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蔡佩桂 / 向南集結:《向南行:2019大林蒲駐村發表》
分享 | 瀏覽數: 2124

向南集結:《向南行:2019大林蒲駐村發表》

蔡佩桂 | 發表時間:2020/04/28 22:40 | 最後修訂時間:2020/04/29 16:26

評論的展演: 《向南行:2019大林蒲駐村發表》

以南方作為勞動、犧牲體系的起點,這座極自信自卑的身體,那個尚未抵達又或是難以定位的南方在哪裡?--藝術家兼策展人何郁琦

 

台南藝術大學中的南畫廊,在4月13日至22日展出了一個奇妙複音的組合。我在傍晚穿過非常安靜的校園,來到位在二樓如夾層之長廊中的這個封閉展場,像是來到一個有很多聲音的夢,包裹在空曠廣場的重重夜色中,從外面聽不到聲響。不確定是疫情還是南方的關係,廣場是如此安靜,靜到有一點令人心慌,彷彿若不小心逗留太久,那末班公車就會開走,然後被遺忘在這裡。

 

穿過空曠之後,展覽本身令人安心地吵雜。聲音方面,有何承恩在大林蒲與遷村預定地現場環境收音的「噪音」創作,作為整個展覽的環境音,加上《大林蒲之戀》以電影《鐵達尼號》、《古惑仔》來提點劇情、渲染人心的配樂,再結合來自《大林蒲勇者地上城》中的《大林蒲之歌》(大林蒲居民許順良之詞、艸執法譜曲)或村民黃泰平演唱的日文歌曲《再會港都》。視覺上也不遑多讓,外面有謝律丞用大卡車防撞的醒目LED燈圍城的電子花圈歡迎您,裡面則有金光閃閃的夾娃娃機(裡面佈滿假山石小橋、彩石白鶴等)、道路施工警告標示、紅色閃光、圍籬浪板、大螢幕、小螢幕等擠滿了空間。

 

參展的藝術家更是複合,由嚴肅的影像紀錄工作者環南道(何郁琦、陳庭旭),搭配無厘頭團隊「還沒出發就少一人」(謝律丞、王柏盛、文凱蒂、李新穎),以及中山大學社會所研究生/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記者張已廉,還有聲音創作者何承恩。說「環南道」很嚴肅,是因為他們總是處理最嚴肅、最硬的環境議題。何郁琦在2014年展開為期三年的西部海岸線污染影像之旅,2017年拍攝莫拉克風災重創後的高雄市藤枝部落,2019年完成以荖濃溪沿岸為主的莫拉克風災十年影像計畫。陳庭旭也同樣長時間關注中南部環境、人權議題,用影像紀錄生活在工業廠址旁的人們生命樣貌,於獨立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擔任特約記者多年。「環南道」之名來自2016年「環南道-環境旅行計畫」,是一趟影像放映與行動藝術的小貨車旅行,以本身就是行動的旅行,乘載著影像紀錄創作者的放映行動,讓拍攝雲林麥寮、後勁五輕、林園三輕和台中火力發電廠等環境的影片,從大林蒲到終點台北沿途放送。[1]

 

相對「環南道」,團隊「還沒出發就少一人」年齡上大約年輕了一整個大學階段,由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四位大學生組成,創作的主要理念是「把無聊當有趣」。[2] 團隊過去在南藝校園附近錄製多支影片,從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細節或執念/癖好中發揮出戲劇性趣味。

 

嚴肅的「環南道」與無厘頭團隊「還沒出發就少一人」之間,有一個連結的關鍵人物:將大林蒲當成歸處的藝術家倪祥。《向南行》展覽中環南道作品《大林蒲勇者地上城》改版自獲選在同名駐村計畫中的駐村成果,乃由倪祥與邱俊達在去年一起策劃。此計畫要求駐村藝術家在三個月駐村期間達成數個任務,諸如:駐地期間「住好住滿」,且得每日生產30秒影像日記、上傳至粉絲專頁,以及達成建議或自覓的日常觀察或與在地居民合作的影像拍攝命題,如倪祥建議的命題「擴增仙境」是關於在地奇人楊富明在街頭自主創作的金碧輝煌蓬萊仙境、「地上城跑」是關於在高污染環境中還執著慢跑的村民、「極限小農」是關於污染圍村中仍普遍存在的大小菜園、「等價交換」是關於高污染企業所「回饋」村民的白米、調理油、清潔劑等生活用品…等。[3]

 

「環南道」最後執行的任務是:(1)「宏歷計畫:台灣飄香」:拍攝在地青壯年宏歷在自家製香廠製香;(2)「勇者計畫:永遠忠誠」:何郁琦扮回從前當兵時海軍陸戰隊軍人模樣,以地方社團「海口音」從工廠回饋鄉里的油製作出的手工香皂來洗衣;(3)「泰平計畫:再會港都」拍攝海軍製船廠退休員工黃泰平,在二港口穿戴著自製迷你造型船,演唱日文版《再會港都》,表演陸上行舟駛別港口;(4)「富賢計畫:基本教練」:里長洪富賢在大林蒲慢跑;(5)「普渡計畫:與神同行」:大林蒲鳳林宮普渡場景,尤其是道士向民眾拋撒食品的高潮;(6)「Taha 計畫:Lazy Bug」:訪問駁二駐村的印度攝影師 Taha Ahmad,他來到大林蒲、鳳鼻頭進行環境攝影,發現腳底踩著的是南星計畫裡以中鋼爐渣填海造陸而成的土地,而連結到自己的故鄉不遠處也有著中鋼印度廠。此外,關於楊富明素人式的巴洛克,「環南道」則將之發展成一個夾娃娃機,象徵各種慾望的誘惑,由楊富明協力其金光閃閃的裝潢。這些任務發展,既受到倪祥啟發,也有「環南道」自己的路線,是一個混種,非常積極的那一種。

 

也因為倪祥,團隊「還沒出發就少一人」有了此次參展的作品。倪祥推介這群語彙年輕的清新大學生來到大林蒲,為當地居民自主捐款舉辦的「西南瘋音樂祭」,拍攝第五屆的宣傳片。團隊的成果是影片《大林蒲之戀》,劇情描述大林蒲女孩潔西卡與施工中指揮交通的假人傑夫之間的愛情,曖昧指涉著人與工業之愛,辯證性討論了大林蒲與重工業之間的糾纏。影片的風格就如他們之前的校園創作,有著類全聯廣告的幽默,充滿梗、流行語、少根筋,很認真的「落漆式運鏡」。[4] 影片完成後,團隊中的靈魂人物謝律丞模擬時下網紅手法,在Youtube上進行「波特說電影」,完成另一件慧黠小品。

 

於是我們在《向南行:2019大林蒲駐村發表》,看到倪祥的濃辣日常性作為引子,讓何郁琦不忘實驗影像的紀錄性與陳庭旭的報導影像登台主秀,再帶上新生代「還沒出發就少一人」一起登場,加上其他二位特別來賓社會研究者張已廉與聲音創作者何承恩。結果是校園版本的白盒子中呈現音像紀錄、公民記者、社會研究、噪音創作、廣告直播、現成物裝置…等如此複音的奇妙組合,就像正經的學長,加上喜歡小惡搞卻善良有禮的學弟,背後有一個怪怪的大師兄。

 

回到安靜的牆內,誠如何郁琦自己提問,在駐村後,將此面向社會、近環境運動的實踐,帶回藝術學府中展覽,「回到我們成長、養分的環境」[5],意義何在?或許,這再次提醒了議題導向的作品之藝術本體或主體問題。令人想起幾年前林泰州在北美館的展覽《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此系列作品具備相當的「藝術認證」:作品曾獲台北美術獎優選獎,展覽也獲台新獎入圍。但林泰州在意的卻是,「若有更多人瞭解空污嚴重進而在實際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並參與環保行動,那這場在美術館進行的『微行動』,也就達到階段性的成效了。」[6]《向南行》與《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不同的是,在無法自拔的群聚中,空污或環境議題不是主宰的提問。展覽《向南行》的意義在於集結,南方的assemblage與bricolage。



[1] 「環南道-環境旅行計畫」由何郁琦、陳庭旭、李珮瑜、倪祥、董十行、黃瀞瑩、吳端盛、林芸彤、楊曜禎等九人組成。此旅程中還有另一重點行動藝術,李珮瑜的《請你吃土》,她收集桃園RCA工廠、雲林麥寮、台南二仁溪和高雄旗津、大林蒲等地的污染土壤,燒製成陶碗,在旅程中停留的各地現場煮肉燥飯,裝盛給民眾吃。

[2] 展覽現場提供的創作自述。

[3] 相關討論可見「蔡佩桂x簡子傑專欄」,⟨怪怪:倪祥與邱俊達的「大林蒲之勇者地上城」⟩,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11409.html (Apr. 28, 2020)

[4] 謝律丞用語,見他的作品《【影評】大林蒲之戀|西南瘋:一場居民為了生存向政府柔性抗議的音樂祭|深度解析|波特說電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ZGHOmg6Bw (Apr. 28, 2020)

[5] 何郁琦展覽感想臉書貼文。

[6] 第16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專文,⟨關於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http://16award.taishinart.org.tw/zh-tw/award/08(Apr. 28, 2020);筆者也曾聽林導如此親口自述。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