的拓樸學文本。盧均展在作品《中興664》中選擇由鴿子的飛航記錄為數據基礎發展出的「鴿圖」為顛覆測量之作為知識體系之一例,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年以來由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全球三百萬人口的複雜傳播途徑所可能建構成的「疫圖」可能更接近大自然為人類所揭示的另一幀生存經驗地圖?
至此似乎令人有些理解,並因而產生一些推敲策展人陳正杰在《偽測量》中策展意圖的興味。人與經驗世界間的關係,以及獲得這個關係的關鍵性動詞--「測量」,在展覽中均透過作品進行辯證與討論,似乎是策展人邀集作品及藝術家時所預埋的提問。蔡孟閶的油畫作品《都會沒有鐵路》以及《五福》,前者或者意指台南市區的「南鐵東移計畫」亦或指涉高雄市區的「鐵路地下化工程」中,都市空間中使用了長達數十年的鐵路廊道與兩旁街廓的空間質地一夕之間因為上述計畫所導致的驟變,諸如環境聲響改變,落塵與震動因素消失之後的寂寥感,透出某種舊都市氛圍忽然消失之後的奇特空白,與後者《五福》中都市某角落鐵板圍籬牆面所透出的冷竣趣味,若較諸展覽「偽測量」的大主題,蔡似乎夠著重在對都會空間刻板印象並陳都市空間翻轉與審美價值體系顛覆可能的「偽繁華」、「偽熱鬧」、「偽進步」等鏡像空間的品質。
呂易倫的《廢地羅曼史》系列作品,與陳郁文的攝影作品《天際棲息》系列,則是現場的兩組攝影裝置作品,若計入盧均展與蔡孟閶的作品中所涉及的空間,再加上另外一組由廖昭豪主要以紙漿為素材所製作的雕塑裝置《紐澤西護欄》與《磚牆》,全都涉及都市或城郊生活的描寫,陳正杰透過藝術家們作品的詰問,勾連了一個屬於台灣當代年輕藝術世代的思考風格命題。誠然,對於展覽,我們期待思考與呼應的是策展人與藝術家們透過作品所提出的基本命題:任何藝術作品裡的論述觀點都無可避免地在進行「偽測量」,因為當代藝術要顛覆的現實經驗,勢必會出現與現實世界違背的「偽基準」,甚或無現實之用的「偽空間」。而年輕藝術家所據以思考辯證的出發點,又大多以與其切身經驗相關的都會或次都會空間為範疇,而作為關切意識的核心場欲,或者可以作為台灣年輕世代藝術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